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千家店木化石
  千家店木化石位于延慶縣千家店鄉(xiāng)下德龍灣村,整個木化石群由村東小山向東北延伸到8公里外的沙梁子鄉(xiāng),木化石又稱硅化木,屬中傷羅紀晚期產(chǎn)物,1億3干萬年以前,延慶各種裸子植物生長繁茂,后來地殼劇烈運動,大片原始森林被迅速埋入火山溶巖內(nèi),溶有礦物質(zhì)的水長時期滲入木質(zhì),形成了硅化木,下德龍灣木化石群分布,呈寬400米左右的帶狀,并且千家店的木化石大部分是站立的,僅在400×1500米范圍內(nèi)木化石的石樁現(xiàn)就發(fā)現(xiàn)38個,象是被鋸斷樹干的樹樁,木化石的表面呈黃褐色或灰白色,一般的木化石直徑為1米左右,最大的可以達到2.5米,上面樹木的紋理、年輪清晰可辨,最可觀的是北梁村西的“石柁”,一根周長2米多、長4米多的…[詳細]
雙龍山石窟
  雙龍山石窟位于中寧縣余丁鄉(xiāng),開鑿于唐代,據(jù)史書《隴右金石錄》、《甘肅新通志》記載:“石空寺以寺得名,寺創(chuàng)于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nèi)造像皆為唐制”,是唐代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文化宗教圣地。該寺共有13個石窟,9間無梁洞規(guī)模最為宏大,為該石窟寺的中心,洞高25米、深15米、寬13米,內(nèi)塑88佛,佛龕兩側(cè)有彩色壁畫,與敦煌石窟的唐代壁畫相同,被譽為絲綢路上的小敦煌。洞外建有三層靠山樓,樓閣高聳巍峨,氣勢恢弘,與洞窟渾然一體,夜間置身聞名遐邇的“石空燈火”中,仿佛穿越至盛唐,令人神馳。該石窟頂部有明代長城逶迤而過,烽火臺星羅棋布于山頭,山北是騰格里沙漠,山南不遠處黃河蜿蜒東去,景觀壯闊、獨特,1961…[詳細]
白佛山石窟造像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縣城西側(cè)的白佛山。造像初雕于隋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白佛山石窟造像現(xiàn)存138尊,多為佛教內(nèi)容。其中第一號窟內(nèi)的十六王子像是目前中國境內(nèi)已知的唯一一處以十六王子為專一題材并有可靠記銘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實物資料。與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來的造像記銘110條,重修碑刻14方,提供了佛教造像進入魯西以及向周邊地區(qū)曼延的大量文字資料。與造像共存的附屬文物有金大定年間修建的三教堂一座,是中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三教合一的古建筑。白佛山造像有著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價值和獨具特色的宗教研究價值。2001年白佛山石窟造像作為隋、唐時期的石窟造像,…[詳細]
?谌宸
  儒符石塔位于?谑行阌^(qū)儒符村前面。這是一座建于宋代末年歷世800多年的佛教名塔,系海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儒符石塔又稱涅盤塔,全用石筑成,古老樸實,巍峨雄偉。石塔通體高2.6米,豎置在高10余米,寬7.6米,長7.68米的高大的臺基上。塔分5層,由23層石頭筑成,呈四角形。第一層內(nèi)龕供奉石雕像一尊,檐角飛起,基座為金字形。塔頂設(shè)有一亭,亭內(nèi)陳設(shè)著菩薩和武將神像,置覆缽和火焰盤輪等。塔基背面設(shè)臺階25級,拾級而上,可登上臺基頂面。塔的臺基全由方塊石壘疊而成,頗似仿金鋼塔式寶座。塔造形特殊,藝術(shù)精湛無比,別具一格,在瓊崖獨一無雙,為全國古塔建筑史所罕見。景區(qū)地址:海南省?谑行阌^(qū)儒符村乘車線路…[詳細]
阿什哈達摩崖
  阿什哈達摩崖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東南15公里阿什哈達屯松花江北岸山上,為明代兩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斷崖絕壁上,坐北朝南,其下臨江,距水面高約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寬70厘米,刻字3行。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處,坐東向西。摩崖文字周圍有一上圓下方碑形刻線,中高122厘米,兩側(cè)高108厘米,上寬61厘米,下寬62厘米,正書豎刻文字7行。碑文記述了明遼東部指揮使劉濟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軍至此。第一次時修建龍王廟,第三次兼任造船總兵官又重修龍王廟。《明實錄》卷90載:“比進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干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lǐng)軍松花江造船運糧。今…[詳細]
大嵩徑摩崖石刻
  大嵩徑摩崖石刻位于連平縣油溪鄉(xiāng)九潭村大嵩徑、野鴨潭兩地。為兩題有關(guān)鑿山開道的摩崖石刻。分別刻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二十二年。大嵩徑石刻,鐫于大嵩徑河邊石壁豎刻“大嵩徑”3字,刻面長兩米,寬1.2米,每字徑0.6米,深0.01米,行書陰刻。上款“萬歷癸巳參政邑人李燾書”。下款“河源縣忠信巡檢鄭德應(yīng)修”。野鴨潭石刻鐫于道旁石壁,標題為《大嵩徑記》,全文約348字,有4字漫漶不清,其余仍可辨認。邑人參政李燾記,忠信里父老鄉(xiāng)民賴崇學(xué)、翟仁聰?shù)热肆⑹。刻文記載明正德、嘉靖年間當?shù)剞r(nóng)民反抗統(tǒng)治者的斗爭史實及明萬歷年間,河源縣忠信司巡檢鄭德應(yīng)帶頭捐俸募工開辟大嵩徑鄉(xiāng)道,溝通九連至油溪的交通。198…[詳細]
巢湖廬江奇石館
  皖中奇石藝術(shù)館創(chuàng)辦于1997年6月“迎港歸”之際,位列廬江縣城長江東路東側(cè),毗鄰周瑜陵園,與環(huán)碧公園遙相互映,石館對外開放兩年多來,在縣委、縣政府及各有關(guān)部門的重視支持下,在全館人員的精誠努力下,奇石館已在省內(nèi)外取得了較大影響,“到廬江看奇石”成了各級領(lǐng)導(dǎo)各界人士的一個共識。皖中奇石藝術(shù)館三層仿古建筑,內(nèi)里陳列著上千塊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奇石精品,蔚為壯觀,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石館以其藏石數(shù)量之巨、品種之全、精品之豐,其中不乏有明清老石,在全國藏石界中位列榜首,在我省更是添空白之效。館長王衍平精于書畫、擅于收藏、長于策劃,他帶領(lǐng)工作人員首先將石館內(nèi)外進行美化,以石樹、以卵石妝點庭院,在奇石…[詳細]
斧劈石
  斧劈石在西峰上,是華山著名的奇石勝景,因“沉香劈山救母”、“寶蓮燈”的神話傳說得名。斧劈石踞峰巔,高一丈余,長數(shù)丈,攔腰裂為三段,如同斧劈。石下與峰頭形成空洞,僅可容一人伏身爬入。進洞仰臥上觀,可見頂端凹凸不平,似一婦人躺臥后留下的痕跡,腹乳壓痕清晰可辨。史志對此奇異多有記述。石上有“劈山救母”的摩崖石刻。傳說玉皇大帝的女兒三圣母因愛慕書生劉彥昌的容貌才華,私結(jié)連理。二郎神楊戩以違反天條之罪將三圣母壓在西峰巨石下。三圣母石下產(chǎn)子,取名沉香。沉香長大成人受仙師指點,執(zhí)神斧劈開巨石,母子團圓。今斧劈石旁有一鐵鑄巨斧,是后人為附會故事而做。斧柄上有詩:“仙家寶斧,七尺有五。賜予沉香,劈山救母!庇稳恕[詳細]
五龍巖摩崖石刻
  五龍巖摩崖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縣城西約4公里,位于琴江鎮(zhèn)西外村,西華山南麓。長150米,最寬處約3米。巖中石刻多處。宋陳孝榮題刻:行書陰刻“清勝五龍巖”五字,繁體。“清勝”二字在上,長120厘米,寬57厘米!拔妪垘r”三字在下,長180厘米,寬57厘米。左下陰刻豎行楷書“嘉定己卯結(jié)夏日邑人陳孝榮書”數(shù)繁體字。陳孝榮系陳敏第七子,官武經(jīng)大夫,殿前司催鋒軍統(tǒng)制。宋趙東之七律《停騎》詩刻;詩后有文曰:“嘉熙戊戌上已,邑令三山趙東之來訪靈跡,偶得句,因筆于石。”元李克家詩刻:詩共兩首,即五言詩《昔人題詩》,七律《一枝綠竹》。詩前有引言曰:“天歷二年己巳冬十月,朝觀五龍巖。昔賢留題,追和二首,豐城李…[詳細]
天鼓與指動石
  在天蒙旅游區(qū)蓮花山南部有一山坡,以石擊之,則發(fā)出咚咚的鼓聲,即使在一里路外的馬路上,仍清晰可聞。這就是天鼓。天鼓東南20米處,有一巨石懸空,呈東北西南方向,長6.5米,寬5米,石重約百噸,人以一指頂其南端可上下?lián)u動,故名指動石。關(guān)于它們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據(jù)說這里的山崖,原來是敲不響的。楚漢時期,楚霸王項羽不認生母──三龍女,龍-怒,遂派青龍來懲罰他,青龍施法,水漫蒙山。眼看霸王就要葬央水中,三龍女憐子情切,便跪于此處向龍王叩頭求情,龍王不準,但是三龍女叩頭之聲傳至天庭,感動了玉帝,玉帝遂擲下龍案上的玉如意,鎮(zhèn)住浪峰,救了霸王。水之后玉如意就化為了指動石。而三龍女叩頭之處便化為了今日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