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會館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南河下174號之二。原系湖北會館大廳,坐北朝南,硬山頂,全部楠木結構,用材考究,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后有卷棚,柱礎、雀替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山Y合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qū)進行整治,與東側汪姓鹽商住宅相連成文物景點![詳細] |
鹽運司衙署門廳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國慶北路。系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門廳。坐西朝東,懸山結構蓋筒瓦,面闊三間,進深五檁,門廳兩側筑有八字墻,門前有石獅一對,保存完好。2001年已整修,作為東圈門片歷史文化街區(qū)的西入口景點。……[詳細] |
甘泉縣衙署門廳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甘泉路194號?h衙儀門,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闊三間,檐下有斗拱,門前兩側為八字墻。保存基本完好。為老城區(qū)僅存的縣衙建筑,東南與匏廬相鄰![詳細] |
劉文淇、劉師培故居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東圈門14號。劉文淇(1789-1854),儀征人,字孟瞻,清代訓詁學家。故居名“青溪舊屋”,亦稱“劉氏書屋”,系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小青瓦平房。劉氏世代居此。入門為一院落。第一進廳房面闊三間,西南有小軒,原額為“蘭榭”,為劉文淇之曾孫劉師培少時讀書處;第二進三間兩廂一套間,1945年改建過;第三進三間兩廂。西部原有花園,筑有方亭書屋,1950年倒塌。故居大部為劉氏后裔居住。1992年10月,前進廳房和山軒毀于火,已按原格局重建為平房。為東圈門片歷史文化街區(qū)內重要的名人故居![詳細] |
劉莊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廣陵路272號。初名“隴西后圃”,建于清光緒間,民國十一年(1922年)歸鹽商劉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門南向,園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園入口有月洞門,上額“余園半畝”,有南向廳屋三間,廳后有院,廳西有廊通院西半亭,西南墻下筑湖石花壇,植有白皮松等花木。東院內,北有樓閣臨虛,貼墻疊山,南有水池,上疊湖石假山一組。后院荒蕪,院墻上尚殘存明王秉錞刻《潑墨齋法帖》石刻數(shù)方。園南部住宅東西三軸,前后各四進,保存有楠木廳![詳細] |
八詠園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大流芳巷29號。園在住宅之西,分南北兩部。南部亭林已毀。現(xiàn)存建筑兩進,其余已毀![詳細] |
迎薰橋位于南門外大街北首,南北向橫跨于南護城河上。原為吊橋,清代改建為磚橋,清光緒七年、1923年維修。磚拱結構,橋面長7.05米、寬5.5米,兩側為磚砌橋欄,上鑲“迎薰橋”、“清光緒七年修”石額題記。保存完好。……[詳細] |
迎恩橋位于鳳凰橋街中段,南北向橫跨于漕河上,俗稱“鳳凰橋”,是五代、宋、無揚州城北門通衢上的橋梁,始建于五代或北宋。清中期,乾隆皇帝來巡時更名“迎恩橋”,《嘉靖惟揚志》中的宋大城、宋三城及明揚州府城隍三圖上皆有迎恩橋;清雍正五年,邑人陸時達重造;1947、1952、1965年維修。迎恩橋現(xiàn)為磚石拱橋,保存完好![詳細] |
小圃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夾剪橋10號。為清同治間戶部主事陳象衡建。宅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軸,前后各二進,占地約650平方米。東側大廳及住宅樓皆為三間兩廂,廳西有門通花廳,花廳面闊三間,西側有廊,進深七檁,前有卷棚,廳內置雕花罩格。廳西側有套房、天井,壁上嵌“陳象衡墓志銘”石刻二方。廳后為明三暗五住宅,廳南園林部分,破壞嚴重![詳細] |
棣園 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南河下26號723所內。始建于明,清初增建,道光間始稱棣園。光緒初為湖南會館所有,F(xiàn)存觀戲廳、蝴蝶廳等建筑。觀戲廳坐北朝南,歇山頂,楠木結構,方木作,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山尖有精美磚雕。此園破壞嚴重,然規(guī)模尚在。園內原有古戲臺,1978年拆除,木構架由博物館保存。園中水池、假山,被埋入土中![詳細] |
劉氏庭園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粉妝巷19號。清代民居,大門東向,占地約1000平方米。宅東北為一庭院,院內有南向花廳三間,廳兩側為廊。院內殘存若干湖石,院墻東南兩面有水磨磚漏窗。宅東南書齋三間,前有抄手廊環(huán)抱,其格扇、掛落、裝修保存尚好。宅西部有大廳、二廳、住宅樓計三進,F(xiàn)用作居民住宅![詳細] |
如意橋如意橋位于太--頭西側,東西向橫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清光緒七年(1868)。磚拱結構,橋面長15米、寬2.7米。磚砌橋欄,上鑲“如意橋”、“同治七年立”、“埂子街公捐重修”石額題記。1978年、2002年修繕![詳細] |
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舊址位于謝家巷13號。原為陳氏住宅,曾是黨的秘密聯(lián)絡點。1937年宅主人陳素與江上青等人在此籌建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xié)會”,轉赴皖、鄂等省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建筑前后三進,三間兩廂式民居,前后天井相連。宅西為一小庭園,庭園內客廳一間![詳細] |
花園巷17、19號畢園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原花園已毀,現(xiàn)存花園南北建筑各一組,建筑面積345.22平方米。南部一組前后兩進,前進為披房兩間,北進為上下二層樓房,面闊兩間、進深五檁,樓上有內廊,外置欄桿,樓板檐貼磨磚裙邊,樓上下槅扇完整。東西兩側為高大的圍墻,西側開有小門通花園,園內有古井一口;▓@北部為大廳,面闊三間,杉木梁架,用料碩大,前置柏木卷棚。廳前天井,青磚鋪設“卍”紋與鵝卵石組合花紋圖案,天井南側臺基上嵌“珊瑚軒”的石額![詳細] |
風箱巷官井井欄為青石構造,腰鼓形,輕微風化,口部微殘,上口內徑35,外徑56厘米,腹徑64厘米,高37厘米。南北兩側有鎖洞,面西腹部刻有“民國二十年 風箱巷官井” 。井壁為青磚疊砌,井深約5米左右。井南墻壁上嵌乾隆年間石碑刻兩塊,惜字跡模糊,風化較嚴重。該井保存至今,欄飾蒼勁,水源旺盛,現(xiàn)為居民生活用井![詳細] |
藏經(jīng)院位于宛虹坊53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清代重新,院門朝南,山門殿三間,內供彌勒佛、護法韋馱及哼哈二將。第二進三間,為大殿,內供千手觀音菩薩。第三進是藏經(jīng)樓,樓上下各三間。另在三樓殿西有僧廚、齋堂、客堂、方丈室、寮房、暗室等建筑。解放后,為宛虹橋小學所用。經(jīng)不斷改造,現(xiàn)在僅存藏經(jīng)樓一座。……[詳細] |
浸會醫(yī)院舊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美國西差會派美籍伊文思醫(yī)師來揚行醫(yī)布道,創(chuàng)立浸會醫(yī)院。民國2年伊文思回國,由安德生醫(yī)師來揚主持醫(yī)院工作,次年安德生回國,邰大醫(yī)師來揚接管醫(yī)院工作。民國10年,在今南通西路興工建筑新醫(yī)院,建有門診樓及病房樓一幢以及西教士(醫(yī)師)宿舍樓、護士樓、職工宿舍樓。民國11年在院內創(chuàng)辦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北伐戰(zhàn)爭時期,被迫停辦。民國25年,西差會派遣穆夏醫(yī)師來揚恢復工作?谷諔(zhàn)爭期間,醫(yī)院曾臨時辟為難民收容所。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接管了揚州浸會醫(yī)院?谷諔(zhàn)爭勝利后,西差會派遣施坦士牧師會同揚州卸甲橋浸會堂王家慶牧師代表教會收回醫(yī)院。民國35年夏,恢復醫(yī)院工作。195……[詳細] |
許幸之故居位于板井巷38號、40號,為當代油畫家、美術理論家、文學家許幸之故宅。許幸之(1904--1991)揚州人,曾任上海中華藝大西洋科主任,副教授,參加過左翼文化運動,被推選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lián)盟主席,后赴蘇北解放區(qū),參與籌建“魯藝”華中分院并在該院任教。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職蘇州市文聯(lián)主席,上?平讨杏爸破瑥S副廠長等職。先后創(chuàng)作《巨手》、《失業(yè)者》、《工人之家》、《無高不可攀》、《海港之最》等多幅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了《偉人在沉思中》,為國務院辦公室征集、永久陳列。出版了《永生永世之歌》及散文集《歸來》。在上海電通影片公司導演了《風云兒女》,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與插曲《鐵蹄下的兒女》(許幸……[詳細] |
劉氏鹽商住宅位于絞肉巷1號,為民國年間鹽商劉春田所建。該建筑大門北向,門樓已毀,大門對面有磚砌照壁。進門,為一庭院,庭院南部為東西兩組住宅,均前后三進。第一進均為平房,分別為門廳和偏廳;第二、三進為兩層串樓式住宅。建筑高大軒敞,磚雕、房檐磚細,作工講究。于1940年,售于糧商龐春甲![詳細] |
基督教禮拜堂位于萃園路2號,1923年由美籍傳教士畢爾士創(chuàng)建。舊稱賢良街禮拜堂,屬基督教浸禮會教派。磚木結構,十字形屋頂,魚鱗瓦屋面,建設面積1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主日學與大禮拜聚會融為一體的教堂。禮拜堂中間是基督教徒做禮拜用的無柱敞廳(即禮堂)。兩側是供主日圣經(jīng)學校作教室用的20余間房,各有活動隔間。拉開隔間連通禮堂,共可容納千余人,原先有座位1008臺,供主日崇拜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等宗教活動時唱贊美詩用。唱詩臺上方有穹形墻柱,柱上鐫刻有“耶和華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金字,講臺后建二層平頂樓房,為牧師住所、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室等。整座教堂保存完好,1981年批準為開放教……[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