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刻篇

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
  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焦山摩崖題記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鎮(zhèn)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名寶墨軒,位于鎮(zhèn)江焦山定慧寺東,由摩崖石刻與碑林石刻組成。  摩崖石刻環(huán)集于焦山西側峭壁,綿延200余米,氣勢磅礴,存有六朝以來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隸,各具風采。歷代書家尊稱“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現(xiàn)存唐刻《金剛經(jīng)偈句》、宋刻《壯觀亭址瘞鶴銘》、《米芾題名題刻》、《陸游踏雪觀瘞鶴銘》等,均屬上品,彌足珍貴! ”株惲惺加诒彼螒c歷八年(1048)所建寶墨亭,明代擴建為寶墨軒。鎮(zhèn)江市于1991年在此設焦…[詳細]
東磊石刻群(含漁灣石刻)
  東磊石刻群(含漁灣石刻)(清至民國)東磊石刻群(含漁灣石刻)位于連云港市云臺山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云臺街道東磊村、漁灣村,系清至民國時期石刻群,共有50余處石刻,刻于延福觀附近的巖壁及漁灣老龍?zhí)吨車F渲小叭f壑朝宗”題刻(所屬南云臺林場)是清代題刻,刻面高0.5米,寬1.93米,大字字徑44厘米,款字字徑6厘米,字體皆為楷書;“登山觀!鳖}刻(所屬南云臺林場)系清代題刻,刻面長1.2米,寬0.6米,大款字徑35厘米,小款字徑14厘米,字體皆為隸書;“洗頭盆”詩刻是清代的詩刻,由楊廷鎮(zhèn)題詩并勒,字徑11厘米,楷書;“重來東磊”題刻,字徑25厘米,楷書;“溫泉”題刻是民國時期題刻,二字楷書,字徑60厘…[詳細]
丹霞山摩崖石刻
  丹霞山摩崖石刻丹霞山位于韶關市區(qū)東北約45公里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越先民在這里生活,留下了鯰魚轉文化遺址。丹霞山的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人文景觀豐富,現(xiàn)擁有不可移動文物74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丹霞山摩崖石刻群,包括通天峽摩崖石刻群、別傳寺摩崖石刻群、夢覺關摩崖石刻、錦石巖摩崖石刻群;縣(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主要是一批古建筑、古墓葬、古遺址及巖畫。通天峽摩崖石刻群,位于丹霞山主景區(qū)長老峰上層。主要分布在丹梯鐵鎖、御風亭、海螺峰、龍王巖四處。共有15處石刻,其中有丹霞山景區(qū)內(nèi)最大的摩崖石刻“別有天”摩崖石刻!皠e有天”是康熙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遺…[詳細]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題,主要分布在翠巖、九龍巖、金鼠埌、白云洞等處。字體有隸、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當代,作者有官宦、隱逸、大學問家和鄉(xiāng)賢;內(nèi)容有記跡抒懷,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詠西樵山的風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書“云門”,湛甘泉書,字徑0.35米;行書“天然圖畫”,黎簡書,字徑1米;行書“翠巖”,字徑0.65米;隸書“大觀”,字徑0.34米;七十二山人行書“不騖紛華不尚仙,優(yōu)游林下養(yǎng)余年,閑是閑非休閑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弊謴0.17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達80題,如“洗心”,楷書,字徑0.66米,靈山仇效忠書;“奇觀”,楷書,字徑0.6米,“媲美蘭亭”,字…[詳細]
離堆山石刻
  離堆山石刻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為顏真卿撰文并書寫。約七百余字,刻于唐寶應元年(762),歷經(jīng)千年風霜雪雨,崖刻早已殘缺,現(xiàn)存三幅,共39字,其一副“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寢、與、食、、薦、無、何、州、大、都、度、副、大”二十二字,其二副“處、置、使、入、忠、貶、邵、陽、太守、十”共十一字。其三副“之、歡、奉、以、封、二”共六字。字徑9厘米,殘碑所剩之字,雄健渾厚,蒼勁典雅,古樸俊逸,神韻盎然,將顏真卿一生書藝之精髓融匯其間。另有古碑兩通。一是明正德戊寅年(1518)監(jiān)察御史盧雍書寫的《重修顏魯公祠記》碑,正面重刻唐庚《顏魯公祠堂記》全文及盧雍的題跋,背面陰刻吳道子觀音像,…[詳細]
龍門崖摩崖石刻
  龍門崖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省張家口赤城縣云州鄉(xiāng)云州水庫畔。北接云州水庫,東鄰護國寺。龍門崖摩崖石刻匯集各代石刻,其中最有名的有“三路咽喉”、“朔方屏障”以及舍身大士像。龍門崖,又稱舍身崖 ,又稱黑風口,獨固門。這里雙峰對峙,壁立千仞,遠而望之,若天門微啟。崖下幽深的澗底塞外諸水匯合于此,水流湍急,有絕塞天險之稱。東崖壁石刻面積2000平方米。崖東半壁所鑿的觀音閣旁橫刻著“舍身大士”四個字,字下浮雕舍身大士像,高2.5米,為一女子端坐在蓮花盆內(nèi),面目文靜,光彩照人。此女就是“土木之變”的殉節(jié)者。崖壁上刻滿詩賦佳作,現(xiàn)有“三路咽喉”,“雄峙畿輔”,“龍門崖聯(lián)句”等元明石刻20余品。其中明代御史孫愈…[詳細]
小閣石刻
  小閣石刻,位于北鎮(zhèn)市河洼村北一座孤山上。據(jù)考證為遼代石刻。石刻在小閣廟宇遺址后的一座山峰崖壁之上。山峰頂部有一人工砌筑的平臺,平臺南北長7.5米,東西寬4.5米。平臺東側有24級臺階可通其上。臺面表面暴露有磚瓦等建筑飾件,也發(fā)現(xiàn)有開鑿的圓形柱礎坑。在平臺北部自然凸起的崖壁上,面南開鑿一長方形佛龕,龕內(nèi)浮雕有石佛像三尊。頭螺髻,面目圓潤而慈祥,耳寬大而垂肩,身披袈裟而袒胸,盤腳坐在石座之上。中間一佛兩側各雕一立脅侍,作阿難像。石刻造像粗擴而簡練,從其造型和排列形式考查,當為遼代石刻。在該石刻北50米處的凸起崖壁上,另鑿有兩個佛龕,其內(nèi)浮雕有觀音站像。在觀音像前平坦石面上,雕有一方形跪拜石。跪拜石…[詳細]
柴經(jīng)石刻
  柴經(jīng)石刻于海曙區(qū)集士港鎮(zhèn)深溪村長壽寺山門前,由兩通敕命碑及一匹石馬構成,均刻于明嘉靖年間。兩通石碑并排放置,一通立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碑額上鐫“敕命碑”三個篆體大字,全碑長1.88米,寬0.94米,全文皆由正楷書寫就,共49行,內(nèi)容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皇帝敕命,下部為柴經(jīng)的回復;另一通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碑刻的尺寸、碑額、字體及形式與前一通相同,上部分內(nèi)容同為皇帝敕命,下部為柴經(jīng)書就的“恩瑞記”。石馬放置于兩通碑刻之前,高1.5米,長1.9米,基座寬0.4米,雕刻精美,形態(tài)生動。 目前,兩通碑記及石馬均保存完整,其中碑刻文字流暢,書寫規(guī)整,筆法遒勁有力,而石馬造型生動,具…[詳細]
棘梁山石刻
  棘梁山石刻 棘梁山,又名司里山,隨著最近幾年梁山的名聲逐年提高,為開發(fā)此山,所以改為此名。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城西50公里的戴廟鄉(xiāng)境內(nèi)(原梁山縣城北10公里的戴廟鄉(xiāng)境內(nèi))。據(jù)碑文記載:因此山遍生荊棘,故名“棘良山”。至宋代后,在此設巡檢司“以安其境”,更名“司里山”。山雖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來,就成為中國北方“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宋江、晁蓋等首聚于此,又增加一些傳奇故事。 此山原建有殿堂廟宇,儒、釋、道俱全,約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前為“文昌閣”,為儒教建筑,共三間一院,內(nèi)塑孔子圣像;中為“娘娘殿”,共四間,內(nèi)塑娘娘圣像;東西廊房各三間。據(jù)山上明崇禎時《棘梁山重修金山廟宇樁塑金…[詳細]
黃山摩崖石刻群
  黃山摩崖石刻群黃山摩崖石刻,是黃山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瑰麗奇葩,它使神奇險秀的黃山更具靈妙之蘊。黃山風景區(qū)園林管理者為弘揚黃山博大精深的文化,保護黃山獨特絕倫之瑰寶,對全山摩崖石刻進行普查與描漆出新,并輯錄成集。黃山摩崖石刻,或一字,或幾字,或數(shù)十上百字;或詠贊,或抒懷,或記游……皆凝聚著前人豐厚智慧與突發(fā)靈感,凝結著先賢對黃山何以美的深刻理解與高度概括,令人茅塞頓開,豁然醒悟。在黃山眾多題刻中,鄒魯所寫最多,達200多字,且字字方正,橫平豎直,一絲不茍,可謂是楷書之范本;而行武出身的唐式遵則行書粗獷,青鸞峰壁“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若筆起龍蛇,一波三折,氣勢一發(fā)不可收拾;迎客松邊青獅石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