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xiāng)縣,古屬梁州,東漢設城置縣,F(xiàn)屬陜西省漢中市,轄15個鎮(zhèn)、8個鄉(xiāng):城關鎮(zhèn)、楊河鎮(zhèn)、柳樹鎮(zhèn)、沙河鎮(zhèn)、私渡鎮(zhèn)、桑園鎮(zhèn)、白龍?zhí)伶?zhèn)、古城鎮(zhèn)、峽口鎮(zhèn)、堰口鎮(zhèn)、茶鎮(zhèn)、高川鎮(zhèn)、兩河口鎮(zhèn)、五里壩鎮(zhèn)、大河鎮(zhèn)、鐘家溝鄉(xiāng)、左溪鄉(xiāng)、羅鎮(zhèn)鄉(xiāng)、司上鄉(xiāng)、馬家灣鄉(xiāng)、三花石鄉(xiāng)、子午鄉(xiāng)、白勉峽鄉(xiāng)?h人民政府駐城關鎮(zhèn),郵編:723500。行政區(qū)劃代碼:610724。區(qū)號:0916。拼音:XixiangXian。
該縣位于漢中盆地東部,介于東經(jīng)112.87與北緯35.17之間?h境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zhèn)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qū)丘陵面積占93.2%,平川占6.8%。全縣轄25個鄉(xiāng)鎮(zhèn),350個行政村,10.48萬戶,40.38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35.2萬人,農(nóng)業(yè)勞動力17.7萬個,有漢、回、苗等13個民族。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qū),年平均氣溫14.4oC,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生態(tài)優(yōu)異,素有“小江南”美譽。
歷史
本縣自蜀漢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已歷l769年(止于199O年),其間,隸屬關系、疆域擴削、縣名更易、治所遷移均變化巨大,據(jù)《薛志·建置志》云,曾有一城、二州、四郡、六縣等設置。
建置沿革
夏、商(約公元前2l世紀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前l(fā)O27一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東周(括春秋、戰(zhàn)國)前期(前77O一前312),縣地仍屬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懷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fā)生“丹陽之戰(zhàn)",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漢江中上游地區(qū),直至戰(zhàn)國末(前221),縣地屬秦國漢中郡。
秦(前22l一前2O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前2O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O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孫述割據(jù)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采于縣地(括今鎮(zhèn)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本縣建城之始。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jù)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據(jù)漢中,復漢中郡名?っ麅筛h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l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xiāng)縣(即今西鄉(xiāng)、鎮(zhèn)巴二縣地),從此本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鎮(zhèn)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xiāng)侯",寄食采于南鄉(xiāng)縣。蜀漢后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本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tǒng)一中國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xiāng),改南鄉(xiāng)縣為西鄉(xiāng)縣。
西鄉(xiāng)縣之得名,雖有數(shù)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楊難敵據(jù)漢中,次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本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初,本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成漢滅,本縣歸晉。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縣遂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本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jù)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jù)漢中,以地請降后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游離于東晉、后秦之間,東晉、后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本縣再歸晉。在東晉1O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羅幾易統(tǒng)治,但西鄉(xiāng)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歷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jiān)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于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xiāng)縣為豐寧縣,寓五谷豐稔,四季咸寧之義。并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本縣還梁,復西鄉(xiāng)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次年稱帝)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于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本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xiāng)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于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本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覺代魏立周,本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隋立,本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xiāng)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zhèn)(軍事建置)于此,縣鎮(zhèn)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xiāng)、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于西鄉(xiāng)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xiāng)南境置洋源縣(今鎮(zhèn)巴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lO道,本縣屬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qū)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本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xiāng)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本縣仍屬。代宗大歷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本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xiāng)縣治)。敬宗寶歷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并入西鄉(xiāng)縣。僖宗光啟三年(887),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風翔節(jié)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占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jié)度使李思敬迎降,本縣隨洋州歸前蜀。
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jié)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本縣隨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yè)入興元,武定軍節(jié)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本縣從屬。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后蜀,改源州復洋州,本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本縣隨洋州屬陜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本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制。高宗紹興十四年(1l44)利州路東西兩分,本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zhàn)爭屢年,西鄉(xiāng)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chuàng)之初,未暇為經(jīng)久之規(guī)",沿襲宋制,并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本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陽。
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后,歷19年始建國號為元,其時,本縣已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lO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本縣脫離洋州,改屬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興元,本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O),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承宣布政使司,本縣即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占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本縣仍屬陜西布政使司(后改稱陜西巡撫部院,俗稱陜西省)陜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析本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zhèn)巴縣)。
中華民國元年(19l2)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3日成立臨時政府,是時,陜西省已先宣告脫離清朝統(tǒng)治。民國2年并漢中、興安(安康)、商州為漢中道,本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本縣直屬陜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qū)(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qū)),本縣屬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治南鄭)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O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xiāng)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qū)設置行政督察機構。本縣初屬陜甘寧邊區(qū)陜南行政公署,l951年屬陜西省南鄭區(qū)專員公署,1954年屬陜西省漢中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l96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qū)革命委員會,l97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qū)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后屬漢中市至今。
農(nóng)業(yè)資源:
西鄉(xiāng)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茶葉基地縣、瘦肉豬基地和櫻桃產(chǎn)業(yè)基地縣。全縣有耕地47萬畝,其中水田21萬畝;林地266萬畝,牧地68萬畝,經(jīng)濟林20余萬畝。年產(chǎn)糧食15萬噸,西鎮(zhèn)牛為全國良種黃牛之一,另外銀杏、香菇、黑木耳、核桃、板栗、生漆、蠶繭、龍須草等林特產(chǎn)品也有一定規(guī)模,還產(chǎn)杜仲、天麻等20多種名貴中藥材。
目前,西鄉(xiāng)已成為全國第二大櫻桃產(chǎn)業(yè)基地,近日又專程從農(nóng)業(yè)科技大!鞅鞭r(nóng)林科技大學請來專家,研究櫻桃產(chǎn)業(yè)的深加工,在未來的幾年里,相信櫻桃產(chǎn)業(yè)一定會蓬勃發(fā)展。
由于西鄉(xiāng)縣地處漢中盆地東部,北由秦嶺山脈阻擋,氣候條件決定了西鄉(xiāng)是一個適宜種植茶葉的地方,茶中極品的午子仙毫正是出自這里,近年來,政府大量發(fā)展種植茶葉,給當?shù)匕傩諑砹撕艽髮嵒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