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鐘山西南煤炭建設指揮部舊址:位于鐘山區(qū)明湖社區(qū)六盤水市師范學院內。1967年,西南煤炭建設指揮部由六枝特區(qū)遷到水城后,在此處建指揮部辦公樓。該樓始建于1963年,后作為“三線”建設指揮部辦公室。1981年改為六盤水師專教學樓,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詳細]
  張道藩故居位于盤縣城關鎮(zhèn)沿河南路張家坡,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坐南朝北,三進院落,分別由大門、過廳、正堂、廂房、客房、明樓等組成。總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50平方米。正堂、明樓等前檐窗花雕刻工藝精細,窗花圖案多種。其中正堂大門兩邊窗花形式別致,中間部分為二方連續(xù)之團形壽字狀,邊緣部分為二方連續(xù)的萬字格,兩者之間用一條四方連續(xù)的透空卷草連接,窗下方用一條四方連續(xù)的透空卷草裝飾。堂屋內懸匾“鴻案偕春”系書法家趙樸初所提,客房門額懸匾“齊眉合德”系蔣介石書,此為蔣介石為張道藩母親做壽時題贈。張道藩,字衛(wèi)之,1897年出生于盤縣張家坡,1915加入中華革命黨,1919年赴英國修……[詳細]
  麒麟洞:麒麟洞因洞內有一巨型鐘乳狀似麒麟,古而稱為麒麟洞。早在1530年 ,洞前已建有廟宇“白衣庵”。與對面咫尺之遠處的“檀泉”為昔日的一大景勝。1941和1949年,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先后被蔣介石囚禁于此。1996年政府撥出?罱◤、楊將軍紀念館。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硝灰洞因古時有人在洞內挖土熬硝得名。位于中心城西北23公里之三岔河北岸,地處今水城發(fā)電廠附近,是貴州省繼黔西觀音洞、桐梓巖灰洞后,于1973年夏發(fā)現(xiàn)的又一古人類文化遺址,為貴州發(fā)現(xiàn)的第二個有人類化石之舊時器時代遺址。同年冬至次年春,由省博物館發(fā)掘清理。此洞為一石灰?guī)r溶洞,洞口朝南,比今河面高出40米,海拔1700米。洞內所存堆積物長1.5米、寬0.3—1米、厚0.1—0.7米,自上而下分為三層。于第三層堆積物中,出土古人類牙齒化石一枚,系老年男性左上犬齒,齒枚粗壯,齒根較完整,末端稍缺,齒冠咬合面嚴重磨損。近中遠中徑為9.3毫米,唇舌經為9.8毫米,齒根19毫米,呈黃色,石化程度深。具有關專家……[詳細]
  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梅林寺黃號軍起義遺址,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鷹嘴山金風頂下,四面環(huán)山,山險林密。誰曾想到,荒山野嶺,殘垣斷壁間,一個農民的兒子——胡勝海,在這里豎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提出了反對勞役和苛捐雜稅的口號,組織農民起義,開始對清朝廷長達十二年之久的斗爭。清咸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爆發(fā),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胡勝海以梅林寺為大本營,招兵-,建皇城,筑宮殿,修皇倉,設石門石卡,砌炮臺,烽火臺,圍土千方,開溝引水,積草囤糧,以謀大事,就這樣構筑起他的皇城之夢。透過這些殘垣斷壁,石門石卡、萬人坑、胡王洞糧倉等遺址,仿佛看到當年威福王胡勝海率領以黃巾裹頭的黃號軍,浩浩蕩蕩,功克……[詳細]
  君子亭,位于環(huán)城東路君子巷中段,屬云巖區(qū)中東街道辦事處轄區(qū),在電臺街華家0東側的老城墻遺址腳下,與文昌街的文昌閣成一線。 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貴州巡撫許兆椿等人倡議,與扶風山陽明祠初建時同期修建。為人們郊游時之憩息場所,故得以長期保存,但只殘留亭子的四柱。 君子亭有三楹,是仿貴陽城內的陽明祠式樣而修建的,四面空敞,故以亭名。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后,貴州布政使李元度曾刻石立于亭中,碑石而今尚存于亭外。亭前舊時為東城濠,后為荷花池。民國17年(1928年)于池外修筑了環(huán)城東路,行人就不再經過君子亭了。 1958年,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將君子亭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詳細]
  大方九層衙門遺址位于慕俄格古城街道隴公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西晉古遺址![詳細]
  平壩金家大坪漢墓位于平壩區(qū)夏云鎮(zhèn)金銀村東南面1公里處鄉(xiāng)道左側臺地,類別為古墓葬及歷史人物墓,年代為東漢。平壩金家大坪漢墓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該遺址位于六盤水市鐘山區(qū)月照鄉(xiāng)小屯村,在省級風景區(qū)阿勒河景區(qū)內。形成于清康熙年間,洞口面臨大河(烏江上游主流),高出河面約150米。洞穴為一個巨大的洞廳,全長在900米以上,平均寬約為100米,平均高60米左右。西洞口為進口,寬約150米,高50米左右。東洞口為出口,寬約100米,高30米左右。洞內寬敞明亮,布滿了數(shù)十座礦渣堆積,初步估計,堆積總量約二百多萬立方米。礦渣堆積間,現(xiàn)無規(guī)律地殘存有熬硝爐23個、沉淀池20個、蓄水池2個(有水),接來自洞頂?shù)囊O施2個。在一塊巨大的長12米、寬4米、高2米的形如饅頭的大鈣化堆上人工鑿出一個接水池,接水池兩邊又分別鑿出兩條寬5公分,深3公分的引水線槽……[詳細]
  文昌宮始建于清光緒年間,主體建筑文昌閣,為三層六角攢尖頂木塔式結構,左右配殿。整個建筑頗具漢族傳統(tǒng)風格,在這個被稱為“苗疆腹地”的地方,顯得頗為另類。文昌宮內現(xiàn)辟有貴州刺繡博物館和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交通:文昌宮就在縣城東南,步行即可到達。門票:10元。……[詳細]
  晴隆“欲飛”石刻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晴隆縣蓮城鎮(zhèn)城西后山上。石面斜向東北,長8米,寬5米!坝w”二字各長3.3米,寬2.4米,筆劃最寬處約2.4米。“欲飛”二字,筆力雄健,渾厚灑脫,既藏柳公權之“骨”,又含顏真卿之“筋”。據(jù)《安南縣志》記載:“城西文廟有‘欲飛’二字,為明朝總兵鄧子龍書。”鄧子龍實名鄧鐘,福建晉江人,明萬歷年間中武進士,繼而任總兵之職。鄧子龍所到之處,喜題詩賦對,勒墨跡于石,概書子龍,不署其名。在明代萬歷末年至崇禎年間,黔地水西、安南(晴。┟谝粠,烽火連綿,少數(shù)民族揭竿起義,與朱明王朝分庭抗禮。鄧子龍奉旨來到貴州平“亂”,駐扎安南衛(wèi)城,在城中發(fā)現(xiàn)一塊巨石,在石上 書-……[詳細]
  平壩飛虎山遺址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飛虎山位于平壩縣白云鄉(xiāng)。1978年發(fā)現(xiàn),1982年試掘2號洞,出土石制品500余件,骨、角器70余件,陶器碎片1000余片,動物化石10余種。飛虎山二號洞東洞口高3.8米、寬6米,西洞口高2.1米、寬6米。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時期至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jù)碳14測定數(shù)據(jù),距今1.2萬年至4000年左右。地質時代為更新世晚期。飛虎山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制品原料主要是燧石,打制石片技術以錘擊法為主,銳棱砸擊法次之。石器種類以刮削器為主,其次是尖狀器。骨器有錐、鏟兩種。飛虎山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發(fā)現(xiàn)27件,種類有、斧、箭鏃、紡輪等。骨器有鏟、刮刀。陶器除紡輪外,其余均無法窺……[詳細]
  吳文彩,生于清嘉慶三年,茅貢鄉(xiāng)臘洞村人,一生清貧好學,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侗族民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侗族戲曲,被后人尊稱為“侗戲鼻祖”。1982年,吳文彩墓被列為貴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成為侗戲的歷史見證和侗族風情文化旅游的新亮點,每年都有不少藝苑人士和侗族群眾前來謁拜這位侗族文化藝術的先驅者![詳細]
  鄭珍墓在禹門沙灘樂安江東岸的子午山南麓。這一帶地勢起伏,原為鑿鑿童山,鄭珍以父母所在,筑屋日“望山堂”。當年,望山堂四周廣植花木,桃李梅杏,薈蔚成行。中辟半畝荷池稱“團湖”,岸柳依依,掩映生姿。鄭珍墓坐北朝南,下臨他當年經營的“團湖”。墓正前山口,有一棟四列三間大瓦房,即“貴州遵義官紳公建”的鄭珍祭祠。祠前竹叢古樹圍繞小院。祭祠前方遙對禹門古寺望山堂本為鄭珍修建的住房,也是書房,是玲瓏剔透、名花奇卉雜陳的小園林。后毀于兵火,變?yōu)猷嵤献鎸O四代的墓地。地址: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的遵義縣新舟鎮(zhèn)沙灘村子午山上……[詳細]
  黎庶昌墓位于遵義縣新舟鎮(zhèn)平遠村漁塘,與鄭珍墓、莫友芝墓隔河相望,墓坐南向北,墓后山丘綿延。黎庶昌墓于1982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詳細]
  赫章可樂古墓位于赫章,類別為古墓葬及歷史人物墓。赫章可樂古墓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荔波水浦石板墓群位于荔波,類別為古墓葬及歷史人物墓。荔波水浦石板墓群為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方閣雅古驛道遺址,位于大方縣城西北12公里的響水、雙山兩鄉(xiāng)(鎮(zhèn))交界處的落折河(落腳河)兩岸。閣雅驛道系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貴州宣慰使,彝族女政治家奢香開辟的“龍場九驛”之一,東銜金雞驛,西接歸化驛,全長15公里,今僅存東起小閣雅,西止雙山的一段,長5里,寬4米。驛道殘段為石砌階梯,依山傍嶺,逶迤蜿蜒。由于山勢險隘,是以600年來雖然滄桑巨變而古道依然存在。奢香開“九驛”,東起龍場,經六廣(以上在今修文縣境)、谷里、水西、西溪(以上在今黔西市境)、金雞、閣雅、歸化(以上在今大方縣境)到畢節(jié),全程400余里,越山穿箐,使當時的水西地方能東接貴州驛(今貴陽境)而分通四川、湖廣;西由畢節(jié)……[詳細]
  青龍洞古建筑群坐落在鎮(zhèn)遠城東的中和山上。這里山勢挺拔,峭壁懸崖。巨巖、洞穴和為一體。道、儒、佛三種宗教的寺廟群生就山腰,是中國不同宗教同生共長、和諧發(fā)展的典范和楷模。它背靠青山,面臨綠水,貼壁臨空,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翹翼飛檐、雕梁畫棟。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別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種工藝,硬是在一段懸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等一片閣樓洞天。它氣勢雄偉、構思大膽、布局精巧。史載,距今600多年的明洪武年間,此地便已形成與現(xiàn)存建筑群相當?shù)囊?guī)模,“明郡守黃希英建,工部郎中趙之緒購藏經,構層樓以貯之”。清嘉靖年間這里不僅增加了大量寺廟,而且有了宮室和書院建筑,……[詳細]
  大方大渡河橋位于距大方縣城35千米的大渡河上。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由水西葬族土司安邦彥修建。為五孔石拱橋,長60米,高寬各7米。橋面無欄桿,橋西立彝、漢文石碑各一,碑上記載建橋始末,并有多處涉及安邦彥家世和本人事跡。漢文碑高2.81米,寬0.91米,共676字。彝文碑基本完好,正文29行,字跡清晰。該橋在貴州葬族地區(qū)現(xiàn)存的各類橋梁中,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早,且是始建原物。整個橋、碑對研究古代彝族的文字、風俗、政治、經濟提供了較有價值的史料。198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水西大渡河橋及彝漢雙碑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水西大渡河橋已被水淹,彝漢雙碑收藏于奢香博物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