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京雨發(fā)生態(tài)旅游區(qū)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江蘇省四星級鄉(xiāng)村旅游區(qū),占地面積4000余畝,景區(qū)以“科技、文化、生態(tài)、休閑”為主題,是一個集休閑度假、生態(tài)觀光、主題游樂、特色演藝、農業(yè)科普、親子研學及拓展培訓為一體的較大型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旅游資源豐富多彩,生態(tài)景觀特色鮮明。老山腳下,人文福地,生態(tài)樂土,度假天堂,雨發(fā)旅游歡迎您!目前擁有:1.四季花海(約20萬平方米,常年鮮花不斷);2.快樂田園(快樂田園27項大型游樂項目,包括摩天輪、大擺錘、太空飛車、旋轉木馬、滑翔飛艇等);3.特色演義(包含地道戰(zhàn)、民俗風情表演等);4.塞外風情(蒙古大營——20個蒙古主題大營,塞外風光、特色餐飲)5.現代農業(yè)……[詳細]
  珍珠泉風景區(qū),位于南京市浦口定山西南麓。本景區(qū)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位于浦口以西6公里處,現已建成南京地區(qū)唯一的省級旅游度假區(qū),面積1400多公頃。相傳明萬歷年間,金陵大旱,唯浦口以西一帶因得益于珍珠泉水,農作物依然豐收,當地農民居然不知旱情。當時人認為這是龍王爺的保佑,紛紛捐資興建龍王閣及其它園林建筑,以表示對龍王的感謝,這就是珍珠泉的由來。珍珠泉的泉眼,泉水從石縫中涌出,酷似成串的珍珠,因此得名。泉邊石壁上有古人刻下的“萬斛明珠”四字。泉眼前是一個水池,遠遠望去,池中水珠像雨點在水面跳濺,如同晴天細雨,故稱晴雨泉。如在此鼓掌或唱歌,則池中水珠又隨聲音大小而變化,是極為罕見的自然聲控噴泉……[詳細]
  徐悲鴻故居坐落在南京傅后崗4號,建于1932年12月。它是一座精巧別致的二層小樓,有客廳、餐廳、臥室、畫室、浴室以及衛(wèi)生間等,還有寬敞的庭院。當年庭院里植有兩株高達數丈的白楊樹,周圍用竹籬笆圍就。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省宜興人,原名壽康,改名黃扶,更名悲鴻。1919年留學法國,精通中西繪畫,尤其擅長畫馬。他是中國當代美術教育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生前曾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中央美術學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1928年,徐悲鴻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次年5月,偕夫人蔣碧薇由上海移居南京,先住在石婆婆庵一幢大雜院式的宿舍里,只有兩個房間。二三個月后,搬進鼓樓附……[詳細]
  •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建造的長江大橋,漫步橋面看車水馬龍和長江。南京長江大橋將于2016年10月28日22時起封閉維修,歷時27個月。南京長江大橋是南京市的地標之一,橫跨長江之上,南端在鼓樓區(qū),北端在浦口區(qū),建于20世紀60年代。大橋未建造前,旅客過江只能靠擺渡船,火車得靠車輪渡。1968年通行后,為南北兩岸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后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三座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建造的長江大橋,有爭氣橋的美譽。大橋南、北有引橋,正橋長1576米,分兩層。上層為公路橋,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詳細]
  南京中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位于鐘山南麓,明孝陵附近,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物之一。其建于1929年,后因戰(zhàn)亂,屢次遭受嚴重破壞。1954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批準,定名為南京中山植物園,F在已是我國植物科學研究、觀賞和植物學知識普及教育的基地。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園,隸屬中國科學院,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于南京東郊的國家級鐘山風景區(qū)內,……[詳細]
  鷲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鷺洲公園東北角,建于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為紀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鷲峰寺所在的白鷺洲有著悠遠的歷史,東晉時為東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陳時為大臣、詩人江總的住所。唐朝開元(713~741年)年間,刺史顏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時待制史正志將放生池移到這里,并在上面建起樓閣! ∶鞒祉樐觊g,鷲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邊,屬中剎,下領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覺庵等。當時,有禮部尚書鄒干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葛寅亮寫刻的《復修顏魯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從《金陵梵剎志》所載明禮部尚書鄒干《鷲峰寺碑記略》……[詳細]
  靜海寺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沉甸甸的一筆,它刻下的是歷史的滄桑,也刻下了歷史的嘆息.1842年,當英國侵略軍用炮火點燃滔滔江水,在下關江面耀武揚威之時,當年為褒獎鄭和航海,風波無警而敕建的靜海寺就注定要成為孱弱的清政府的陪葬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那曾一度輝煌,幾修幾毀的靜海寺,滿懷徹骨之痛卻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耆英,伊里布,璞鼎查在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一個為中華民族開啟了百年恥辱的<<南京條約>>,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香港島被割離祖國的懷抱.歷史不會忘記,靜海寺不會忘記,斷垣殘壁更不會忘記,民族史上這流血的痛訴,這深深的恥辱,這沉沉的嘆息.百年滄桑,旭日東升,隨著歷史新紀元的誕生,靜海寺也從此得到……[詳細]
  南京周佛海公館車水馬龍的南京中山北路中段東側,斜伸著一條幽深的小巷,巷內不遠處的民房后面,兩幢松柏掩映的西式洋樓夾雜在附近鱗次櫛比的高樓當中,顯得很是古樸,這便是過去的西流灣8號(今西流灣8號、9號的后面,正門開在中山北路150號國營東方漂染總廠內)周佛海公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各派軍閥、政治集團打著“共紓國難”的旗號,展開了一場新的分權戰(zhàn)。擠過蔣介石智囊團,號稱“文膽”的周佛海因擁蔣有功,在蔣汪重組的南京合作政府中,地位陡升,不僅擔任了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還戴上了一頂-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的桂冠。這時,-達官貴人紛紛在京都南京刮起了一陣置地建公館之風,周佛海不甘落后,偕……[詳細]
  下關火車站初稱為滬寧鐵路南京車站,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稱南京下關車站;汪偽時期,一度稱為南京車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側的南京火車站建成后,更名為南京西站。下關火車站初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按當時統(tǒng)一規(guī)格“一等站屋”設計,有大小平房18間,建筑面積520平方米。有大廳、票房、電報房、站長房、郵政房、貨物經理人房等建筑設施。候車室僅有兩小間,木結構屋頂,屋面鋪蓋瓦楞白鐵皮。共有站臺三道,分別長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國民政府鐵道部對車站進行重建。重建的車站為中間3層、兩側2層的建筑,中部為橢圓形車站大廳,車站站臺上蓋有雨篷。1947年……[詳細]
  “胡家花園”本名愚園,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園2號,前臨鳴羊街,后倚花露崗,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寬約100米,由宅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整個花園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勝,是晚清金陵名園之一,號稱“金陵獅子林”。其造型甚至可以與號稱“金陵第一園”的瞻園相提并論,它的建筑價值也絕不遜色于“九十九間半”的甘熙故居。胡家花園最早為明中山王徐達后裔徐傅的別業(yè)。后該園易主徽州商賈汪氏,再易主為吳用光。乾隆以后,該園逐漸敗落。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辭官歸里,購下西園故址,光緒初年構筑愚園,建有清遠堂、春暉堂、水石居、無隱精舍、分蔭軒、松顏館、青山伴讀之樓、覓句廊、依琴拜石之齋、鏡里芙蓉、寄……[詳細]
  江浦文廟位于江浦縣珠江鎮(zhèn)東門大街,座落在縣城東北隅的鳳凰山下。文廟是供奉和祭祀“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廟宇,因孔子曾被追封為文宣王遂得以稱名。它與祭祀仁義至上的“忠義先賢”關云長的武廟相配而珠聯(lián)璧合。據縣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知縣仇存仁自浦子口城遷建曠口山縣治東。其中為大成殿,兩翼為東西廡,左右為祭器庫、為齋湢房。(大成殿)前為戟門,門右為鄉(xiāng)賢祠。(戟門)前為欞星門、為屏門,左右柵欄一座,中為泮池,池南為照墻,墻南為天開樓。(大成殿)以東為門屏,(門屏)右為文明樓,(樓)后為明倫堂,(堂)東為日新齋、西為時習齋。(大成殿)最后為崇圣祠!笨h志還羅列了這組建筑之東……[詳細]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華門外的雨花臺。始建于東晉初年,原名為“甘露寺”。據《金陵梵剎志》記載,東晉初年,西域沙門尸梨密多羅南渡來游建康,為丞相王導所敬重,于是在該寺講經說法。由于他講經時坐在高處,被人尊稱為“高座道人”,時人于是也以“高座”為寺名。另一說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該寺,元帝為其樹塔建冢,于是該寺改名為高座寺。粱代初年,寶志禪師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師在此坐山巔說法講經,僧侶五百余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日不散,直至感應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稱講經高臺處為“雨花臺”。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廢.后建筑也多毀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間,禮部尚書胡瀅前來進香,該寺的規(guī)模……[詳細]
  南京龍泉寺 南京龍泉寺“龍泉古苑”是經國家發(fā)政部批準的永久性塔陵。整座塔陵首期占地五十畝。依山傍水,寬暢陰陽,密林如煙,芳草茂盛,祥鳥香花云集,以其自然誘人的風景而馳名中外,可謂靈山翠薇,天日同光,匯集了無盡的地氣和靈氣。龍泉寺塔陵地處南京市南郊風景區(qū)將軍山和韓府山之間,緊鄰牛首山和“南唐二陵”。是歷代帝王將相及諸多仁人志士看好的風水寶地。龍泉寺歷史悠久,它始建于唐代,由唐代高僧鶴林素禪師募捐而建。唐代以后,漸漸衰落,明末,鏡中禪師又募捐重修該寺,并易名為“通善寺”,清嘉慶辛酉年(1801年)又重修改回原名。1995年,當地政府及文化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龍泉寺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論證,并對龍泉……[詳細]
  南京幽棲寺 南京幽棲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著名廟宇,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始建于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年),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的南麓,與宏覺寺遙遙相對。幽棲寺地勢幽靜,竹海松濤,置身其中,令人塵慮頓消,幽思無限。南唐烈祖李異在政務倥傯之際,常來此山游賞,中主李瑕也多次來此禮懺拜佛,后主李煜更在此處大興土木,造寺千間。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間,恢復幽棲寺原名。祖堂山與牛首山似斷若連,層巒疊翠,主峰削如芙蓉,高矗云霄。南麓茫茫竹海,古木參天,原名幽棲山。南朝劉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建寺,即以山為名,稱幽棲寺。唐太宗貞觀(627-649年)年間,高僧法融禪師在此山……[詳細]
  燕子磯位于南京郊外的直瀆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臨空,遠望若燕子展翅欲飛而得名。直瀆山高40余米,南連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圍繞,地勢十分險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磯是觀賞江景的最佳去處。登臨磯頭,看滾滾長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蔚為壯觀。西面南京長江大橋如彩虹橫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當空,江面波光粼粼,江帆點點。燕子磯歷來是文人墨客臨江抒懷的勝地,史可法、龔賢等人都曾在此賦詩。磯頂現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著清乾隆帝所書”燕子磯”三個大字,背面刻著這位萬歲爺所題的一首七絕:“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林相鑿久相安!痹谘嘧哟壩髂戏窖亟膽已律嫌腥舾蓚石灰?guī)r溶洞,古時……[詳細]
  光宅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老虎頭44號,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七年(508年),原為梁武帝蕭衍的故宅。蕭衍當皇帝后,舍為寺廟,當時廟宇宏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在廢墟掘得一尊石觀音像,以石觀音寺為名重建,F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蕭衍當了皇帝以后,即將同夏里三橋籬門側之故里舍為寺廟,取名光宅寺。當時廟宇宏偉,梁武帝曾將僧祜所造高達一丈八尺的無量壽佛佛像供奉于此。且詔鐫金像花跌,命周興嗣、陸倭等著名文人各制寺碑。光宅寺內有井,又稱“郗氏窟”。相傳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殘害后宮,后因褻瀆圣僧寶志大師,遭到梁武帝的當眾訓斥,羞憤難忍而投井自盡,化為蟒蛇,托夢給武帝。梁……[詳細]
  曾公祠位于秦淮區(qū)九條巷8號,時代為太平天國。曾公祠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九條巷8號,前臨九條巷,后倚八條巷,坐北朝南,在中山南路與洪武路之間。歷經百年風雨變遷,現在的曾公祠是南京市鐘英中學的北校區(qū),作為學校的行政辦公區(qū)。曾公祠東西兩側為曾氏后人住宅。尤其是兩側,后院辟有花園,園內假山池塘建筑甚為考察?上湛苷碱I南京后,這一部分建筑被改為殯儀館。輾轉變遷,現為彩色印刷廠一部分廠址,花園不復存在。1982年,曾公祠被定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政府多次撥款維修。兩側廂房做了仿古重建,院子里種樹栽花,砌假山,修水池,成為一座花園式清靜優(yōu)雅的校園。建筑結構第一進正門門口有一座十余米高的“八”字形雕花磚砌牌樓……[詳細]
  南京毗盧寺“如我督兩江,為你造庵”,清同治年間,湘軍首領曾國荃在南岳衡山游覽時,與海峰法師的這句戲約竟成就了一代金陵名剎毗盧寺。光緒十年(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不忘履行自己的諾言,他號令手下湘軍諸將捐獻巨資,從南岳衡山運來香木,將臨近兩江總督府(今南京-)的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一間小庵,擴建成了一座雄偉壯麗的大廟,因廟中供養(yǎng)毗盧遮那佛,故名毗盧寺。其時毗盧寺東至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至太平橋、南至漢府街,遂為南京第一大寺。海峰法師成為毗盧寺的第一任方丈。南京毗盧寺為天下共知,當在中華民國建都南京之時。因其坐落在民國政治文化中心——長江路的起首,而一躍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中國佛教會、中……[詳細]
  南京林散之紀念館坐落在南京市江浦縣城北鳳景秀麗的求雨山上。山上多竹,四季常青,象征著林散之先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品格和不畏冰霜雨雪的風骨。紀念館始建于1988年元月,占地面積一萬兩千多平米的紀念館在翠綠的竹海中,恬淡脫俗、質樸自然,給游人一種塵襟盡滌、俗慮俱消的感覺。林散之是當代“草圣”。步入館內,便有翠綠的墨池映入眼簾,似有墨香陣陣撲鼻,使人心生許多感慨。向右彎便是一百多米的碑廊,黑色花崗巖制成的書碑鑲嵌于上,林散之的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牽人眼目,即使外行看熱鬧的,也能感到書法的遒勁和飄逸!安菔ァ钡牟輹鴼鈩荼挤,跌蕩疏狂,獨步當今,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贊為“草圣遺法在此翁”。曲徑……[詳細]
  清涼山炮臺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清涼山公園內,此炮臺遺址應是清涼山炮臺遺存,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屬于江寧要塞部隊,當時和馬家山炮臺被編為“馬臺”。在1937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從棲霞烏龍山到清涼山延綿的臨江丘陵上,以大小炮臺、碉堡、塹壕組成的防線工事“江寧要塞”,給予來犯的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此炮臺遺址應是清涼山炮臺遺存,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屬于江寧要塞部隊,當時和馬家山炮臺被編為“馬臺”。根據《澄鎮(zhèn)寧各要塞區(qū)作戰(zhàn)經過及心得概要》記載,1937年12月12日晚間八時,馬臺向上新河一帶射擊,掩護友軍退卻,不久因消息斷絕,被陷城中,馬臺官兵沒有人能夠退出,全部壯烈犧牲。江寧要塞遺跡只剩兩處完好,1935年以后南京對各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