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古村(千古第一村)AAAA 流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牛田鎮(zhèn)東南部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huán)抱,三面江水繞流,山川形勝,鐘靈毓秀。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間(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流坑為董氏單姓聚族而居血緣村落,全村以董姓為多,家族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但宗譜可考的開基祖則為南唐時的董合。宋時,流坑以董氏科第而興旺,成為江……[詳細] |
中峰位于清溪河上游靈應巖的“男根圣地”,因5000余根刻在石壁或林立于道旁的“桅子”(當地對男性生殖器的別稱)而得名。由于綦江地處渝州南大門,歷來戰(zhàn)事頻繁,男人多被抓了壯丁,導致這一帶在戰(zhàn)亂時期常成為“寡婦村”。對男丁的渴求,使得婦女們在山岡上立下3、4米高的石“桅子”,求神靈保佑生兒。這一習俗始于秦漢時期,此后一發(fā)不……[詳細] |
大湖坪整編舊址位于樂安縣湖坪鄉(xiāng)境內,1935年5月7日至7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在湖坪、善和等地進行了一次重要的軍事整編,即“大湖坪整編”,國寶公祠和旁邊的操場即為紅三軍團主力的駐地和練兵場,彭德懷、蕭克、張震、江渭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住該祠堂。在這里紅一方面軍成立了“東方軍”,進行了東征誓師大會,紅三軍團兼東方軍……[詳細] |
黃陂大捷舊址—登仙橋位于樂安縣谷崗鄉(xiāng)登仙橋村。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原名叫紅門橋,是大華山的門戶。相傳南宋嘉定年間,白玉蟾夜宿橋頭,有“仰臥紅橋似登仙”的佳話,遂改名為“登仙橋”。此橋歷經九百余年滄桑,屢壞屢修,民國元年(1912)被山洪沖毀,1922年當地群眾捐款重建,即現在的亭式單孔拱橋。寬6米,長19米,高6米,拱……[詳細] |
石橋寺位于樂安縣鰲溪鎮(zhèn)西南潭港至長山、白竹道旁。始建于唐天寶三年(744)。此處一座天然大石從丘陵地聳起,象條蒼龍騰空飛躍。構成這座石橋。傳說千百年前,這座古寺爐煙飄香沖上穹蒼,驚動了仙人下凡觀光,一夜之間造起這座石橋,故又名“仙人橋”。石橋通高20米,橋面寬15米。橋上一條山徑小道,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距仙人橋前50步……[詳細] |
五一節(jié)期間,我約三戶鄰居,踏上樂安縣金竹鄉(xiāng)大龍山之旅。從樂安縣城向南驅車一個半小時過招攜鎮(zhèn)便抵金竹畬族鄉(xiāng)。從坪溪村往東驅車一小時才看到連綿起伏、巍峨聳立的大龍山。一幅大自然揮墨潑就的山水圖畫,赫然呈現在我們面前。大龍山位于樂安、宜黃和贛州的寧都三縣交界處,屬武夷山脈。聽說山上有一座很靈驗的唐龍寺。我們帶著亢奮的心情沿著……[詳細] |
金竹飛瀑景區(qū)AAAA 金竹瀑布群,位于樂安縣金竹鄉(xiāng)畬族聚居地的嚇通村境內,距離縣城72公里。該山山勢雄峻,古木參天,山泉甘冽,綠意盎然,自然形成形態(tài)各式各樣的大小瀑布的總落差,高達400多米。其瀑布之多,總落差之大,在全國都屬罕見。其中,氣勢磅礴、飛珠濺玉、形態(tài)奇異、特色鮮明的瀑布計有狗腦瀑、點光潭、雙龍?zhí)兜?偯娣e67平方公里,包括由13……[詳細] |
大華山位于樂安縣的東南部,距縣城20公里。據《天下名山志》載,西漢元帝初元,浮邱真君在此傳授王、郭二仙“三五飛步術,九一上清法”,焚修練丹,得道飛升。唐大歷四年(769),撫州刺史顏真卿,尋得隋開皇五年(585)華蓋山舊碑文,精心考證,撰寫了《橋仙觀記》。宋熙寧八年(1075),神宗封王、郭二仙為真君,改“橋仙觀”。元……[詳細] |
周恩來鰲溪舊居,位于樂安縣城鰲溪鎮(zhèn)下大街。1932年8月17日,紅一方面軍攻克樂安城,當天晚上,蘇區(qū)中央局書記-在他住地“游氏大祠”,召開縣城商人會議,宣傳黨的工商業(yè)政策,為中央蘇區(qū)做出了樣板。次日,紅一軍團指戰(zhàn)員開赴宜黃,乘勝攻克了宜黃城。舊址游氏大祠始建于明代,清代經過維修。座西向東,西面寬14米,進深26米,通高……[詳細] |
樂安縣老虎腦自然保護區(qū)為保護中國華南虎設立,位于金竹鄉(xiāng)、谷崗鄉(xiāng),東鄰宜黃華南虎省級保護區(qū)、南邊寧都、永豐縣,海拔800~1300米,低山山頂灌草從相連,是華南虎的最佳棲息地(據清同治年間樂安縣志記載“野獸之屬,曰虎、曰豹、曰獐、曰狐、曰貍、曰毫豬、曰野豬、曰土鏈……”)。老虎腦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為2.2萬公頃,跨金竹、谷……[詳細] |
流坑村有著古老驕人的歷史和高度發(fā)達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間建村(937-943),始屬吉州之永豐縣,南宋時割隸撫州之樂安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村子大都姓董,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據族譜記載,董晉的孫子董清然在唐末戰(zhàn)亂時,由安徽遷入江西撫州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