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梁家大院位于郫縣唐昌鎮(zhèn)北街青年巷的梁家大院建于清咸豐年間,總體面積達四千余平方米,共九十七間房屋,院壩六個,天井五個,各院均不相同,是唐昌鎮(zhèn)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筑群。這個晚清時期梁姓大戶人家的院子深藏在背街小巷,是一個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梁家大院曲徑通幽,房屋裝飾圖案多樣,雕刻精美,設(shè)計典雅、古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xué)價值。大院的大門是灰磚結(jié)構(gòu),大門上方能隱約看出“吉盧”兩個大字。進入大院,面對大門的天井里生長著十來棵參天大樹,感覺很是涼爽。院里部分房屋還有居民居住,拴在樹上的繩子上晾著衣服。穿過左側(cè)通道進入第二進,第三進院落,眼看前方已是無路了,試著走到頭一……[詳細]
  蒲江縣文廟大成殿建于蒲江縣城東街,毗連東門。據(jù)《蒲江縣志》記載:“蒲江縣文廟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原于縣署之南。又在清朝康熙34年(1695年)遷于東街新建,又于乾隆22年(1757年)及嘉慶25年(1820年)重修完竣!逼鋸R與東街交界處,建有高大的石屏墻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石墩之間留有空口,石墻上蓋琉璃瓦和寶頂脊梁。長約30多米,厚約80公分,氣勢雄偉,頗稱壯觀。廟的由來其廟兩側(cè),各開一門,門側(cè)各建石碑一通,上 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以示尊崇孔子。其兩門之間,乃一平壩,面積約半畝。向北而行,便是“三橋九洞”。三橋兩側(cè),各砌呈長方形石欄桿。橋下為池,春夏之際,常聞蛙聲四起,此……[詳細]
  劉湘陵園即今南郊公園,建于1942年,占地115畝,總工程師為時任南京工學(xué)院建筑系主任的楊廷寶教授。陵園仿北京清陵建筑風格,線條對稱。當時以牌坊門為正門,門前為小橋流水,綠野平疇。橋為石質(zhì),欄桿上雕有云紋,與北京頤和園長廊云柱相似。橋前,原有一尊高10米的漢白玉石刻——“劉故上將神道碑”。字為龔澤溥書,碑文為楊庶堪撰,碑在1965年被毀。牌坊門上刻“劉故上將墓園”六個大字,石質(zhì)堅固,雄偉壯觀。從牌坊至闕坊(俗稱三洞)的大道兩旁的翠柏,均為當時四川軍政界的風云人物張群、張瀾、呂超、鄧漢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唐式遵、熊克武等手植。闕坊為牌樓式建筑,紅墻綠瓦,正中懸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匾—……[詳細]
  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于大邑縣城北霧山鄉(xiāng)境內(nèi),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shù)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霧中山寺廟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僅晚于京城洛陽的我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六年。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禪寺;晉代永和年間(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圖澄到此住持擴建,敕名天誠山顯應(yīng)寺;唐高宗時(650~683年),王子僧伽、僧護住錫,又奉敕復(fù)還霧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時(1426~1435年),始更……[詳細]
  大云山崖墓群,是于2013年在四川成都市新津縣發(fā)掘的一處崖墓墓葬群,位于四川新津縣鄧雙鎮(zhèn)大云山,有崖墓600多座,分布于兩座土山上。年代大約在東漢,墓葬內(nèi)發(fā)掘出大量的陶制器皿。2013年,當?shù)匚奈锊块T清理挖掘出了一些陶棺、石棺以及眾多造型各異的陶俑。這些墓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云山崖墓分布在兩座山上,崖墓分布密集,從山頂?shù)缴侥_呈上、中、下三層分布。其中較高的一座山,坡度較大,垂直高度約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過370座崖墓密集地分布在這一側(cè)。與這座山隔著一條小水溝,一座圓形的小山,通體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環(huán)繞,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五層,整座山就像是一個圓錐形的蜂……[詳細]
  蒲江縣河沙寺位于蒲江縣城東二十九里的翠峰山山麓,在壽安鎮(zhèn)龍泉村6組。河沙寺,興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興公禪師創(chuàng)修。興公禪師給寺院取名河沙寺。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曾教導(dǎo)弟子須菩提(印度舍衛(wèi)城人):“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要教化像印度最長最大河流恒河中沙子一樣多的人們,使他們都信仰佛教,都修行成為阿羅漢(《圓覺經(jīng)》)。元至正中(1341-1362年),河沙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沙門妙玄修復(fù)河沙寺。河沙寺主持玉峰和尚,法名善珵,“幼從蜀王”,跟隨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蜀王朱椿從南京到成都,宣德四年(1429年),來蒲江主持河沙寺,他“性情簡古,戒行精嚴。日課《華嚴》……[詳細]
  普照寺地處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現(xiàn)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氣之感。一進入普照寺讓整個人都有一種遁入仙境的感覺,這里不想前山的那樣多的繁華,這里擁有的只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人。這里的沒有過多的粉雕玉琢,有的是盡力的保存下這里最自然的樣子,很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不破壞周圍的一草一木,所有才有了那千年的白果神樹。信佛之人都認為在青山幽深處的寺院最具靈性,因此普照寺的出名之處也許就在于靈氣純正。在寺院內(nèi)的樹木雖然十分高大,而且樹齡很多已逾百年,但都一樣的筆直高聳,從樹木可以看出這寺院內(nèi)風很少,所以靈氣很凈。真是這些信佛或者佛教研究……[詳細]
  宣威門古城墻(都江堰市)灌縣城墻,為原灌縣縣城城墻,位于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現(xiàn)存宣威門及部分墻段。2012年7月16日,宣威門古城墻列入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明弘治年間,知縣胡光將原夯土城墻改為石墻,奠定了灌縣縣城基本格局。城墻簡史唐宋據(jù)《灌縣志》記載:“唐、宋時城以巨木為柵!本褪怯么执蟮哪静淖鳀艡冢姝h(huán)城的城墻。木材容易腐朽,需要經(jīng)常更換,于是到了宋朝元祐年間,一位叫劉隨的官員被朝廷派到了灌縣。冥思苦想后,劉隨下令:“環(huán)植楊柳數(shù)十萬株,使相連屬,以為界線!薄豆嗫h志》上記載了劉隨圍城植柳的事:“今白沙楊柳坪至楊柳河是當時遺跡!边@樣一來,既免除了更換柵欄之苦,植下的數(shù)十萬株楊柳又成了……[詳細]
  金堂沱江文化博物館(原名金堂金絲楠木博物館)于2012年10月建成,位于金堂縣白果鎮(zhèn)漩水灣;總投資達2億余元,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展廳3000平方米;2016年博物館根據(jù)金堂縣文化建設(shè)領(lǐng)導(dǎo)小組辦公室【2016】1號文件的精神及相關(guān)領(lǐng)導(dǎo)的批復(fù),充分挖掘沱江源及流域沿線歷史文化內(nèi)涵,搶占沱江源及流域沿線歷史文化高地,填補沱江源及流域暫無同類型歷史文化博物館的空白,從而打造金堂歷史文化符號。2016年7月對原博物館進行了全面改建,再次投入巨資啟動了沱江文化博物館的建設(shè)。博物館全方位的挖掘、展示了沱江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傳承了金堂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文化。博物館總共分為三個展廳及一個書……[詳細]
  成都市五大古鎮(zhèn)之一金堂縣五鳳鎮(zhèn)關(guān)圣宮建于清康熙年間,已有約300年歷史,至今建筑物及雕飾保存基本完好。據(jù)古建筑專家西南交大季富政先生介紹,這是目前成都地區(qū)乃至四川地區(qū)保存最完好的關(guān)帝廟,很有文物價值。五鳳關(guān)圣宮吸引無數(shù)專家學(xué)者和民眾前往觀瞻和研究的還不僅在于他的文物價值,還在于其中尚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一謎:五鳳關(guān)圣宮究竟系何人所建?關(guān)圣帝,即關(guān)羽,三國時河?xùn)|解人,字云長。與劉備張飛結(jié)義,恩若兄弟。劉備起兵,命為別部司馬。建安五年為曹操所執(zhí),操重其才,拜為偏將軍,以斬顏良功,封漢壽亭侯。旋復(fù)離操歸備。備既得江南諸郡,命羽為襄陽太守,督荊州事。建安二十四年,拜為前將軍,圍曹仁于樊,威震一時。孫權(quán)用……[詳細]
  陜西會館位于陜西街(現(xiàn)在的蓉城飯店內(nèi))。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陜西人祭祀先賢、議事營商、拜親宴友、求學(xué)借宿的地方。嘉慶二年(1797年)經(jīng)過擴建和修葺,F(xiàn)存建筑乃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陜籍四川布政司預(yù)首倡,成都“慶益”“益泰”等33家陜?nèi)松烫柤Y重建。整個建筑凝重端莊,古樸而有氣勢,在造型和裝飾方面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清代較高的建筑水平。其主體建筑為重檐歇山頂式,覆以黛色簡瓦;底樓擎柱皆為石質(zhì),木制門窗雕鏤精細,斗枋紋飾彩繪飄逸。會館門匾“陜西會館”四個字,為于右任所書。目前會館僅存大殿,已修葺一新。大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積805平方米,通高18余米……[詳細]
  上清宮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觀,宮內(nèi)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經(jīng)堂,香火旺盛,大多數(shù)游人到這里都會燒香祈福。道觀門口有觀日亭,適合觀賞日出。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晉代,現(xiàn)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山門外西側(cè)石壁上刻有黃天鵠所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道觀門樓匾額上的“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1940年手書。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jīng)》全文;文武殿內(nèi)祀文圣孔子和武圣關(guān)羽。宮內(nèi)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桿石,傳為明末張獻……[詳細]
  白云鄉(xiāng)鹽井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白云鄉(xiāng)窯埂村5組,白云鄉(xiāng)去丹棱官廳埂公路經(jīng)過鹽井溝西岸。1998年9月成都考古隊進行發(fā)掘,出土唐、宋陶瓷器殘件。大王廟(博濟廟)遺址,在鹽井溝東。有明弘治五年,清光緒三年、二十年、民國十年石刻文字。該遺址分布在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的鹽井溝中,現(xiàn)存鹽井2口,石硯槽14處,柱洞15處。1號鹽井位于鹽井溝東側(cè)臺地上,圓形鹽井內(nèi)徑1.74米,2號鹽井位于1號井下游190米處,在鹽井溝東岸,直接開鑿于巖石上,圓形直徑1.75米。溝中柱洞現(xiàn)存15個,圓形,直徑0.12米—0.26米,深0.12—0.26米,1號井上游有8個,其上應(yīng)有鹽井,柱洞是安放檢槽支……[詳細]
  青城山天師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鎮(zhèn)青城村(青城山中心)。天師洞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名延慶觀,唐代改常道觀,宋稱昭慶觀,清代始用今名。現(xiàn)存建筑主要系清康熙間重建,占地面積8132.5平方米,建筑面積5749平方米。建筑群坐西向東,不強調(diào)中軸線,依地勢和使用功能在總體上分為四個區(qū)域,在縱向和橫向布置成十多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氣氛有別的院落,由曲折環(huán)繞的石道連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師洞在選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間處理和藝術(shù)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均有較高成就;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發(fā)展、演變,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營建,具有一定意義。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區(qū)內(nèi)類型:道……[詳細]
  石佛寺位于四川郫縣郫筒鎮(zhèn),是一座廢棄的寺廟,僅剩下一間大殿、一間后殿和一間偏殿。在郫縣郫筒鎮(zhèn)長樂村的鄉(xiāng)間小路旁有一座廢棄的石佛寺,僅剩下一間大殿、一間后殿和一間偏殿。大殿占地約上百平方米,10米左右高,是一座土木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大殿內(nèi)堆放著谷草、農(nóng)具等物品,殿瓦也都殘敗得四面透光。就在這破敗不堪的大殿四壁上,卻到處可見繪畫精美的壁畫!殿墻四壁的最下方是彩繪圖案,上面是黑白涂繪的壁畫。畫面上有佛像、人物、動物和樹木的圖案,還有諸如“住善國如來舍身未因、太子里拜仙人為師尊、住善國仙女試道心”等文字注釋,每幅畫都仿佛在講述一個流傳悠久的故事。粗略統(tǒng)計,整個殿墻上的壁畫至少有40多幅,保存得比較完好的圖……[詳細]
  藥師巖摩崖造像沿著山腰開鑿,F(xiàn)存佛龕造像基本都是明清開鑿或者在原來造像的基礎(chǔ)上妝塑,而在這些造像中間,偶爾會看到一兩處唐代的造像痕跡。可能這里的巖面上原來都曾布滿了唐代的造像,但因為毀損以及自然的風化,明代正統(tǒng)、嘉靖大規(guī)模重新開鑿修葺時,便把原來唐的造像都抹去了。這種現(xiàn)象從明代造像的題記中可以得到印證,如:唐代大佛龕中右壁上側(cè)有明正統(tǒng)七年頂新莊嚴藥師古佛以及彩塑童子的記載,下側(cè)有明弘治十年中峰寺釋子真亮自備衣資命匠鐫石海幔佛堂一間的記載以及嘉靖十五年莊塑佛像的題記。其余的還有嘉靖十一年大邑縣沐德鄉(xiāng)人張滿秀等舍家財鐫莊阿彌陀佛、韋陀尊天、羅漢二位的題記,嘉靖十二年信士周真容施財命匠鐫莊燃燈佛一等……[詳細]
  陳氏宗祠原叫做“旭高祠”,始建于清乾隆時期(1741年),距今已270多年。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呈長方形平面布局,面闊45米,深60米。解放后的“旭高祠”,長期作為國家中藥材倉庫用途。2005年,經(jīng)重修后基本恢復(fù)了舊式模樣,并更名為“陳氏宗祠”,于2006年11月正式掛匾。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的陳氏宗祠不但成為成都地區(qū)陳氏祭祀先祖、宗親聯(lián)誼聚會的場所,同時也將成為研究“湖廣填四川”歷史事件的重要基地。據(jù)《青白江區(qū)志》記載:“清康熙十年后,陳氏舉族二百余家,計二千余人,自漳州府南靖縣永溪來四川金堂,聚居今城廂及祥福、景峰、玉虹和繡水各鄉(xiāng)!标愂鲜且弧[詳細]
  西川郵政管理局舊址位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qū)暑襪北一街和興隆街的路口處,由加拿大建筑師莫里遜和葉溶清設(shè)計,建成于1937年,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33年9月23日,位于暑襪北一街的西川郵政管理局局房在一場由公件房引起的火災(zāi)中焚毀,后郵政總局批準修建新局房。西川郵政管理局新樓于1935年動工,1937年建成,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特色,其打破了中國郵局的舊有布局,完全按照現(xiàn)代郵政功能進行內(nèi)部空間布局。西川郵政管理局新樓總建筑面積為5061平方米,其中正中面向路口的大門部位為四層,臨街的兩翼為兩層。大樓施工極其考究,木材均選用楠木、紅松等高級木材,而樓頂全部使用漢口產(chǎn)紅瓦,兩片紅瓦之間還用上海……[詳細]
  清代封疆大臣楊遇春的將軍府———“宮保府”異地搬遷修復(fù)工程即將竣工,將軍府已改建成崇州第一個博物館,將由《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文物精品展館組成。7年精心修復(fù)宮保府楊遇春是清代中期名將,楊遇-保府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是四川省現(xiàn)存的惟一清代高級-府第,建筑從布局結(jié)構(gòu)到形制藝術(shù),都體現(xiàn)清代中后期高級-府第的風格特征。1999年5月,經(jīng)省政府批準,宮保府由崇陽鎮(zhèn)南街遷移至大東街原祁公館位置上。整個宮保府修復(fù)后仍舊保持原貌,建筑為兩進院落,整體風格為中西合璧式!叭灰惑w”布館按初擬定的“三位一體”布館方案,博物館內(nèi)分別建《華陽國志》紀念館、楊遇-保府陳列室、崇州出土……[詳細]
  名稱:馬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zhèn)鳳岐村8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zhèn)鳳岐村8組,淺山丘陵區(qū),分布面積為5008.93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形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窯室和隔墻及煙道組成。下層窯具以支釘為主,下層以墊圈為主。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其間散布著大量的廢棄窯爐。廢棄窯爐突出于地表,保存狀況良好。燒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墊迭燒為主,器物內(nèi)底多粗沙痕而極少支釘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品種主要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有碗、缽、注壺、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姜黃、青、淺綠、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