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橋長23米、寬17.5米,是一座中西合壁古樸典雅的雙拱石橋;護國橋屬于與護國運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的歷史紀念性建筑;護國橋與護國門、護國路均建于1919年,被稱為紀念云南護國戰(zhàn)爭勝利的三大工程;護國橋不僅是個紀念性建筑其自身的建筑風格也反映了我國傳統雙孔石橋的橋梁建筑風貌,同時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融入了西方建筑文化。于200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護國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護國路中段,為昆明市內重要的交通橋梁,橋身兩側為兩個下沉式的小廣場在2000年建成時,是市中心的一個公共設施和公共景觀。護國橋位于護國路中段,始建于1919年,為紀念1915年云南首……[詳細] |
大德寺雙塔位于昆明五華山東側的祖遍山巔,今平政街大德寺內。1983經昆明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它同東、西寺塔一樣,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大德寺雙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寶殿之間,兩塔高21米,東西相距27米,均為密檐實心方塔,塔身每層四面均有佛龕,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記。全塔樸素無華,自然莊重,五百余年來,歷經滄桑,依然如故。雙塔是昆明市區(qū)內著名古剎———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稱雙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極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蔭蔽日,登臨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覽無余。明清兩代,迭有修葺,成……[詳細] |
昆明梁思成林徽因宅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qū)北京路輔路與寶云路交叉口。1938年初,梁思成與林徽因因“盧溝橋事變”逃離北平,來到昆明。他們的第一個家位于巡津街9號,這是一處名為“止園”的黃姓軍官私宅,據說位于今昆明的巡津街與鐵皮巷交叉口,但可惜的是,這座宅院已經不復存在。1939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搬到了龍泉鎮(zhèn)棕皮營村,借用了當地李家的土地,親自設計并建造了他們的新家。1940年,這座宅院終于建成。宅院的入口處是一座土木結構的門樓,進門后,甬道北側自西向東依次是傭人房、廚房和廁所。傭人房目前是空著的。甬道南側則是金岳霖的房間、客廳、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房間、梁林女兒和林母的房間。金岳霖的房間是1940年……[詳細] |
巫家壩機場舊址民國時期候機樓位于昆明市官渡區(qū)關上街道關上南路98號,坐北向南,建筑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布局,立面呈“品”字形,即總體規(guī)模為中間二層,東西兩端單層,主體建筑面積494.24平方米,屋頂為西式扣瓦。據《云南交通志》記載,巫家壩機場建于1923年,是中國民國時期最早的兩個機場之一(另一個是北京南苑機場)。該樓于1943年擴建巫家壩機場時始建,因為當時正值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巫家壩機場作為中國重要的抗戰(zhàn)空軍機場之一,承擔了很大的負荷,而淪陷區(qū)的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也在此時遷來昆明,所以在1943年擴建了巫家壩機場并建了第一代候機樓,成為我國最繁忙的軍民兩用機場,作為民航候機樓……[詳細] |
“道家仙骨,石窟勝境”多常見與中原,西山龍門的道觀與石窟不僅不輸中原,還兼有儒、佛之風。翻過陡峭的羅漢崖,駐足絕壁,俯視下界,滇池水波蕩漾,出沒的云煙仙氣繚繞,好一幅海天丹青!叭寰场钡慕蹈F碓,可利年流轉,靈官殿前的“青蜿纏龜”據傳可益壽延年,真武殿后的“孝牛泉”宣道“善心善報”。三閣無一不顯現出道家之風范。山花飛落,石道曲折盡處,“攬海處”石屋中的鳳凰銜印圖,精美飄逸。慈云洞中,佛火香爐,門楹佛像均在巨石上鏤空雕鑿而成,精妙異常。云華洞懸于崖高處,躍過天然絕壁,龍門可達天。如刀劈劍削,險峻筆立,石窟到此嘎然而止,一番艱辛攀援,換來極目仙境,偶感清新開闊,仿佛站立在人生一個更高的起點,悟出……[詳細] |
云南水泥廠立窯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座半機械化立窯。1940年11月21日建成。曾為全國抗戰(zhàn)勝利、云南省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云南水泥廠熟料生產立窯始建于1939年5月4日,是云南省第一座立窯,曾為全國抗戰(zhàn)勝利、云南省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作出重大貢獻。云南水泥廠立窯位于?谑Y凹村旁,原名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由富滇新銀行、交通銀行、新華銀行、中國銀行與華中水泥廠合資興辦,1940年11月21日建成,年生產能力為6000噸。云南水泥廠立窯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座半機械化立窯,在我國水泥工業(yè)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后來遍及我國各地的2000多臺水泥立窯就是在借鑒云南水泥廠立窯的基礎上建立的……[詳細] |
鳳氏古城鳳氏古城為南詔羅婺部鳳家城遺址,位于祿勸縣屏山鎮(zhèn)克梯辦事處咪達拉村北側的三臺山頂,古城堡為粗條石壘砌,城墻厚1.5m,殘留段最高2m,周長360m,內徑南北向118m,東西向102m,為坐北向南并呈臺降的四重院。正堂后墻與左右山墻,為精工細條石石灰漿砌,墻厚1m,條石長1m,厚0.2m,寬0.3m;殘留山墻最高為19層石灰漿砌條石,高4m;正堂格式為5開間6架9梁無柱的彝族古式居宅建筑。城堡的四周,分別建置有曬場、糧倉、兵營、監(jiān)獄、引水設施等,與主建筑一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產、生活體系。古城堡遺址,殘磚碎瓦散落于荒草中,許多條石上刻有精致的浮雕花紋圖案,整個城堡結構嚴密,布局得當,反映了……[詳細] |
普渡河鐵索橋舊址位于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翠化鄉(xiāng)頭哨與沿河村委會之間的普渡河上。1935年5月,紅一方面軍主力搶渡金沙江皎平渡時經過此橋,勝利到達陜北。1936年春,紅二、六軍團在賀龍、肖勁光率領下,準備沿紅一方面軍路線向皎平渡進軍北渡金沙江,4月8目,二軍團準備在普渡河上游過河,紅二軍團到了頭哨停止前進。先頭部隊到達普渡河東岸和鐵索橋附近。這時,滇軍工兵大隊已搶先占領橋頭拆除橋上木板,在橋上設置障礙,關鎖兩頭大門,埋伏橋頭,板上兩處。機槍連也趕到占領了橋上邊的音翁山。至此,紅軍和和滇軍工兵大隊發(fā)生激戰(zhàn)。在這次激戰(zhàn)中,共犧牲紅軍將士79人,四師政治部主任肖令彬同志也光榮犧牲。普渡河鐵索橋,作為紅軍……[詳細] |
導游:登臨西山,總是要到龍門一游,過了三清閣,便到了龍門;看點:龍門位于西山頂部,羅漢峰的懸崖峭壁上,從龍門可沿棧道到達山頂,但那狹窄的棧道,卻僅容兩人來回擦肩側身而過;介紹:龍門迂回棧道的開鑿,不僅增加了龍門出口,使游人如流水般暢通無阻,增加了安全感,而且增加了新的風景游覽點。飽覽了龍門精湛的石刻藝術,可穿過龍門隧道,沿石階而上,即達龍門新平臺。有關龍門勝景的便是魁星的傳說,相傳在鑿成龍門時,石匠不小心將魁星手中的石筆鑿斷,他心痛不已,縱身跳下懸崖以身殉藝;交通:前往西山公園,可在市內乘公交車5路或6路均可到達。地址:昆明市西山區(qū)西山公路西山國家風景名勝區(qū)龍門景區(qū)內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1……[詳細] |
嚴濟慈、蔡希陶舊居位于昆明市盤龍區(qū)茨壩街道辦事處茨壩社區(qū)藍黑路132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大門內南側辦公區(qū)。位于昆明黑龍?zhí)豆珗@旁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內,有一座中西結合式樣的簡潔平房,靜靜地隱藏在綠樹叢中。該房屋建筑在一坡地上,設三段15級臺階緩緩而上。房屋為磚木結構,坐西向東,三開間,進深兩間,南側突出一間,總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灰色的瓦屋頂,褐色的門窗,白色的墻體,樸素而又大方。在這里,它已經佇立了70多個春秋。如今,在植物研究所高大的樓群中,它顯得低矮而陳舊。但是,這里卻是中國現代物理學開拓者之一,時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建蓋的住宅和辦公地點?箲(zhàn)勝利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詳細] |
呈貢文廟位于呈貢縣龍城街道辦事處城內社區(qū)居委會東門街。坐北向南,現存建筑由南向北中軸線布局有泮池、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占地8.34畝。呈貢文廟原址在伽宗城(今古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弘治五年(1492年)遷建縣城北門街,萬歷四十三年(1515)遷建于現址,屢經兵燹損毀,經清代歷次重修和增建,現已有600多年來的歷史。其規(guī)模壯觀,古柏參天、環(huán)境清幽,是明清時期呈貢縣各級官員、老百姓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重要場所,是我縣歷史文化的重要標志?箲(zhàn)時期,國立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曾遷設于此。1951年至1969年為縣文化館館址,1970年為縣委黨校使用……[詳細] |
昆明基督教年會始建于1931年9月15日,于1933年10月完工,原址在萬鐘街,1935年遷到鼎新街4號院。有房屋3棟,中間有塔樓,兩邊有“U”字形的建筑。其建筑風格為中西合璧,中國式的門窗上面有歐洲風格的石頭窗套和門套,整個屋頂用瓦蓋成,房間有的是采用中國傳統的木板壁分隔,有的是采用歐式沙泥包木條的分隔。昆明基督教青年會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該會的補習學校著稱,該補習學校的校長是昆明人葉崇基,教師多從昆明各大、中學聘請,教學質量高、收費合理、食宿方便,對貧困者進行救助或減免,求學者都慕名而來。學生來源于失學、失業(yè)青年、在校學生和在職人員。是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末,昆明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詳細] |
玉碑地遺址位于銅都街道玉碑地村。東川玉碑地遺址位于昆明市東川區(qū)銅都街道辦事處營盤村南,處于金沙江支流的碧谷江西岸一獨立臺地上,遺址面積約18000平方米。玉碑地遺址的發(fā)掘豐富了云南青銅時--古學文化內涵,初步確定該遺址為戰(zhàn)國時期及其以前的(包含青銅冶煉的)聚落遺址。已有的跡象表明其文化面貌(尤其陶器群)和已知的石寨山文化(滇文化)不同,極可能是金沙江支流小江流域一支新的考古學遺存(文化),進一步的認識有待對該遺址的材料進行整理和測年分析以后才能確定。該遺址的居民極可能從事冶煉(鑄)行業(yè),對研究石寨山文化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1年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玉碑地遺址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
八街文廟位于八街街道西隅。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建。民國年間,曾為八街小學、景秀中學校址。1950年以后,文廟又作為義八區(qū)解放委員會及原安寧縣第一區(qū)人民政府的駐地。八街文廟坐西向東,原大門朝北,名“大迎門”,門內有泮池。今大門和泮池已無存,僅殘存原大門兩側的一對石刻楹聯。聯云:“水暖春池龍門鯉躍,風生月窟桂院飄香!甭淇顬椤耙厝讼芍墼俟P”。八街文廟現存牌樓、中殿、大成殿及南北廂房等建筑,占地面積約3000余平方米。牌樓為“品”字形三開間,挑檐飛角,琉璃瓦頂。中殿為抬梁式木結構,兩側設過道通后院。大成殿建在后院一高臺基上,臺基兩側設石級,可登上殿前的月臺。大成殿居高臨下,左右有耳房、廂房1……[詳細] |
國立藝專舊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qū)安江村玉皇閣。其整體興建于晚清至民國時期,融合了中、西建筑技法。 國立藝專舊址占地面積1161.6平方米, 四周為荷塘,建筑坐北朝南,由閣樓、大殿、前后天井及東西廂房構成。整座建筑均無彩繪,東西面均為土木結構。 舊址上保留有多棟民國時期、清朝時期的古建筑。 國立藝專在昆明及安江村期間,開展了多項藝術活動,成為云南抗戰(zhàn)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研究中國藝術界抗戰(zhàn)歷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2002年1月,國立藝專舊址被晉寧區(qū)(原晉寧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晉寧區(qū)(原晉寧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9月11日,國立藝專舊址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昆明市第……[詳細] |
鳳凰山天文臺近代建筑位于昆明市官渡區(qū)金馬街道方旺社區(qū),有3棟歷史建筑,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鳳凰山天文臺于1938年秋破土動工。1939年春天落成。3棟建筑物為磚木結構,一棟(A棟)為辦公及科研用房,含變星儀圓頂室和太陽分光儀觀測暗室;另一棟(B棟)為職工宿舍,與A棟遙遙相對;還有一棟為宿舍及廚房,現已不存。20世紀50年代末建成一幢紅磚圓頂觀測室(C棟)。其中A棟、B棟為抗戰(zhàn)時期建筑遺存,C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建,平面呈三角狀分布。20世紀50年代后,又相繼建成了各類天文研究觀測室與觀測研究設施,包括國內外古天文及云南民族天文展廳、天象廳、天文科普望遠鏡觀測樓、40米口徑大型射電望遠鏡……[詳細] |
石屏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兩百多年歷史。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由當時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學生倡議,石屏在昆同鄉(xiāng)會發(fā)動社會各界人士集谷捐資,由云南狀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張芷江先生直接組織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顧石屏在昆明讀書的無住房學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貿--。石屏現代很多有影響的專家學者都曾在會館內住過,并留下了珍貴的墨跡,如袁嘉谷先生親筆手書題寫的“石屏會館”四個石刻大字,原清代道光年間云南總督林則徐題寫的“三島淳風”匾。石屏會館整體建筑以傳統民居建構為主,局部融入了西式建筑元素,是目前昆明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會館建筑。作為近現代典型風格建筑,石屏會館于2003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
張?zhí)焯摴示游挥诔守晠^(qū)龍街中段,建于1890年,2008年修繕。坐東向西,占地193平方米。為四合院二層樓民居建筑,前三間臨街為鋪面。張?zhí)焯撚?911年12月8日誕生于此。張?zhí)焯摚?911—1941),原名張鶴,呈貢龍街人,中國共產黨員,著名“左聯”作家,著有《鐵輪》等文學作品300多萬字。曾在日本親理摯友聶耳善后,主編《聶耳紀念集》,攜其骨灰回國。抗戰(zhàn)時期,赴延安參加八路軍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從事戰(zhàn)地演出。1938年隨六十軍參加臺兒莊等戰(zhàn)役,1939年赴緬甸仰光,擔任《中國新報》,進行抗日宣傳。1941年8月10日在昆明病逝。郭沫若盛贊:“西南二士,聶耳天虛”。1986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詳細] |
蘭茂墓及蘭公祠位于嵩明縣楊林鎮(zhèn)老城村委會南街村,是我省明代著名的音韻學家、醫(yī)學家蘭茂(1397——1470)的墓及祠堂。蘭公祠分為前院、祠堂、后院三部分。祠堂始建于1470年,歷代均有修葺,民國年間重修為由正殿、東西廂房、門樓組成的四合天井式建筑。1988年,省、市、縣三級政府投資12.2萬元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祠堂。蘭茂墓位于祠堂后院,為弧形條石砌成圓形土冢,墓直徑4.7米,高2米,墓碑題刻為袁嘉谷撰書。1985年,嵩明縣在祠堂內成立了蘭茂紀念館。多年來,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蘭茂學術資料,開辟了三個蘭茂生平陳列室供游人參觀。于1983年1月13日被公布為我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蘭……[詳細] |
嘉麗澤洪痕海拔石刻位于牛欄江鎮(zhèn)羅邦村與黑山村之間的鲇魚洞洞口左側石壁上,石壁最高5.5米,最寬6米。石刻記錄了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嘉麗澤洪水水位痕跡,并標明了水位的海拔高度。石上還刻有李若瑜題的“民元洪水令人驚,四十八村盡當心。河泊畢屋梯三級,全仗春收度長生”。石刻為民國三十四年四月一日“嘉麗澤水利工程處制”。該石刻不僅是研究解放前嘉麗澤及嵩明壩子水文環(huán)境的實物資料,同時也證明了新中國建立后嵩明人民治理嘉麗澤及嵩明壩子水患取得的成就。2002年7月,嵩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5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