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臨沂市 > 郯城縣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歷史沿革

[移動版]

郯城建置,始于炎國。

其建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紀。

戰(zhàn)國時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國為越所滅,其境入越。

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后,其地又歸楚。

直至秦統(tǒng)一六國,郯國之名不復(fù)存在。

秦行郡縣制。

境地先屬薛郡后為東?たぶ嗡诘,并在楚漢間有一短暫時期亦稱郯郡。

屬秦末增置十郡之一。

其轄境北近臨沂,南至長江以北的揚州、泰州,東瀕東海,西南到洪澤湖一帶,為本縣建置盛期之一。

漢承秦制。

郯為縣、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漢,東?さ匾欢瘸梢势娇。

魏晉南北朝時期,本縣建置更趨復(fù)雜。

先是三國魏黃初年間(220—226年),東?しQ東海國,郯縣隸屬關(guān)系仍舊。

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設(shè)彭城(今江蘇徐州)。

晉初,復(fù)稱東?,郯縣屬之。

晉惠帝時,又改稱東海國。

隋,改郡為州。

開皇初,郯郡廢,郯縣隸泗州。

大業(yè)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泗州改稱下邳郡,郯縣又隸下邳。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縣。

武德四年(621年),郯縣屬泗州。

貞觀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稱郯城鄉(xiāng)。

“郯城”作為政區(qū)名,始見于此。

元和間(806—820年),復(fù)置縣時,遂以鄉(xiāng)名為縣名,稱郯城縣。

而后又省入臨沂縣,仍稱郯城,隸屬河南道沂州。

郯城縣自唐后期省入臨沂縣,歷經(jīng)五代十國、宋、金直至元前期,未再復(fù)縣,其縣原治所稱“郯城”。

在此長約500年的時期內(nèi),境域所屬,隨臨沂縣而易。

元末,郯城縣復(fù)置。

明代,郯城縣隸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沂州。

下轄政區(qū)為4鄉(xiāng)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兗州府之沂州劃歸直隸州。

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郯城縣隸沂州府。

其下轄政區(qū),清前期為4鄉(xiāng)32社;中后期為4鄉(xiāng)45社。

民國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縣隸濟寧道,下轄5區(qū)48保。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省由四道改為十一道,郯城縣屬瑯琊道,轄區(qū)依舊。

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郯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其轄區(qū)改為5區(qū)44鄉(xiāng)。

民國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縣隸屬山東省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區(qū)更為7區(qū)45鄉(xiāng)。

翌年,其轄區(qū)又為5區(qū)45鄉(xiāng)。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侵占郯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軍一一五師解放郯西之馬頭鎮(zhèn)。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

與此同時,郯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魯南行政專員公署。

同年10月底,郯城復(fù)為日軍侵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由于形勢變化,縣政府撤銷。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馬陵辦事處(縣級政權(quán))建立,隸濱海專署。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后,馬陵辦事處改稱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關(guān)系未變。

同年10月,縣政府隸屬濱海專署二行署。

此間民國三十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據(jù)斗爭形勢需要,在郯城縣東部及西部增置了臨沭、趙镈(蒼山)二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濱海行署二專署,下轄10區(qū)2鎮(zhèn)。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縣為國民黨占領(lǐng),人民政府政區(qū)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政區(qū)按民國初年設(shè)置,后改為23鄉(xiāng)2鎮(zhèn)。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縣全境解放,隸屬魯中南行署第六專署。

1950年5月隸屬臨沂專區(qū)公署。

1956年1月,郯城縣人民政府改稱郯城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2月,又改名為郯城縣革命委員會。

1981年6月,復(fù)名為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臨沂地區(qū)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隸屬山東省臨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