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師師部和黨代表辦公舊址位于蘇區(qū)鎮(zhèn)炮子村福星樓,初建于清末,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2011年重建。1927年10月,撤退到海陸惠紫的“八一”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lǐng)導下,整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師(簡稱紅二師)。同月,紅二師進駐紫金,師部和黨代表辦公地設在炮子福星樓。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在這里指揮武裝斗爭,給--武裝以沉重的打擊。1928年3月,因國民黨-派派重兵“圍剿”,紅二師……[詳細] |
海陸紫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紫金縣蘇區(qū)鎮(zhèn)赤溪村寶善樓。建于清末。平面呈長方形,高五層,四角設炮樓,外筑圍墻,為磚木構(gòu)筑,建筑面積990平方米。1930年12月15日,海(豐)陸(豐)紫(金)蘇維埃政府成立,推選林覃吉、楊沛、曾添、鐘一強、陳蔭南為主席團,1931年春起在此辦公,領(lǐng)導海豐、陸豐、紫金和惠陽高潭區(qū)的土地革命,使農(nóng)民第二次分得了土地。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到處聽到:“千年鐵樹開紅花,萬載土地還老家;翻身全靠共產(chǎn)黨,不靠天官土地爺”的歌……[詳細] |
水西摩崖石刻在連平縣田源鄉(xiāng)肖屋村東南向約2公里處道旁石壁。系明嘉靖四十五年(1658米)總兵都督俞大猷等鎮(zhèn)壓李亞元等農(nóng)民起義之后,班師回朝的紀功石刻。全文面積6平方米,鐫60字,每字徑0.20米,鐫深0.05米。字體凌亂,深淺不一,疑為劍鐫。全文為“明嘉靖丙寅歲二月初七日,總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張子弦、參議諸公高、游擊魏寇治統(tǒng)督漢土官兵,剿戳叛賊李亞元等二萬余眾,四月盡竣事,班師謹識!1985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大嵩徑摩崖石刻位于連平縣油溪鄉(xiāng)九潭村大嵩徑、野鴨潭兩地。為兩題有關(guān)鑿山開道的摩崖石刻。分別刻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二十二年。大嵩徑石刻,鐫于大嵩徑河邊石壁豎刻“大嵩徑”3字,刻面長兩米,寬1.2米,每字徑0.6米,深0.01米,行書陰刻。上款“萬歷癸巳參政邑人李燾書”。下款“河源縣忠信巡檢鄭德應修”。野鴨潭石刻鐫于道旁石壁,標題為《大嵩徑記》,全文約348字,有4字漫漶不清,其余仍可辨認。邑人參政李燾記,忠信里父老鄉(xiāng)民賴崇學、……[詳細] |
逍遙巖摩崖石刻位于河源市源城鎮(zhèn)南郊一公里的石夾山崖壁上。逍遙巖呈彎月形。在洞口左側(cè)石崖上有高1.6米、寬0.5米的長方形刻面,陰刻“逍遙巖”3個行書大字,字徑0.40米,落款刻“崖松為巖宅主邱隅書”。字跡剛勁有力,至今保存完好。巖洞口右側(cè)還有一題殘缺不全的詩刻,由于風化剝落,字跡已模糊不清。據(jù)阮元《廣東通志·金石略》和《河源縣志》卷之十四載,逍遙巖為河源宋代進士何天隱開辟,明代江南知府邱隅擴大完善的游覽勝地。1986年河源縣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
冬天臘山摩崖石刻位于和平縣上陵鎮(zhèn)岑江村與中洞村交界處冬天臘山半山腰石壁,1982年發(fā)現(xiàn)。石刻高1.2米、寬0.8米。陰刻豎書隸體。入石深0.01米,字徑0.08米。文曰:“惠州衛(wèi)指揮任道遠,奉命征岑剿滅之。復屯兵善后四載,一方悉定。萬歷十九年歲次辛卯孟春谷旦記。”明正德年間,粵贛邊境農(nóng)民起義軍池仲容在九連山的曲潭自稱“金龍霸王”,明王朝派王守仁統(tǒng)調(diào)四省官兵征剿而滅之,但其余部李鑒、江月照等仍在上陵岑崗集結(jié),揭桿起義。官兵多次派兵征剿卻屢……[詳細] |
圣跡蒼巖摩崖石刻位于連平縣內(nèi)莞鎮(zhèn)小洞村圣跡蒼巖巖口內(nèi)右側(cè)石壁,記載上黨人、龍川知縣韓京斥資修復圣跡蒼巖的摩崖石刻?逃谀纤谓B興十八年(1148年)。全文面積0.8平方米,每字徑0.08米。陰刻楷書,文曰:“上黨韓京,頃嘗從此地,念境幽地僻,山水之佳,往往不減衡霍。然重罹兇焰,梵宇一空,為可深惜。今茲攝鼎龍川之三閏,遂輟己資而鼎新之,山態(tài)水容須改觀焉。磨崖以記。紹興戊辰周正吉日”。圣跡蒼巖是連平歷史悠久的老八景之一。1986年連平縣人民政……[詳細] |
連平合水塔位于連平縣忠信鎮(zhèn)柘陂村塔嶺山。建于明代。為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六角攢尖頂葫蘆狀收剎,高約22米。底層壁厚0.65米,門高1.8米,寬0.65米。塔身外壁每層均有腰檐及假平座,轉(zhuǎn)角柱做成竹節(jié)狀。每層間設一門及三扇假門,F(xiàn)除塔內(nèi)木樓層已朽外,余皆基本完好。1985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連平合水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桂山圍樓位于紫金縣龍窩鎮(zhèn)桂山管理區(qū)桂山村中心。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是一組以花崗巖條石和青磚砌筑的客家圍樓。坐北朝南,高達六層。一、二層以花崗巖石條砌筑,三至六層用大青磚砌墻,墻厚1.3米。主樓前面為三進院落,有住房41間。院落的左、右兩側(cè)為4米寬的巷道以及兩座并連、朝向院落的東橫樓和西橫樓,共有住房70間。正南面大門外,有碎石和拌石灰構(gòu)筑的大門坪。門坪外是池塘。池塘兩側(cè)設東門和西門,為進出圍樓的總門![詳細] |
象宿樓位于河源市源城鎮(zhèn)上角更樓下。據(jù)道光《廣東通志》記載:“象宿樓在縣北,宋端拱初古成之登進士,同科28人,時稱二十八宿,鄉(xiāng)人榮之,為建此樓”。原樓早已荒廢,F(xiàn)存象宿樓是清代建筑,面積約50平方米,建筑為硬山頂,磚瓦結(jié)構(gòu)。據(jù)《東坡寓集》記載:蘇東坡貶惠期間,曾到河源訪賢覓跡,寫有一首詠《象宿樓》的詩:“天高環(huán)列宿,地勝聳層樓。共羨凌云客,齊晉折枝儔。姓名題雁塔,氣象在瀛州。故址徘徊處,蕭蕭碧玉秋”。古成之,生于五代后漢天福十二年(94……[詳細] |
龍川南越王廟在龍川縣佗城中山街。何時建廟史書無載。廟內(nèi)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年)碑,因該碑早已被毀,無法查考。《龍川縣志》載:“南越王廟在縣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縣臧琮重修,以前座祀越王,后座祀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胡一鴻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廟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現(xiàn)在面積352平方米,面闊3間12米、進深24米,磚木結(jié)構(gòu),硬山頂。廟內(nèi)后殿出一跳插栱挑檐,無補間鋪作。此上為佛殿,兩側(cè)室分別……[詳細] |
義峰蘇公祠 位于東源縣義合鎮(zhèn)蘇圍村。始建于明末。原是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后裔16世孫蘇義峰的光化堂,后改為義峰蘇公祠。祠堂為三進四合院式布局。主體建筑為硬山頂,穿斗式梁架。正門有巨石打成的石墻,門上石匾上陽刻“義峰蘇公祠”五個大字;兩邊有一副20厘米見方,石刻楹聯(lián):“眉山開奕葉,合水衍支流”。字跡剛勁有力。檐下有3條畫桁,其中左右桁雕刻有龍、獅、鳳凰、麒麟等吉祥物及梅、蘭、菊、竹等花鳥圖案,中間桁條刻有“吉祥如意”四個大字。畫檐內(nèi)的斗栱……[詳細] |
進士牌坊 位于和平縣下車鎮(zhèn)興隆管理區(qū)中心圍屋。乾隆七年(1742年)徐廷芳建。坊坐北向南。花崗巖石構(gòu)筑,四柱三門三樓,通面寬6米、高7.5米。中門二層石匾橫刻正楷“進士”大字,右邊豎刻小楷“乾隆七年壬戍歲會試”,左邊豎刻“中試柒拾貳名進士徐廷芳立”。三層石匾豎寫陽刻正楷“恩榮”二字。青磚砌筑疊澀出檐,青瓦蓋廡殿頂。 徐廷芳,和平縣中心圍人,乾隆七年中壬戌科進士,歷任肇慶、南雄教授,陜西扶風縣知縣。其孫徐廷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詳細] |
紫金 貞節(jié)牌坊位于紫金縣龍窩鎮(zhèn)牌樓下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農(nóng)歷十二月十三日奉旨旌表溫氏“貞節(jié)”而建。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石構(gòu)建筑,懸山頂,高5.57米、通面寬6.47米、坊門寬4.47米。兩旁置石獅,花崗巖質(zhì)地,上刻精美浮雕圖案花紋。雖經(jīng)200多年風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當?shù)剞r(nóng)民黃咸觀妻溫氏。19歲過門,22歲生下一男孩,兒子才9個月,其夫黃咸觀便病逝。家中婆婆年邁,一家3口,全靠溫氏勤耕勤織養(yǎng)活,并供兒子讀書,終于把孤兒撫……[詳細] |
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zhèn)學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現(xiàn)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歇山頂,重檐四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疊出跳,梁柱上有鳳、鳥、魚、龍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大方。清嘉慶元年(1796年)“御頒至圣先師大成殿”的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