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重慶市旅游

重慶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大足縣城東北約15公里處。寶頂山石刻造像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于淳祐九年(1249年),前后歷時70多年,是南宋的著名僧人趙智鳳所主持營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場,共有石刻13處,造像數(shù)以萬計,以大佛灣和小佛灣的規(guī)模最大。大佛灣呈馬蹄形,長500多米,巖高15~30米。雕刻造像分布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后在此雕造石窟。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著名的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槃圣跡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jīng)變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極富趣味性和故事性。千手觀音龕鐫刻于大佛灣南崖東頭的巖壁上,刻手1007只,……[詳細]
  時代:1938?1946年類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qū):重慶市巴南區(qū)批次:第七批1、林森別墅舊址:位于重慶市巴南區(qū)南泉街道虎嘯村,長南橋西南約120米建文峰北麓。建于1937年,坐西向東,面對虎嘯口,右靠建文峰,與“孔祥熙官邸”相鄰,四周綠樹環(huán)抱。該建筑大小廳室15間,占地面積509㎡,建筑面積994㎡,通高13.5米。建筑主體為中西合璧風格,青灰色調(diào),磚木結(jié)構(gòu),單檐歇山式屋頂,鋪素面小青瓦。一樓一底帶地下室,地下室均為條石砌筑。兼具住宿、辦公、防空功能。室內(nèi)有壁爐與夾墻相同,可為各房間供暖,其中一間內(nèi)墻嵌設-柜。該建筑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的主要官邸之一,建筑和環(huán)境風貌保存較為完整……[詳細]
  白鶴梁題刻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城北的長江河道中。白鶴梁是一塊天然的石梁,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達10余米,常年淹沒于在水中,只在冬春的枯水季節(jié)時才露出梁脊,是長江中上游的一處著名的水文古跡。從唐代開始,共在白鶴梁上鑿刻了36尾石魚,因為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清代涪州知州蕭星命石工摹舊跡在石上重刻二鯉,并鑿刻了題記。平時的時候,石魚隱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時才露出水面。石魚的周圍刻記著自唐廣德元年(763年)以來至二十世紀初年,共1200年間的72個最低枯水年份線。據(jù)長江干流多年實測的水文記錄表明,長江最枯水位出現(xiàn)約十年為一個周期,與石魚的記錄頗為吻合,故而石魚題刻對研究長江中上游的枯水規(guī)律及生產(chǎn)建設……[詳細]
  同盟國中國戰(zhàn)區(qū)統(tǒng)帥部參謀長官邸舊址(又名重慶史迪威博物館),位于渝中區(qū)嘉陵新路63號,博物館成立于1991年,原占地面積不足500平方米。早期為宋子文行館,1942年到1944年間,為史迪威將軍故居。美博物館是重慶重要的陪都遺跡。平均每年接待美國來客超過3萬人。是中美兩國人民共同抗戰(zhàn)、友好往來的象征和中國對外民間交往的一條重要渠道。2014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邸負一樓是當時隨行人員居住和存放軍械的地方。這里變成了幾個展廳。200多幅珍貴的歷史照片,按照時間順序,為我們展現(xiàn)了“史迪威與中國”、“征戰(zhàn)印緬”、“飛虎空軍”、“駝峰飛行”、“美軍駐延安觀察組”、“友誼長存”等六方面內(nèi)容,記錄……[詳細]
  時代:漢類型:古建筑地區(qū):重慶市豐都縣批次:第五批 丁房雙闕原址位于忠縣忠州鎮(zhèn)人民路,為東漢后期所建的石闕,距今已有1800余年,是我國現(xiàn)存漢闕之最,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2月搬遷至忠縣白公祠內(nèi)。雙闕分立東西,高約6.26米,東闕附有耳闕,西闕現(xiàn)無耳闕,兩闕相距2.46米,主闕頂蓋與相鄰的隔墻緊連,兩闕均有高層建筑保護,是我國現(xiàn)存漢闕之所見闕上有重檐屋頂,兩層之間雙層石塊堆砌的漢闕。右闕下刻有明萬歷年間清康熙及道光年間賀國禎、武吳有篪等人的祠銘。丁房闕東闕文字裝飾有“明萬歷丙辰巴國忠祠銘”、“清乾隆三十六”;浮雕裝飾獸2個,情景浮雕裝飾二組仙女乘鹿圖、謁見圖等,人物故事圖案對稱,但……[詳細]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國民政府1937年11月20日正式發(fā)布遷都重慶辦公宣言之前,一些國家的駐華大使館即相繼派出參贊、代辦及秘書等赴重慶尋覓館址。1938年1月19日,蘇聯(lián)新任駐華大使奧萊斯基等由漢口乘機抵渝,并于1月23日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遞國書,此乃抗戰(zhàn)時期第一個抵達重慶并呈遞國書的外國駐華大使。之后,美國、英國、法國等國的駐華大使、公使等相繼抵渝,駐華使館等相繼遷到重慶或在渝新建。不少國外駐華機構(gòu)來到重慶后,進一步開埠通商。對此,市設計院建筑文化研究室主任舒鶯表示,這種行為間接地刺激了當時重慶尤其是長江南岸一帶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比如從當時的建筑來看,表現(xiàn)就非常明顯,這個時期重慶建筑的“摩登”……[詳細]
  萬州西山公園鐘樓建成于1930年,共12層,高50.2米,雄偉壯觀,與上海海關鐘樓齊名,系長江沿岸一大景觀。建成至今一直被認作是萬縣市標志性建筑物。西山鐘樓為重慶市萬州區(qū)城市較早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萬縣八景”之一的“西山夕照”即以此命名,自1930年建成以來,一直吸引著過往名人和八方來賓登樓一覽江城風采。西山鐘樓是中外結(jié)合的建筑,造型精美,雄偉壯觀,與上海海關鐘樓齊名,系長江沿岸一大景觀。鐘樓高50.24米,共12層,樓頂雙層盔頂,呈八角型,底層為廳,有螺旋形鐵梯直上樓頂。樓四層上四周裝有巨型時鐘,其聲音洪亮,響徹全城。鐘樓底廳矗立著一座高達5米、四面各寬1.3米的巨大石碑。1958年,周恩來……[詳細]
  時代:1938-1945年類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qū):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批次:第七批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暨重慶張治中舊居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qū)土主鎮(zhèn)三圣宮村的三圣宮,為一處清代寺廟建筑。三圣宮距今200多年歷史,是一處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廟宇。1939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遷駐于此?箲(zhàn)期間,國民黨著名愛國將領張治中將作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曾在此地居住和辦公,為民族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了重大貢獻。整個建筑群座東向西,由山門、前殿(前廳)、戲樓、黃金堂和左右?guī)繕?gòu)成,雙重圍合式布局,結(jié)構(gòu)形式以木結(jié)構(gòu)穿斗式梁架為主,夯土墻人字房架為鋪。占地面積5536平方米,建筑面積15……[詳細]
  時代:元至清類型:石窟寺及石刻地區(qū):重慶市開縣批次:第七批彈子石摩崖造像(大佛寺)位于長江邊上,背依山崖,面對長江,F(xiàn)存造像8尊,古建筑五佛殿1座。元代的造像1龕,高13.75米,寬10.45米,深2.55米,龕內(nèi)造像為一彌勒佛二脅侍弟子。彌勒佛善跏跌座,佛高7.5米,頭上高肉髻刻以螺發(fā),面相方圓,表情莊重。佛像身上內(nèi)著僧祇支,腰上束帶作花結(jié),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穿大裙,左手撫膝,右手屈指向上至肩。坐于長方形臺座上,雙腳赤足,踏于地上。佛的左右各雕刻有一身雙手合十的弟子立像。高2.3米。五佛殿為清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寬18.5米,進深兩間,深7.7米。殿內(nèi)石壁有一龕明永樂19年鑿刻的3……[詳細]
  時代:1938-1947年類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qū):重慶市渝中區(qū)批次:第七批國民政府行政院舊址是一座仿巴洛克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二樓一底,樓寬23.3米,進深24.7米,樓高19.4米,共有房屋19間。它原是重慶德國天主教堂,現(xiàn)為中共重慶市紀律檢察委員會辦公樓;怡園是一座哥特式磚石城堡,外面是全石砌成,二樓有一個半圓臺,三樓有一個小陽臺,都面臨四新路牛角沱大街。該樓有一層是地下室,一樓一底,共三層16室。曾為宋子文公館?谷諔(zhàn)爭勝利后,國-事談判期間,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將軍調(diào)處停戰(zhàn)期間居此;康心遠公館為康心遠所建,建筑面積573平方米,歇山單檐磚混結(jié)構(gòu),共三層。二樓外廊為回……[詳細]
  龍骨坡遺址位于中國西部重慶市的巫山縣廟宇鎮(zhèn)龍骨坡,距巫山縣城約57公里,又稱“巫山猿人遺址”,是一處更新世時期遺址。龍骨坡遺址面積約1300平方米。1984年,中國古人類與舊石器專家黃萬波、李宣民等首先發(fā)現(xiàn)了此處遺址。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該地點的早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fā)掘出一段帶有2顆臼齒的殘破直立人左側(cè)下頜骨化石以及一些有人工加工痕跡的骨片。1986年又發(fā)掘出3枚門齒和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牙床化石。此外,遺址中還出土了包括步氏巨猿、中國乳齒象、先東方劍齒象、劍齒虎、雙角犀、小種大熊貓等116種早更新世初期的哺乳動物化石。經(jīng)學者研究,龍骨坡遺址出土的遺物代表了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后被定名為“……[詳細]
  淶灘二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慶市合川市區(qū)東北約三十公里處,瀕臨渠江。位于淶灘鎮(zhèn)鷲峰山東部山巖上,在山巖主體和崩裂的巨石間鑿寬形成空間,并于南、西、北三面巖壁上摩崖造像。巖頂上為清乾隆年間重建的二佛寺下殿,系三重檐式木結(jié)構(gòu)歇山頂建筑,抬梁式梁架,黃色琉璃瓦屋面,整體遮蓋全部摩崖造像。造像共42組1700余尊,石碑及摩崖題刻14通,總分布面積約1200平方米。北巖系造像核心,主尊為釋迦牟尼說法像,方向140°,通高12.50米,肩寬3.60米,肩厚1.20米,釋迦頭盤螺髻,面部豐腴,著雙領下垂袈裟,左手撫膝,右手舉于臉側(cè)著說法印,赤足坐于平臺上,左右各立侍阿難、迦葉,后背半環(huán)狀立十地菩薩,各執(zhí)法器,釋……[詳細]
  云陽彭氏宗祠又名彭家樓子,位于云陽縣里市鄉(xiāng)黎明村,小地名瓦琢溪,彭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03年,于1823年完工,工期耗時20年,是渝東地區(qū)僅有的一座保存最為完整、建筑最奇特的晚清封建地主莊園。該祠座西向東,復四合院布局,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61平方米,呈封閉型城堡復式四合院布局,由前門廳、正門廳、享殿、戲樓、天井、城墻、圍墻、廂房、箭樓及四角炮樓組成。院中心系石木結(jié)構(gòu)九級樓閣式三重檐四角盔頂塔樓,樓通高37米,下部六層為石砌體,墻厚1.3米。建筑形勢宏偉,布局嚴謹,造形古樸、典雅、雄奇,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因此,被重慶市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云陽縣“一……[詳細]
  時代:1939—1945年類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qū):重慶市合川區(qū)批次:第六批 育才學校舊址位于重慶市合川區(qū)草街鎮(zhèn)古圣村鳳凰山古圣寺內(nèi),舊址所在的古圣寺系清代建筑,由山門、牛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同善堂、廂房構(gòu)成,中軸線對稱,方向270°,總占地面積439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419平方米。1939年,陶行知先生在中共南方局支持下,在此創(chuàng)立育才學校,踐行“生活教育”理論,并聘請當時著名的專家學者到校任教,校內(nèi)設有共產(chǎn)黨支部,周恩來、鄧穎超也曾到校為學生們作報告并題詞,1945年育才學校撤離古圣寺至今,舊址原貌得到了完好的保護。大雄殿為歇山頂抬梁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屋面為小青瓦,面闊7間24……[詳細]
  雙江楊氏民宅,又名田壩大院,位于雙江鎮(zhèn)正街85號,因該宅基地原為大片良田,故俗稱“田壩大院”。 系雙江首富楊守魯?shù)募艺冀ㄓ谇骞饩w四年(1878年),歷時12年于光緒庚寅年(1890)落成,距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大院坐南面北,為單檐懸山頂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式建筑。中軸線上為主要建筑,面闊七間,共四進,呈四合院布局,每進均建天井、欄桿、回廊、花臺。主建筑左側(cè)另建附屬建筑,有甬道相通。共有大、小房屋,廳、堂51間,108扇大門,300余堵式樣多異,雕鑲精美的大型槅扇漏窗,建筑面積2060平方米。宅后建有對稱的小花園,宅外另辟面積3畝的荷花池,共占地5400平方米。房宅四周用薄形方磚砌風火墻,墻頭呈……[詳細]
  楊氏民居,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目前西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最具規(guī)模、最具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之一,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民族的瑰寶”。楊氏民宅從設計到建造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品位,是經(jīng)典清代民居建筑,被譽為“清代民居博物館”。時代:清類型: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地區(qū):重慶市潼南縣批次:第六批田壩大院,又名楊氏民宅基地,位于雙江鎮(zhèn)正街85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南面北,有一大型過廳,51間房屋廳堂,108扇大門,300余堵式樣多異,雕鑲精美的大型槅扇漏窗,畫棟雕梁,油漆如新。建筑面積2616平方米,房宅后院的兩側(cè)各辟有一小型花園,房周砌有高墻,墻外另辟占地3畝余的荷花……[詳細]
  時代:戰(zhàn)國至漢類型:古墓葬地區(qū):重慶市巫溪縣批次:第七批 荊竹壩巖棺群位于巫溪白鹿鎮(zhèn)香樹村2社,南距巫溪縣城21公里,巖棺群分布在大寧河支流東溪河荊竹峽西岸、棺木巖懸崖絕壁之上,高出河面100-140米,F(xiàn)存巖棺棺木24具,棺木為偶數(shù)成組排列擱置在巖壁狹窄而綿長平臺狀的石墩上。上面巖石突出,形成天然巖檐,使棺木免遭日曬雨淋。尚存完整棺木15具,為整木挖鑿而成,制作粗糙,整底、整蓋,蓋身子母榫扣合,橫切面近似成方形,棺頭內(nèi)凹成擋板,蓋身頭尾兩端各鑿有拳頭大小圓形孔洞, 下鋪成石塊。其中最大一具棺木長約3米,高近1.5米,里面套有一具稍小棺木,是巖棺葬中特殊的外槨內(nèi)棺形制。 荊竹壩巖棺群是迄今所……[詳細]
  白公館監(jiān)獄舊址位于歌樂山松林坡南山下,地處歌樂山腰,地勢險峻。白公館建于20世紀30年代,系土磚木結(jié)構(gòu),總建筑面積1131平方米,原為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1939年,軍統(tǒng)特務頭子戴笠親臨歌樂山下選址,看重此地后用重金強行將其買下作為看守所。從此大門終年關閉,改從側(cè)門進出,原住房改為牢房,一間終年不見陽光的地下儲藏室改為地牢,原防空洞改為刑訊洞。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白公館改為美軍來華人員第三招待所,關押人員全部轉(zhuǎn)囚渣滓洞,直到1945年中美合作所撤離后,白公館才又重新作為看守所。中美合作所撤離后,白公館還曾作為漢奸拘留所關押過大漢奸周佛海等人?箲(zhàn)勝利后,白公館被作為特別看守所。194……[詳細]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位于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端的南腰界鄉(xiāng)余家桶子。余家桶子系原清末秀才余蘭城的私宅,為“U”字形瓦木結(jié)構(gòu)大宅院,為木石結(jié)構(gòu)的吊腳樓建筑,有明五暗七共12間房,占地599平方米。院內(nèi)石板平整,廂房吊樓南北相對,兩側(cè)為青磚風火墻。紅三軍進駐余宅后,在房屋四周用條石、火磚砌成高2.8米、長278米的圍墻,院壩中有兩棵賀龍手栽的花紅樹。1934年6月,賀龍等領導的紅三軍(原紅二軍團)來到酉陽南腰界,以南腰界為中心開辟了川黔邊革命根據(jù)地。同年10月,蕭克、王震、任弼時率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會師于此。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的會議室,以及賀龍、夏曦、關向應的辦公室和宿舍也位于舊址內(nèi)。中國……[詳細]
  嘉陵江三峽鄉(xiāng)村建設舊址群嘉陵江三峽鄉(xiāng)村建設實驗,在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史上歷時最久、成效最著。它在現(xiàn)代文化啟蒙中,以實業(yè)促教育,以“現(xiàn)代集團生活”取代以“家”為中心的農(nóng)耕生活和人生理想,以教育社會化、日;蚱茖W校界限,并以施教者與受教者的本土化與現(xiàn)實目標的一體化體現(xiàn)了雙方的平等性與洽和性,打破了自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啟蒙中“破”多于“立”、精英多于大眾、“倡”多于“行”等矛盾格局,從而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啟蒙的新路徑。嘉陵江三峽鄉(xiāng)村建設舊址群包括峽防局舊址北碚區(qū)文星灣1巷33號;紅樓舊址、清涼亭舊址:北碚公園內(nèi);農(nóng)莊舊址、磐室舊址、竹樓舊址、柏林樓、數(shù)帆樓舊址:北溫泉公園內(nèi);中國鄉(xiāng)村建設學院舊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