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史稱“榆次”。
晉悼公時,史稱“魏榆”。
晉昭公五年(前527),大夫中行穆子(荀吳)建都魏榆,北伐翟,故又稱“中都”。
晉頃公十二年(前514),涂水邑為現(xiàn)榆次之雛形。
戰(zhàn)國時期,榆次始屬魏,后屬趙。
趙孝成王十九年(前247),秦國占領榆次,次年建縣置。
經(jīng)兩漢魏晉,到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榆次并入晉陽,九年(448),中都縣遷治所于原榆次縣境東,稱中都縣。
之后,榆次或穩(wěn)定,或紛亂,經(jīng)歷朝歷代,名稱為榆次沒有變化。
到1937年,日本侵略軍長驅(qū)直入侵占榆次,成立日偽政府。
榆次人民不忍外侵,在中國共產(chǎn)黨榆次地方組織領導下,揭竿而起開赴東山八縛嶺,建立抗日根據(jù)地,成立榆次(路東或路南)抗日政權。
次年,以正太、南同蒲鐵路為界,與相鄰縣域又分別成立榆太祁(路西)縣,榆次(榆壽、壽榆)(路北)縣抗日政權。
1948年7月榆次全境解放,恢復統(tǒng)一的榆次縣。
1954年5月成立榆次市,與榆次縣并行。
1958年6月,榆次縣并入市(壽陽縣并入,約一年后分出),1963年3月市改縣,1971年7月又市、縣分設,1983年9月市、縣合并,恢復榆次市,2000年1月撤市設區(qū)為晉中市榆次區(qū),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