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宜春市 > 萬載縣旅游

萬載縣旅游景點

萬載古城
萬載古城AAAA免費
   萬載古城,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景區(qū)占地約237畝,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萬載古城曾是萬載最繁華的地帶,也是萬載的“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萬載古城以萬載非遺文化、贛派建筑風情為內(nèi)核,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古祠堂27座,涉及辛、宋、郭、彭、聞、易、周、張、高、鮑、陳、龍、歐陽等13姓氏,還有許多古民居、古街、巷弄、糧倉、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移動文物,是保存較為完好、具有贛西文化特色的少有古建筑群。萬載古城由田下祠堂群與南門老街兩部分組成,核心景區(qū)為古建祠堂群,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保存有明清、民國時期古祠堂27座,涉及13個姓氏,還有許多古民居、古街、巷弄、糧倉、水井等古建筑和不可……[詳細]
九龍原始森林景區(qū)
   萬載縣九龍原始森林景區(qū)為國家AAA級景區(qū),地處江西省萬載縣東北部,區(qū)域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3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交通便利,與宜豐縣車上鄉(xiāng)、芳溪鎮(zhèn)接壤,與本縣羅城鎮(zhèn)、高村鎮(zhèn)相連,距萬載縣城37公里,距離宜豐城34公里,距上高縣城64公里,距離宜春明月山風景區(qū)98公里,旅游區(qū)與萬載至宜豐公路僅7公里距離。景區(qū)內(nèi)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可供觀賞,是旅游休閑度假的好去處。這里有聞名遐爾的九龍廟,傳說此地山嵐起伏,山峰奇特,有九座山峰形態(tài)各異,謂九條龍脈,九條龍脈的匯集處建有九龍廟,當?shù)匕傩諡榍箫L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都得到廟里求神拜佛。景區(qū)內(nèi)水資源豐富,有山溪自西北向東南徑流境內(nèi),水質(zhì)好,流量……[詳細]
竹山洞風景區(qū)
   竹山洞風景區(qū)是贛西頗具特色的自然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江西省萬載縣東南部,是贛西頗具特色的自然風景名勝區(qū),距縣城10公里,距宜春市42公里,距滬瑞高速宜春入口40公里,距南昌市170公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景區(qū)內(nèi)有四大地質(zhì)奇觀:長達3985米的地下長河型溶洞、面積達4000多畝的石笏石林、約4公里長的特大山體臥佛和魯塘溫泉。在三平方公里內(nèi)同時擁有四大地質(zhì)奇觀的景區(qū),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屬罕見。竹山洞于2006年9月作為江西溶洞的代表榮獲“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稱號,竹山洞風景區(qū)2007年11月被評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qū)。擬建成綜合性、多功能、高品位的生態(tài)旅游、田園旅游、度假旅游娛樂旅游景區(qū)。(一)竹山洞:……[詳細]
仙源湘鄂贛紅色旅游景區(qū)
   仙源鄉(xiāng)紅色旅游景區(qū)位于萬載縣的西部偏北,距縣城50公里。1932年4月12日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機關(guān)和其他省直機關(guān)由修水遷到仙源,當時,有“小莫斯科”之稱。景區(qū)內(nèi)現(xiàn)存有大量的革命遺址,“紅色之旅”特色旅游的資源非常豐富,景區(qū)內(nèi)的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省委紅旗報社舊址等已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仙源紅色景區(qū)也被被評為“江西省百姓喜愛的十大紅色旅游景點”、“江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同時景區(qū)內(nèi)還有眾多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如我縣第二高峰黃皮尖(海拔1182米)、擁有許多可供欣賞的名貴古樹和珍稀動物的官元山林場、景色宜人的仙人湖(潭口水庫)等。好山好水好環(huán)境,是旅游觀……[詳細]
萬載城隍廟
   城隍廟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丞馮厚禮以紅巾劉仁舊居改建,座落在康樂街道龍河東岸集賢坊(今仿古街),永樂年間毀。正統(tǒng)10年(1445年)縣丞周濟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選修葺,弘治年間(1488~1505年)頹廢,知縣張文謀復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潤出資重建,前殿后寢,東西兩廊,中外二門,規(guī)制略如縣衙,教諭朱憲曾撰文褒美。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資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頭門外站亭兩廊。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進攻縣城,與官軍交戰(zhàn),廟毀。咸豐八年(1858年),咸豐十年(……[詳細]
萬載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
   萬載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位于赤興鄉(xiāng)西南新華村西北3公里處的閻王寨張家。該屋坐北朝南,土木結(jié)構(gòu),民國民居,上蓋青瓦前后分水,穿插格子窗。門首檐下的墻壁上現(xiàn)還保留有用石灰書寫的“武裝保衛(wèi)蘇聯(lián)”和“工農(nóng)--”的標語。正廳后墻內(nèi)正中央還保存著一幅馬克思的畫像和“革命之領(lǐng)袖”、“擴大文化宣傳”的字樣。全屋面積為132平方米,保存完好。1930年初,隨著“三•一八”、“紅五月”暴-動-的節(jié)節(jié)勝利,擋在群眾中的威望日益提高,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萬載縣黨的組織也不斷發(fā)展壯大。是年5月,全縣已建立區(qū)委6個,特支4個,支部150個,黨員2115人。為了加強黨的領(lǐng)導,使黨在各方面的工作適應革命新形勢的需要,……[詳細]
萬載文明塔
   文明塔位于城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監(jiān)生易瓊等捐建。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易瓊后裔先后重修。塔身由磚石砌成,通高約30米,共7層。下6層為六角形(底層為基座),最上一層為圓柱形,層與層相接處有腰檐挑出;7層之上是灰色圓錐形寶蓋,蓋上壘有塔剎。塔座開有兩門,一門朝北偏西,一門朝東偏南,門高1.8米;第2層至第6層均設(shè)有6道拱門,其中4道假門;塔內(nèi)底層東側(cè)嵌有一方石碑,上刻陽文楷書“光緒十八年歲壬辰春月立,易瓊公后裔重修”。1983年初夏,縣人民政府撥款整修,將塔內(nèi)木梯改為鐵梯。1998年縣人民政府對文明塔進行了裝修,在塔的各個角上裝鈴鐺,塔基四周配有燈光設(shè)施,并……[詳細]
萬載縣第一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舊址
   萬載縣第一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舊址位于赤興鄉(xiāng)浙橋村1.5公里處的嶺下楊家祠。該祠坐北朝南,背依青山,磚木結(jié)構(gòu),青瓦覆蓋歇山頂,兩邊的山墻均是用磚砌成高達10米的“三”字形風火墻。上中下三進,青磚砌成券拱大門框。室內(nèi)下進與中進之間有一月20平方米的天井。木梁穿插列架,板壁為墻,木柱擎梁。該祠面積為250平方米,中心會場125平方米。中進現(xiàn)已倒塌,上、下進保存較好。萬載縣第一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召開于1930年7月12日至18日。出席會議的代表有200多人。會議期間,代表們認真聽取了縣委和縣暴-動-委員會負責人的報告;討論了全縣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項重要問題,并通過了相應的決議,制定了有關(guān)條例和法令,……[詳細]
萬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萬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潭埠鄉(xiāng)陂田村東南500米處的大木山下黃家屋。該屋坐北朝南,磚木結(jié)構(gòu),民國民居,上蓋青瓦,前后分水,二進,面積為263.5平方米。后進被國民黨軍燒毀115平方米,前進保存完好。萬載縣工農(nóng)兵蘇維埃政府于1930年7月成立后,即駐赤興書堂,后駐白水新店。8月中旬,紅一軍團到萬載時,又移駐縣城數(shù)天,后遷潭埠陂田一年左右時間。在此期間,縣蘇主席周達?h蘇維埃政府駐陂田時,萬載蘇區(qū)的土地分配,正進入重新調(diào)整階段。曾發(fā)出《徹底解決土地問題》的通知,糾正了前一階段按勞動力和生產(chǎn)工具之多寡分配土地的錯誤,實行按人口平均分配。后來還承認了農(nóng)民對土地的所有權(quán),“允許土地私人買賣和租佃”,從而……[詳細]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仙源橋頭王家屋。舊址坐東朝西,磚木結(jié)構(gòu),民居建筑,風火墻,由南北兩棟并列連通,前后兩進,共4廳12房,總面積1023平方米。1932年4月12日,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與湘鄂贛省委一同由修水上衫遷駐萬載小源。至今,省蘇舊址南屋仍留存當年書寫的“馬克思路”、“列寧之路”字樣。省蘇駐扎小源后,于1932年5月4日召開了第一次執(zhí)委會,會議討論和分析了當前形勢,通過了工作計劃。隨后,省蘇發(fā)布了一系列通令、法令,對裁判、教育、土地、衛(wèi)生、糧食、稅收等工作問題作出指示和規(guī)定。8月,全省第二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在小源橋家山韓家祠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問題、紅軍問題等11……[詳細]
中國共產(chǎn)黨湘鄂贛省委舊址
   中國0湘鄂贛省委舊址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舊址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土木結(jié)構(gòu),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廳10房,總面積877平方米。0湘鄂贛省委932年4月由修水上衫遷駐萬載小源。至今舊址中廳正墻上,依然保留有“辦公廳”三個大字。省委機關(guān)遷駐小源后,積極發(fā)展黨的組織,壯大武裝力量,統(tǒng)一全省財政,獎勵生產(chǎn),發(fā)展文化教育,頒布一系列方針政策,有力地鞏固了蘇區(qū)政權(quán)。1932年9月,全省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在小源水口召開,會議傳達了中央指示精神,確定了全省黨的總?cè)蝿眨ㄟ^了《大會宣言》、《政治決議案》等11個文件,選舉了由林瑞笙任書記的第二屆省委執(zhí)委。此后,在省委的領(lǐng)導下,蘇區(qū)各項事業(yè)迅猛發(fā)……[詳細]
謝靈運墓
   謝靈運墓 謝靈運墓 坐落于縣城東北康樂里泉村12組蓮花形山,距縣城約2公里。謝靈運(385~433年),南朝宋時詩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有大量山水詩流傳于世,被譽為中國山水詩開山鼻祖。其祖父謝玄在晉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中戰(zhàn)功卓著,-為康樂(今萬載)公。謝靈運襲承祖爵為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后降為康樂侯。曾任散騎常侍、太子左衛(wèi)率、永嘉太守、秘書監(jiān)、臨川內(nèi)史等職。宋元嘉十年(433年)10月,謝靈運在劉宋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傾軋中,被誣犯有叛逆罪,在廣州被行棄市刑,時年49歲。據(jù)《萬載南源謝氏族譜》載:“瑍公幼子公義,字靈運,少好學,靈心秀質(zhì),吐吸山川,與顏延之齊……[詳細]
萬載包公廟
   包公廟位于黃茅鎮(zhèn)洪爐村鐵山界,距縣城58公里,與湖南瀏陽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慶年間(1796~1820年)又由瀏(陽)萬(載)士民募款擴建,置有田產(chǎn)。廟坐北朝南,穿斗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三進,17間,面闊9.34米,進深31.76米,占地面積約312.52平方米,硬山頂,脊飾寶葫蘆。側(cè)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線向內(nèi)收進一檀徑。山花板上繪有花草,三面的風火墻高達12米,整個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毀,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與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見木雕、木梁與石柱間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鏤刻精致多彩,有龍、魚、牛、羊等造型。室內(nèi)設(shè)有天……[詳細]
康樂橋
   康樂橋又名毓英橋、丁田橋,位于縣城東北5500米處,橫跨蜀江。該橋4墩5拱,長98米,寬7米,高8.5米,有麻石砌筑,磚塊欄墻,單向舟形墩高3.5米,券拱跨徑15米,拱券由9道單券磋列而成。橋頭有石雕殘獅1對。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僧片云募款,龍珦建,以康樂侯靈運名,學士歐陽元書額。明萬歷初年(1573年),郡守鄭惇典檄修,易名“毓英橋”。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知縣姚繼舜率邑人砥石為墩,架長材構(gòu)樓其上,置官田為修葺費。崇禎八年(1635年),縣令韋明杰易置地田于近地,十七年(1644年)橋毀墩存,易舟以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邑人捐資撤舊重修,至九年(1731年)告竣。道光……[詳細]
井堝里墓葬群
   井堝里墓葬群位于仙源鄉(xiāng)山棗村西北500米,距縣城西北約47公里。此墓區(qū)為高出周圍地表30米的山丘,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是白屋子屋場,南部山腳下有一條機耕道,西北部是綿延的山巒。墓葬分布密集,在約10000平方米的地表上,暴露有大量的陶器殘片,紋飾以大、小方格紋和云雷紋居多,器形有折肩罐、甌形器等。1982年10月,縣文物普查隊在井窩里的東北部土坑墓中采集到鼎一件,泥質(zhì)灰陶,上飾細方格紋,高8、口徑11.3厘米、耳高2厘米。該鼎除一耳殘斷外,基本保存完好。圓底罐兩件,泥質(zhì)灰色,肩部以上飾有云雷紋,肩部下端飾細方格紋。1983年1月,省文物工作隊在墓區(qū)東部的水溝中又出土了3件陶罐和1件陶鼎。其中……[詳細]
船形垴遺址
   船形垴遺址位于株潭鎮(zhèn)棗木村東南約1000米處,距縣城約49公里。遺址東南是一片茂密松林和民房,東北約0.5公里是湘贛公路,西坡是農(nóng)舍。與湘贛公路平行的蜀江緊挨遺址東部,形成一道河灣。遺址高出地表約10米,其走向是東南——西北,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15000平方米,黃土壤,整個山坡呈船形。大部分已開墾成菜地,西南約200平方米的面積因破土建房,已形成了10米左右深的斷面。該遺址發(fā)現(xiàn)有石斧1件,磨制精細。陶紡輪4件,形似算珠。陶器以灰色和黃色硬陶為主,其次是夾砂紅陶和灰泥陶,均為殘片,這些殘片能看出器形的有折肩罐、凹底器、大口尊等。紋飾為方格紋、網(wǎng)狀紋、S形紋、附加堆紋、篦點紋……[詳細]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江西宜春市萬載縣湘鄂贛革命紀念館位于縣城陽樂大道中段。該館成立于1961年,1962年5月在萬載仙源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進行原狀陳列。1968年受“文革”沖擊停止開放,機構(gòu)癱瘓。1983年3月,湘鄂贛革命紀念館得到恢復,同時成立萬載縣博物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全館占地面積1880余平方米。展廳主體建筑為四合院仿古磚混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580平方米。內(nèi)設(shè)有兩個陳列:“湘鄂贛革命斗爭史”基本陳列分3個部分介紹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形成和發(fā)展的斗爭史。陳列200余件革命文物,真實地再現(xiàn)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騰代遠、黃火略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率領(lǐng)湘鄂贛邊區(qū)人民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斗歷程。1991年增設(shè)……[詳細]
萬載縣城毛澤東同志舊居
   萬載縣城毛澤東同志舊居于1969年按原貌修復。坐西朝東,磚木結(jié)構(gòu),民國民居,上蓋青瓦,前后分水。進入舊居有大小兩道門樓。大門樓距舊居約15米,青磚砌成,形如“八“字。進了大門樓有一塊約80多平方米的庭院,種有花木。小門樓距舊居約3米,小門樓兩邊砌有圍墻,圍墻高約1.8米,圍墻上粉有石灰沙漿。進入小門樓便是毛澤東舊居。該舊居內(nèi)一廳二房,木梁穿插列架,木柱擎梁,板壁為墻,F(xiàn)廳中進行了復原陳列。1930年8月初,毛澤東、朱德同志率領(lǐng)紅一軍團由新建,經(jīng)高安、宜豐,于8月12日到達萬載縣城。毛澤東同志即住在此屋,當時駐在白水的中共萬載縣委、萬載縣蘇維埃政府也進駐縣城,第一次在縣城內(nèi)掛起了“萬載縣工農(nóng)兵蘇……[詳細]
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舊址
   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舊址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贛省委第三次執(zhí)行擴大會議以后,以原省蘇維埃領(lǐng)導的軍事學校為基礎(chǔ)建立起來的。4月12日,隨0湘鄂贛省委一道遷至小源,駐扎在新市村袁家祠,學校由校長、政委、教育長負責。下設(shè)軍事教育處、政治處和管理處,學員按編制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個大隊,下分區(qū)隊(班),歷任校長高詠生(兼)、郭子明。該校先后舉辦過3期訓練班,每期為6個月。教學從實際出發(fā),政治隊60%的時間學政治,40%的時間學軍事;炮兵和步兵隊則相反,實彈射擊和畢業(yè)考試都在實戰(zhàn)中考核。1933年10月,由于戰(zhàn)爭頻繁,斗爭惡劣,學校改為教導隊,隨紅16師行動。該……[詳細]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舊址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舊址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主要革命舊址之一。該舊址建于民國8年,原是新市村袁愛敬奉列祖列宗的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結(jié)構(gòu),分上下兩進,進間有一口約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間,總面積410平方米,上進中墻上保存有當時書寫的紅五分!靶8琛保f址保存完好。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贛省委第三次執(zhí)委擴大會議以后,以原省蘇維埃領(lǐng)導的軍事學;A(chǔ)建立起來的,1932年4月12日,隨湘鄂贛省委一道遷至小源,駐扎此屋,下設(shè)有軍事教育處、政治處和管理處,學員分政治、炮兵和步兵3個大隊,先后舉辦過3期訓練班,每期為六個月,共培養(yǎng)……[詳細]
全部萬載縣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