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長治市旅游

長治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宋五鳳樓,位于長治縣東南的老雄山腳下,面對神山、背依仙嶺,山青水秀,環(huán)境清幽,建筑精美,雄偉壯觀。乃上黨地區(qū)的一大道教大觀,2006年6月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鳳樓,始建于宋代,明萬歷42年重建,明崇禎16年金粧神像,清乾隆38年再次補葺,1985年落架重修,整舊如舊。此觀座北朝南,一進三院,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獻亭、凌霄寶殿,寢宮,左右分別置鐘樓、鼓樓、文昌閣、三世佛殿、配殿、垛殿、廊房。正對山門的是一座樂樓。山門五鳳樓,巨型石柱高撐,木結構五重飛檐,歇山頂,巍巍浩蕩,無上至尊。尤為罕見的是登樓之梯乃單株巨桑而為,兩根橫梁為粗大荊木而做。入山門即是獻亭,密集的斗栱逐層收縮成八卦太極……[詳細]
  法興寺位于長治市長子縣慈林鎮(zhèn)崔莊翠云山上,始建于十六國時期的后涼神鼎元年(401年),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鄭惠王賜藏經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廣德寺”,唐大歷八年(773年)又造燃燈石塔一座,宋元豐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圓覺菩薩殿,并更名為“法興寺”,元、明、清又屢有修茸。寺院坐北向南,規(guī)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分列著舍利塔、燃燈塔、圓覺殿和后殿。舍利塔,又稱“石殿”,通體以砂石板砌成,塔平面呈回字正方形,每邊長8.8米,安拱形石板門,重檐樓閣式,塔檐疊出三層,內部構成四方藻井,上面四坡施檁椽,斗栱支檐,四角攢尖寶珠頂;下層內槽可繞行一……[詳細]
  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xiāng)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第一批國保)時代:1938年地址:武鄉(xiāng)縣的磚壁村和王家峪村王家峪村距武鄉(xiāng)縣城45公里,在磚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一條狹谷中,舊址設在村北三座相連的民居中。磚壁村在王家峪村之東。兩村皆位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地勢險要,舊址在村東玉皇廟內及周圍的佛爺廟、奶奶廟、李家祠堂的一組建筑群中。1937年8月,八路軍奔赴山西抗日前線?偹玖畈肯群篑v扎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五臺縣南茹村、潞城北村等地。武鄉(xiāng)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是駐扎時間最長的一處,彭德懷等領導人在此曾指揮華北地區(qū)的抗日游擊斗爭。1939年7月,由-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率領的八路……[詳細]
  黎城城隍廟座落在縣城河下街,坐北向南。該廟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城隍廟將門作樓,系三層重檐,故俗稱三節(jié)樓,F(xiàn)存建筑主要有門樓和正殿。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屬明代風格。臺基呈長方形,長18米,寬12米臺高2.35米。門樓正中橫掛一匾,“群峰環(huán)翠”。屋頂形制為三層重檐歇山頂。正脊、吻獸、垂獸、戧脊獸、套獸,均為黃綠相間琉璃造。山花出際施博風板,懸魚作卷云如意式斗拱均為五鋪作雙下昂。用材粗壯宏大,巍然壯觀,為黎城古建筑之冠。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六椽伏前后接乳,通檐用五柱,基本上為現(xiàn)代風格,臺基邊長18米,呈正方形,臺高1.37米。殿內一排前金枝,屋頂形制為懸山頂,正脊、吻獸均為黃綠相……[詳細]
   看 點: 廟內現(xiàn)存宋、元、明、清及民國年間重修碑20余通,大多豎立于拜亭之內。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廟,國內現(xiàn)存的古代建筑中為數(shù)不多,實屬珍貴! 介 紹: 九天圣母廟在平順縣城西10公里處的北社鄉(xiāng)東河村西的土丘上,創(chuàng)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此后經過多次修繕。 九天圣母廟座北向南,為一進院。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前有山門戲樓,中為獻亭,北為圣母殿。兩則配以耳殿。東西院現(xiàn)存李靖王殿、三宮殿、閻君殿、十帥殿、關公殿、子孫殿及梳妝樓等建筑。殿宇錯落有致,殿頂形制各異。廟南、北、西三面懸壁劈立,溝壑縱橫,東面與場院相連。 山門戲樓之前為一條形平臺,臺下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詳細]
  大云禪院在沁縣城西13千米的郭村鎮(zhèn)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鄰,林木掩映。據碑碣與沁州志記載,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金大定十二年(1180年)重修時買到空名院額一道,題名大云禪院。金崇慶元年(1212年)正式敕用。元明清時期屢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共有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前殿、后殿,兩側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筑,F(xiàn)僅存前殿、后殿等主體建筑。前殿,亦稱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梁架簡潔,斗拱精致,菱形格扇,攔額雀替,雕刻華麗,為清代重修時的風格。后殿為寺院中現(xiàn)存的一座主要建筑,廣深三間,高臺筑殿,平面形制為正方形,六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柱……[詳細]
  長治普照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沁縣城西8公里的郭村鎮(zhèn)開村村東。寺院依山傍水,林木掩陰,視野廣闊,景色優(yōu)美。據清雍正年間《杭州志》載,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唐元和年間(806-820)大修,金大定年間(1161-1189)重修,明萬歷年間(1573-1620)、清順治(1644-1661)、雍正年間(1723-1735)屢有增建與修葺。寺坐北向南,原為西進院落。中軸線上原有天王殿(南殿)、大佛殿(中殿)、觀音殿(后殿),兩側配殿、廂房、節(jié)義堂等建筑。并有方形千佛碑一通、大石佛像等石刻造像多尊。是上黨地區(qū)以建筑宏偉而著稱的佛教寺院之一?谷諔(zhàn)爭初期,日本侵略軍將南殿、后殿及其附……[詳細]
  始創(chuàng)年代不詳。寺院坐北朝南,一進院布局。現(xiàn)存正殿,東、西廂房,占地面積約465平方米。正殿建于石砌臺基之上,臺基高0.3米。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椽歇山頂。殿內梁架四椽檐栿通搭,后槽位置加了根內柱,栿上承平梁,平梁之上蜀柱、叉手承脊槫,轉角鋪作由昂之上再施“由昂”的“重由昂”做法,是典型宋代早期做法。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和斜搭在撩風槫與下平槫結點上的大角梁,仍保存了唐代的手法。四椽袱貫通前后檐外制成華栱;檐下轉角處為單杪三下昂,昂嘴均呈長尖琴面狀;所有乳栿最終都壓在真昂之上。大殿內明間上裝有平綦,上面有精美的動物圖案,色澤鮮明。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碧者,綠也。因廟院內下院……[詳細]
  龍門寺龍門寺(第四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東北54公里石城鎮(zhèn)源頭村龍門山麓寺創(chuàng)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時期曾予大規(guī)模擴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規(guī)模達到極盛,“殿堂寮舍數(shù)百盈”。后歷代皆有修葺。現(xiàn)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七十余間。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70平方米。布局為東、中、西三路軸線,各條軸線又分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錯落,主次分明。中線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門(天王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佛幢、中殿、鐘樓。后院有東西僧舍、后殿(燃燈佛殿);東線有圣僧堂五間、水陸殿七間及禪堂、僧舍、馬廄等附屬建筑;西線有前后兩組四……[詳細]
  大云院大云院(第三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石會村北龍耳山中院創(chuàng)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原名仙巖院,亦稱大云寺,后周顯德元年(954年)建寺外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已有殿堂一百余間。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禪院。后逐漸荒廢。現(xiàn)存建筑除大佛殿與七寶塔為五代遺構外,余皆為清代所建。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門(即天王殿)、中殿(彌陀殿,亦稱大佛殿)、后殿及兩廡。彌陀殿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五年(940年),是中國僅存的三座五代木構建筑之一。大殿臺基正面高1.3米,青石壘砌,其余三面臺基隨地勢漸高而筑。殿之前檐辟門和窗,后檐亦有門道通……[詳細]
  五龍廟五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明地址:襄垣縣城北關襄垣五龍廟位于襄垣縣古韓鎮(zhèn)城北關。廟宇南北長33米,東西寬22米,占地面積約726平方米。五龍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襄垣縣志》和廟內碑碣載,五龍廟大殿重修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廟宇內現(xiàn)存建筑有大殿、山門、東西廂房以及戲臺遺址。其中,大殿為元代遺構,山門和西廂房為明代遺構,東廂房為近代改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懸山式屋頂。梁架采用四椽前壓乳用三柱,斗栱六鋪作三下昂,重栱計心造,只設于前檐,補間各施斜栱一朵。山門是明代建筑,位于院落南端東側,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筒板瓦屋面。東廂房是近代改建。西廂房是清代建筑。2013年5月,襄……[詳細]
  炎帝廟炎帝廟(第三批省保)時代:元地址:長治縣北呈鄉(xiāng)北和村原名北禾村,傳說為炎帝嘗白谷得嘉禾之地。因北和村位居炎帝建神農城的羊頭山之地,故得名。廟創(chuàng)建代不詳。據廟內現(xiàn)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現(xiàn)僅存正殿、西耳殿。占地面積700平方米。正殿,亦稱五谷神殿,廣深三間,六架椽屋,硬山頂形制。殿身較短,斗栱為柱高的三分之一。柱頭斗栱五鋪作出雙昂,并出45度斜昂。昂形呈琴面式,斗栱肥碩,用材粗壯。殿內使用減柱造,梁架使用原始材料,元代特征顯著。檐下懸掛著清順治年間立“炎帝真君”牌匾一塊,黑底金字。北和村,原名北禾村,相傳因位于炎帝嘗百谷得嘉禾之地——羊頭山之北得名。炎帝廟四……[詳細]
  長子縣小張碧云寺大殿為宋代建筑,是“三普”中新發(fā)現(xiàn)的珍貴文物,被國務院直接列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長子縣城西北約5公里的小張村中,廟宇坐北向南,現(xiàn)存大殿、東西配殿和廂房等殿堂15間,其他建筑已無存。碧者,綠也;云者,指廟宇建筑結構布局嚴謹,手法蒼古,從遠處看整個廟宇呈繁體的“云”字,碧云寺因此而得名。碧云寺分上院、中院和下院三部分。以“碧”觀之:下院有古槐1株,高五丈多,其粗14人方可合抱,從春到秋,遮天蔽日,滿樹碧綠;中院有巨柏5株,挺拔蒼翠,終年碧綠。以繁體“云”字觀之:碧云寺正殿為“云”之頭上一橫,引路及石階為“雨”之一豎,地藏殿與西廂房為“雨”左邊之一豎;上院矮墻與東……[詳細]
  天臺庵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的古建筑之一。位于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天臺庵是我國佛教創(chuàng)立最早的宗派“天臺宗”的庵院。隋唐時期,我國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現(xiàn)了南義北禪的局面,即南方重義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禪定。為結束這種0的局面。智順應潮流,提出“義觀并重”,“定慧雙修”的“止觀”學說,認為這兩種方法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他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統(tǒng)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臺山,故以天臺為名。天臺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多平方米。院東矗立一唐碑,字跡風化不清。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詳細]
  北甘泉圣母廟北甘泉圣母廟(第四批省保)時代:元地址:平順縣苗莊鎮(zhèn)北甘泉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一進院,占地1115平方米,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上為倒座戲臺)、獻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夾樓、配殿、耳殿。正殿保留元代風格,其余皆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辟廊,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袱對前乳栿用三柱。出發(fā)前作功課,知道大廟在酒廠里,酒廠里有眼泉。清泉美酒老廟,找不出不去的理由。山村很大,沉在溝底。村西的老廟山門關的密不透風。酒廠鐵鎖銹跡斑斑。純樸的老鄉(xiāng)可憐我們這群圍著骨頭轉圈的狗,指出一條“明路”。扒開草結,-躍窗,原來事情可以這樣簡單。老松樹絕對老態(tài)龍鐘,遙想當年一……[詳細]
  坐北朝南,為一進院落,進出口居中。中軸線上的建筑有:院門(新建)、大殿;院東側是東廂房,西側是魯班殿及西廂房。大殿為元代遺構,其它附屬建筑為清代建筑?傮w占地面積約1445.2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積152.88平方米。正殿磚砌臺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飾,有脊剎和吻獸;施三踩斗栱,出云形耍頭;明間與次間各施補間斗栱一朵;檐柱上有龍形彩繪。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正殿為元代建筑,其余多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現(xiàn)存獻殿、正殿,兩側有東、西廂房各七間,東、西耳殿各三間,建筑均為磚木結構建筑。炎帝廟大殿平面近似方形。柱身有收分,柱頭有卷殺,闌額普拍枋呈“T”型結構,椽……[詳細]
  長子崔府君廟大殿(第七批國保)時代:金地址:長子縣城東大街長子一中校內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際,在晉東南上黨、澤州(今長治、晉城)一帶民間多見一種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廟宇,稱曰“崔府君廟”。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與原委。所謂“崔府君”,本名崔玨,字元靖,隋末唐初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人。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時崔元靖為長子縣令,其在職期間秉公執(zhí)法、除惡揚善,一時間威名四震。崔曾嚴戒民間不得殺生,但有一日,有人講在發(fā)鳩山一帶有猛虎傷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該虎;⒁娖淅艏措S之而至縣衙,崔元靖升堂歷數(shù)該虎吃人罪惡,該虎當即伏罪觸階-而死。從此,崔府君的名聲更是轟動域內。崔玨是唐太宗李世民時的長子縣令,……[詳細]
  地點: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長寧村中年代:元至清價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靈源圣井廟俗名圣王廟,位于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長寧村中,也叫長寧大廟。一進兩院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長49米,東西寬31米,占地面積1519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為明、清建筑。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為磚砌照壁、山門(倒座戲樓),獻殿、正殿、后殿;東西兩側有夾屋、配房、耳殿、廊房等。正殿建于青石砌筑的臺基之上,臺基長11.26米,寬2.85米,高0.75米,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四柱,梁架用自然彎曲木材,結點古拙;前檐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螞蚱形耍頭;補間鋪作為枋上隱刻;前檐……[詳細]
  西周黎侯墓群位于山西省太行山區(qū)上黨盆地的黎城縣。乾隆版的《山西志輯要》中記載,黎城屬潞安府,同時還記載這里為古代的黎國。《尚書》載“西伯戡黎”古黎國即此。墓地東北方向的“東陽關”(古稱壺口關)是山西通往古燕趙之要道。因盜掘嚴重,山西省文物局報國家文物局批準于2006年1至9月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牽頭,長治市和黎城縣文物管理部門參與組成考古隊,對該墓地實施調查、勘探和搶救性發(fā)掘。經調查勘探發(fā)現(xiàn),墓地面積約40畝,現(xiàn)已探明的墓葬中有帶墓道的大型墓,中、小型墓均無墓道,墓葬之間看不出排列規(guī)律。所有的墓口均開口于擾土層下,其上的擾土中以及灰坑里出有春秋晚期的陶片。這次共發(fā)掘墓葬10座,其中大型墓葬2座、……[詳細]
  崇慶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于山西省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處的紫云山山麓。崇慶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全寺坐北朝南,千佛殿居其北,臥佛殿居其東,三大士及十八羅漢殿居其西,天王殿居其南,東南立門,門之東建關帝殿,西北建十帝閻君殿,西南立給孤長者殿,東小院為禪房。崇慶寺(第四批國保)時代:宋地址:長子縣城東南22公里的紫云山腰下門票:無,目前維修暫時不對外開放,估計不久開放收費。我租車的同行者認識維修管理人員,得以入寺參觀。交通:不便利,距離法興寺5公里,建議包車前往單程20元,往返30~40元。崇慶寺分前、后寺,前為護國靈貺王廟,后為崇慶寺,前、后寺相距200米。護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