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青蓮寺位于博愛縣鴻昌街道辦事處九街。年代為清。 博愛青蓮寺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青蓮,是佛教經(jīng)典中最美麗的花朵!洞蟛亟(jīng)·阿含部》說她是水花中的第一:“一切水花中,青蓮花第一”;又把她比作僧尼嚴格修行的標準:“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還把她比作佛眼:“佛眼猶若青蓮花,超過日月百千倍!被圻h、慧永只在佛教經(jīng)典中知道青蓮花,怎奈今天看到真實的青蓮花,心中非常高興,于是,就在荷塘之畔搭建了窩棚,朝夕觀賞,歌頌經(jīng)卷。鄈城僧眾、居士捐資修建起一座寺院,慧遠、慧永遂以佛教所贊賞的青蓮,命名為青蓮寺。釋曇始,是劉宋時的高僧。關中(陜西)人。號白足和尚。出家后,常顯神通。晉孝武帝太元(376~39……[詳細] |
黃叔度墓位于正陽縣城西北隅,縣教體局院內。墓冢高2米、周長26.3米、東西長8米、南北長8米。墓南向,前有古墓碑兩快,東側為唐碑,西側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碑,F(xiàn)墓基一圈砌有高0.5米的護墓墻,墓地有翠柏7棵。明清之際,祠墓多次維修,現(xiàn)祠祀漸廢。唐碑,素面,高2.4米、寬0.76米、厚0.17米。碑陽面正中題鐫“漢黃叔度墓”五個大字,每字大0.4米見方;碑左下側題刻“顏真卿書”四字,每字大0.10米見方。均系“顏體”楷書,渾厚雄健,剛勁篤實,歷千百年而筆鋒峻厲,墨韻猶存,實為不可多得的顏體題鐫之大字碑。碑帽早失,碑座長方形,無紋飾,F(xiàn)在碑陰及兩側砌有護壁。清碑,立墓前西側,系清乾隆……[詳細] |
丹朱墓位于范縣西南25公里辛莊鄉(xiāng)北,濮城東4公里丹朱村(丹徐莊),該古墓系4000多年前堯帝之子丹朱之墓。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保ㄠ嵭疲骸暗蹐蜇匪弥,名曰丹朱,開明也!保┑蹐蜇匪弥,名曰丹朱”。另據(jù)《濮洲志》和民間傳說:丹朱系堯的兒子,堯年老禪讓帝位時,因丹朱性情剛烈,脾氣暴躁、堯帝未能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傳給了舜,舜在范水一帶封賜給丹朱一塊疆土,讓其治理。丹朱雖然性情剛烈暴躁,但治理田地還有一定的本領,他帶領范水一帶的部落人們耕耘播種,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燒陶制器,建偃朱城池(黃河南舊城)使這一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發(fā)展。通……[詳細] |
洛陽金元故城遺址位于洛陽市老城區(qū),金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東城的遺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這座新城歷經(jīng)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陽城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時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对幽现尽份d:“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為中京,改河南為金昌府。筑城,東據(jù)瀍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于舊(城)一里!甭尻柍蔷瓮脸,規(guī)模約為城的二十分之一。而元代洛陽為河南府,其地位不如金代的中京。明清兩代仍繼續(xù)沿用金元洛陽城。明洪武六年,明威將軍陸齡督眾將其筑成磚墻,并開挖城壕。城墻高4丈,壕深5丈。城墻上開有4門:東為建春門,西為麗京門,南為長夏門,北為安喜門。城門上建重樓,……[詳細] |
興佛寺位于鞏義市河洛鎮(zhèn)七里鋪村委東北1000米的蓮花山頂上。南依橫嶺,北臨黃河,邙嶺青蔥,風景如畫。該寺創(chuàng)建于明崇禎十年(1637),關于其建寺原由在《重修興佛寺創(chuàng)建配殿山門功成碑記》碑文中可略有所見:“茲為往來通衢要路,去大河未遠;洪波巨浸泛濫無常,當建興佛寺于山上,收斂風氣,砥中流而過險阻,俾居者有平土之樂,行者無道阻之患。”興佛寺原有山門、十王圣殿、大雄寶殿等,今僅存大雄寶殿。清康熙13年擴建地藏十王殿,清康熙56年重修,乾隆11年建鐘樓,以后屢次增修。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寺內建筑漸遭破壞,山門、鐘樓、配殿等,均在“文革”前被毀,F(xiàn)僅存的大雄寶殿,座南朝北,東西長11.2米,南北深8.20米,硬……[詳細] |
寨灣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鄉(xiāng)曹寨村寨灣村(自然村),分布于該村東北和東南兩片,總面積約12.8萬平方米。 遺址北段東臨沙溝河(現(xiàn)為沙溝),南臨鐵村農(nóng)田,西臨村級公路,遺址內基本為農(nóng)田,地勢平緩,遺址平面略呈長條型,東北西南長約500米,總面積約5.3萬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線紋,器形有罐、盆、鬲等。 遺址南段西側為一泄洪溝,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勢較為平緩。在斷崖上發(fā)現(xiàn)有多出灰坑,形狀不一,有袋狀、長方形等;铱觾劝镓S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燒土顆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及夾砂灰陶等……[詳細] |
馬莊遺址 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在濮陽經(jīng)過了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到三、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三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其中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具有文化面貌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遺址存在,前者以西水坡遺址為代表,后者以馬莊遺址為代表。龍山文化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這一時期,生產(chǎn)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社會結構也經(jīng)歷了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重大轉折,并最終迎來了中華文明的曙光。 馬莊遺址位于濮陽市華龍區(qū)西南部約5公里。地表為一大土丘,高出周圍農(nóng)田3米,南北長25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25000余平方米。經(jīng)考古發(fā)掘,清理出房基、墓葬、窯址……[詳細] |
天主教南堂時代:1924年-1948年地址:商丘市睢陽區(qū)中山南二街34號1924年2月16日,西班牙神甫陳明禮由開封來到商丘,在商丘縣城平等五街、中山南二街27號成立商丘教區(qū)。以后又先后創(chuàng)辦了虞城、寧陵教堂、朱集教堂、夏邑、永城教堂。在創(chuàng)辦教堂的同時,教區(qū)還在商丘縣城內先后開設了嬰兒院、男、女修道院、診療所和光啟小學。隨著傳教活動的發(fā)展,商丘縣已成了教務活動的中心,成為天主教商丘總堂?偺脼榻虆^(qū)主教座堂,是教區(qū)主教、神甫執(zhí)教奉神所在教堂?偺贸撠熒糖鹂h城內教徒的宗教生活外,另有若干神甫在總堂處理教區(qū)事務。在規(guī)模和神職人員數(shù)量上屬教區(qū)各天主堂之首,在教務、行政、外事、經(jīng)濟等方面均為全區(qū)天主教的……[詳細] |
花山寨會議舊址,位于河南省光山縣城西南20公里的南王崗鄉(xiāng)花山寨村。1934年11月11日,0鄂豫皖省委在此召開第十四次常委會議,決定紅二十五軍長征。1934年11月10日,鄂豫皖省委率紅二十五軍到達光山城西南的花山寨,和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0中央來人程子華勝利相會。11日,0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在花山寨西南的一個小村莊里召開了第十四次省委常務會議,鄭位三、程子華等參加。會上,程子華傳達了-代表0中央和軍委對鄂豫皖根據(jù)地的指示。-對紅軍二十五軍出路問題指示說:“中央已經(jīng)決定了紅軍主力要作戰(zhàn)略轉移,去建立新的根據(jù)地,這樣部隊就能得到發(fā)展。同時能把敵軍主力引走,減輕根據(jù)地的壓力。根據(jù)地的敵軍減少……[詳細] |
文廟大成殿 清 信陽 文廟,位于信陽市浉河區(qū)。文廟大成殿始建于元代,清代修復。是信陽市區(qū)僅存的古代建筑,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傳說是孔子周游列國時的講學之地,也是儒家思想發(fā)源地之一。 據(jù)《信陽縣志》記載,文廟始建于元代,明、清歷經(jīng)修復,規(guī)模宏大,蔚為壯觀。計有:大成殿五楹、東廡八楹、南廡八楹、明倫堂五楹、啟圣祠三楹、土地祠三楹、神廚三楹、戟門三楹、欞星門三座。此外,還有尊經(jīng)閣、敬一齋、學正訓導宅,以及義路坊、禮門房、全聲房、玉振坊、大成門、灃池、下馬碑、照壁等。但自民國以來,多毀于兵,現(xiàn)只剩下大成殿。 大成殿五楹通長17.7米,其中明間4.7米……[詳細] |
寨卜昌村古建筑群位于博愛縣蘇家作鄉(xiāng)寨卜昌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免費參觀。 寨卜昌村背靠太行,南瀕沁河,依山傍水,寨卜昌村古建筑群是明代遷至此地的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共-筑而成的封建地主村寨,F(xiàn)存建筑少數(shù)建于明末清初,大部分為清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修建。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清代民居建筑群,二是古寨墻、寨河、石橋。河南焦作博愛寨卜昌村古建筑群 寨卜昌村古建筑群清代民居建筑,主要包括12個院落和1座祠堂。其中1號院為二進四合院,現(xiàn)存4座20間。2號院3號院為主挎平行式二進四合院,現(xiàn)存2座16間。4號院現(xiàn)存5座22間。5號院現(xiàn)存5座19間。6號院現(xiàn)存7座27間。7號院現(xiàn)存4座16間。8號院……[詳細] |
鄭州寶龍冠軍溜冰場位于鄭東新區(qū)農(nóng)業(yè)東路與九如路交匯處西,是國內首家連鎖真冰溜冰場館。冰場總面積2400平方米,采用全套進口制冷系統(tǒng),頂級的清冰設備,使冰面隨時保持光潔如鏡,被國家隊隊員、國際著名選手贊譽為可以與國際大賽的比賽冰面相媲美。冰場內特設的安全護欄,給初學者以更安全的保障。透明開放式的健身練功房使溜冰愛好者們在滑冰之余,還可以進行舞蹈、形體及力量方面的練習,從而達到全面均衡的健身目的。每年有數(shù)以萬計的人們在此體會到溜冰的樂趣,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溜冰愛好者加入到這一高雅、時尚的運動中來,他們中最小的僅有3歲,更有年近花甲的老人,有相當一部分學員經(jīng)過專業(yè)、系統(tǒng)地培訓,已經(jīng)掌握了比較高難的滑……[詳細] |
廟街遺址位于濟源市廟街村西,面積約75萬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名原城。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與濟源縣文化館對原城遺址進行試掘。在遺址西部開挖探溝兩條,一為東西向,一為南北向,均長10米寬3米,發(fā)現(xiàn)文化層厚約1~3米。按土質土色將文化層劃為四層:第一層為耕作擾亂層。泥質灰陶居多,夾砂陶灰陶次之。形器有鬲、、碗、豆、盤以及繩紋板瓦、筒瓦、瓦當?shù)。石器均為磨制,有刮削器、石斧、石鐮、石箭頭、石球等。骨器有鋸齒鐮、蚌鐮、尖狀器等。分屬龍山文化至漢代多個時期。第二層為戰(zhàn)國文化層。出土了大量形器,有甕、盆、豆、紡輪、陶片等。紋飾以繩紋為主,方格紋少量。另外還有石鏟、……[詳細] |
白寨遺址位于鄭州市中原區(qū)須水鎮(zhèn)白寨村南的須水北岸,遺址東西長700米,南北寬400米,面積28萬平方米。時代包含了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商代和東周。遺址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小沖溝,長450米,將遺址分成東西兩部分。溝東文化層較厚,厚1.5~2米,其東南部250×120米的范圍內經(jīng)過取土,文化層遺留不多。溝西沒有普遍文化層,其東北部的斷崖上有一寬10米、深2米的大灰坑,內出花邊罐、缸等陶器殘片,另見一片二里崗上層陶鬲殘片;中部斷崖上見到一直徑1米、殘深0.15米的灰坑,內含較多的草木灰,另見一仰韶紅陶缽殘片、二里頭夾砂缸殘片;西北部發(fā)現(xiàn)一板瓦坑,直徑1.5米,深0.7米,板瓦內面為布紋,外面為繩紋。……[詳細] |
盤龍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 潢川 盤龍崗古文化遺址,位于河南省東南,信陽市所轄的豫東南的中心,距潢川縣城西南處30公里的江家集鄉(xiāng)姚樓村。該遺址座落在大別山北麓,緊靠層巒疊嶂的環(huán)山懷抱之中,面臨潢川東干渠、白露河支流,與商城縣的鄢崗村一水之隔。 盤龍崗遺址整體被江、姚鄉(xiāng)級路切斷一分為二,所以近年來又叫前盤龍崗,后盤龍崗。遺址整體呈橢圓形,其間凸凹起伏,盤繞丘陵與平原大地之間,高處似龍頭昂首,低處猶巨龍擺尾,故以盤龍崗而得名。該遺址偏南處有灰坑兩處內涵獸骨,破碎陶罐、蚌殼。西南出土磨制光滑的石斧、石鑿、石箭頭、鼎腿、鬲腿。當?shù)剞r(nóng)民在暴雨過后,經(jīng)常拾到圓形石彈視為龍眼,石鑿……[詳細] |
邵公碑樓位于靈寶市區(qū)東南17公里蘇村鄉(xiāng)東里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立,距今已有175年歷史。碑文記述了邵自省、邵自強兄弟二人為頌父親邵全仁資宏量大、恤孤賑貧的功德所立。1978年被靈寶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1月入選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鹅`寶市文物志》載:邵公碑樓為磚砌廡殿式建筑。樓頂由三座仿古屋脊組成,中間的一座較高,兩邊的較低,均為廡殿頂式建筑。四條垂脊高高翹起,脊上飾有立獸。三座檐下均有磚雕圖案,中間為福祿壽圖,左邊為富貴圖,右邊為松鶴圖。內嵌石碑一通,碑高1.03米,寬0.70米,圓額。石碑兩面陰刻楷體,正面刻“邵公神道碑 大清道光十五年立”,背面……[詳細] |
莊周墓位于民權縣城東偏北約25公里老顏集鄉(xiāng)唐莊村東。墓地有石碑1通,高約2米,寬約0.75米。碑上部為圭形頂,下有長方形碑座。碑身正中楷書“莊周之墓”四個大字。原墓冢被平掉,新近又封起一個園錐形的墓冢,高約1,8米,周長5米左右。陵園內碑林有石碑108塊,為各級領導、中外專家學者、海內外莊氏宗親頌揚莊子而立。莊子為道家,與老子并稱為道家之祖![詳細] |
耶穌教堂位于濮陽縣城東關街路北,即今濮陽縣三中,坐北朝南,與路南華美中學教學樓相對。耶穌教為基督教新派,19世紀初傳入中國,光緒末年傳人濮陽,但無多大發(fā)展,直至1912年,美籍傳教士博清潔攜妻博瑪利亞及醫(yī)護人員十一人來濮后,耶穌教活動才活躍起來。博氏等人來濮后,于東關購地修建教堂,1917年竣工,面積約800平方米,呈平面十字形。前為鐘樓,高三層,長形玻璃窗,尖頂,頂上四角立有方柱,建造別致,左右有耳房,呈圓形,有木梯可攀樓頂。中為圣堂,即小禮堂,周有五彩玻璃窗,北端設祭臺,東西有側門,可通兩廂。每逢禮拜,神甫高坐其上,教徒跪拜于下,誦經(jīng)唱圣歌,嚷嚷之聲,響徹滿堂。耶穌教在濮陽除傳教外,還開辦……[詳細] |
開封紀念塔又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坐落在開封市中山路南段,開封火車站西北方向350米處。此塔高二十余米為六棱石砌建筑,分上中下三層,下寬上窄,下層直徑約二米有余,塔外形頗似一個碩大的殺手锏直刺云天,塔前立有一人高的石碑,上 書“陣亡將士紀念碑,開封市重點文物”等字樣,塔后則另立一塊同規(guī)格的前些年的修繕記事碑。塔上層高約十五米左右,其六面應有碑文的,但卻被白灰覆蓋,中下層各面為嵌入的青石碑刻,但可見有明顯的改刻痕跡,原碑文被鑿去,以新刻文字取而代之卻又未添墨描繪,再則工匠水平低下,不是按常規(guī)的把石板磨平再刻,即舊痕未平又撰新字,而使人難以辨認,經(jīng)細心揣測,方記下如下碑文,中層為:愛科學,愛……[詳細] |
時代:元地址:博愛縣城南三公里清化鎮(zhèn)北朱營村樊噲廟大殿座北向南,元代不廈兩頭造建筑。其面闊三間(8.70米),進深三間(8.60米)。整座建筑座落在1米的高臺上,粗獷簡潔。建筑前置月臺,六級臺階。大殿置前廊,前檐柱為小八角石柱,柱頭砍殺,有柱側腳和柱生起,蓮花覆盆柱礎,柱上雕花卉圖案。檐下置四鋪作單下昂內轉五鋪作異形栱。大殿前檐當心間補間鋪作兩朵,次間各一朵,后檐當心間補間鋪作一朵,次間無補間鋪作。補間鋪作櫨斗為瓜楞斗,壁內依次為泥道栱、泥道慢栱、柱頭枋和正心榑。材寬8厘米,昂嘴扁瘦,厚3厘米,呈琴面狀。昂后尾帶翹,上置交互斗和卷云栱,耍頭后尾帶翹和挑斡直至老檐檁下單栱鋪作,挑斡下刻成卷云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