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馬泰拉的石窟民居
  這是一處在地中海地區(qū)史前穴居人居住過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范例,并且與當?shù)氐沫h(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極其協(xié)調(diào)。第一處居住區(qū)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而后所建的住宅區(qū)則證明了人類史上一系列的光輝歷程。馬泰拉自舊石器時代開始有人居住,位于意大利南部馬斯利卡塔(Basilicata)地區(qū)的馬泰拉市,地貌豐富多樣。有一條350-400米深的石灰?guī)r地帶,有高原區(qū),山谷地帶和兩處天然地陷還有初稱做“sassi”的窯洞。歷史上馬泰拉地區(qū)人們主要從事農(nóng)牧業(yè),現(xiàn)為馬泰拉省的省會城市。數(shù)層的小樓構(gòu)成了馬泰拉建筑的主體,樓房筆直,設(shè)計往往考慮到采光、風向和水的利用,城市處于自然的組織狀態(tài),簡單的洞室是最原始的開鑿物,有支…[詳細]
石景峽
  石景峽位于臨洮縣東北40公里,界于峽口、站灘交匯處。馬啣山是甘肅東部黃土高原的最高峰,是臨洮北部的一道屏障,山頂常年白云繚繞、霧靄迷漫,是古“洮陽八景”之一。石景峽蟠龍寺是散布著的廟觀群的總稱。蟠龍寺九天圣母殿向下在6米高的石崖下跌宕為一石潭,地人叫做崦滋。潭底可開可閉,開時深不見底,水在其中打旋,閉時潭水清澈見底。山峰上各式各樣的奇峰怪石,各個都有相應(yīng)的形象和傳說。有所謂的“母子石”,還有南海觀音路過此地,看到此地景色秀麗、屬于修行圣地而將行船停泊于此的“石船”,還有神人的“點將石”等。清仁宗嘉慶二十年(1815年),狄道大旱,八方香客三拜求雨,祈求顯靈。隨后他們虔誠捐助,開始大興土木,一座…[詳細]
陡坑石刻
  營山地處四川東北部,位于嘉陵江與渠江之間的分水脊之上。由于受地形地貌、大氣環(huán)流,太陽輻射等諸多影響,經(jīng)常發(fā)生干旱。明清以來,曾遭受大旱三百余次,故有“十年九旱”之說。大旱之后,常又發(fā)生洪澇,形成旱澇交錯,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災(zāi)難。《史志》有“田土龜裂”、“禾苗枯焦”、“赤地千里”、“糧食絕收”、“米珠薪桂”、“吃樹皮、草根、白泥”、“人相食”、“餓殍載道”、“尸橫遍野”等悲慘景象的記載?h內(nèi)陡坑電站附近一石壁上,鐫刻清末出現(xiàn)的兩次大旱災(zāi)的史實就是一證。此石刻雖經(jīng)近百年風雨侵蝕,但字跡清晰可辯。其文曰:光緒甲辰五月中旬旱既太甚禾枯可焚百般祈禱效無一分群說有驗昔年陡坑道光四年旱亦絕倫眾用水車車水未旬忽…[詳細]
瑯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瑯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醉翁亭、豐樂亭及瑯琊寺現(xiàn)存有400多方(處)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處,其余均為宋代和明代所刻。唐代7塊摩崖石刻,其中3塊是五言詩,4塊題刻。唐代摩崖石刻在江淮地區(qū)不可多見。宋、明、清較為珍貴的摩崖石刻有宋辛棄疾的《游瑯琊山》、丁介延的《重游瑯琊山》、燕度的《同游瑯琊》、鄭東的《秋日游瑯琊》、王宸的《來游》、王奧的《游記》、杜符卿的《游瑯琊開化寺》、《游瑯琊山謁》、燕南公弼的《丙寅來游》;明代有肖崇業(yè)的《秋游瑯琊諸勝》、郝良臣的《再游瑯琊寺》、邵富的《重修“重熙洞”》、衛(wèi)鶴的《游瑯琊詩》、殷從儉的《憩飲三友亭》、黃延用的《“樂歲豐”詩》、江左殷的《登瑯琊游》、王子…[詳細]
郫都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四川郫縣郫筒鎮(zhèn),是一座廢棄的寺廟,僅剩下一間大殿、一間后殿和一間偏殿。在郫縣郫筒鎮(zhèn)長樂村的鄉(xiāng)間小路旁有一座廢棄的石佛寺,僅剩下一間大殿、一間后殿和一間偏殿。大殿占地約上百平方米,10米左右高,是一座土木結(jié)構(gòu)的古建筑。大殿內(nèi)堆放著谷草、農(nóng)具等物品,殿瓦也都殘敗得四面透光。就在這破敗不堪的大殿四壁上,卻到處可見繪畫精美的壁畫!殿墻四壁的最下方是彩繪圖案,上面是黑白涂繪的壁畫。畫面上有佛像、人物、動物和樹木的圖案,還有諸如“住善國如來舍身未因、太子里拜仙人為師尊、住善國仙女試道心”等文字注釋,每幅畫都仿佛在講述一個流傳悠久的故事。粗略統(tǒng)計,整個殿墻上的壁畫至少有40多幅,保存得比較完好的圖…[詳細]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
  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南朝(559年)南京江寧區(qū)上方鎮(zhèn)石馬沖1988年作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江寧縣上坊鎮(zhèn)西北石馬沖! £惏韵(503—559),字興國,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初仕梁,官至交州刺史,后佐王僧辯討侯景,移鎮(zhèn)京口(今鎮(zhèn)江),僧辯行廢立,霸先殺之,迎梁敬帝蕭方智復(fù)位,自為相國,封陳王,旋廢梁稱帝,國號陳。在位3年,永定三年(559)六月崩,八月葬萬安陵,謚“武帝”;屎笳率弦嘣岽肆。  陵西南向。據(jù)《北史?孝行傳》載:陳亡后,僧辯子王頒,集父之舊部,夜掘武帝陵…[詳細]
白沙隕石坑景區(qū)
  白沙隕石坑景區(qū)白沙隕石坑位于牙叉鎮(zhèn)東南9公里白沙農(nóng)場境內(nèi),直徑3.7公里,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隕石坑,也是目前我國能認定的唯一較年輕的隕石坑,更是全世界十幾個伴有隕石碎塊的隕石坑之一。隕石坑周緣環(huán)形山脊連續(xù)較好,僅在西南緣受兩條溪河沖刷而出現(xiàn)豁口。開車深入到隕石坑腹地,站到一片茶林之前,遠遠望見峭壁上有一大片被巨大力量沖擊的痕跡,這便是70萬年前隕石沖擊到地面上留下的痕跡?茖W家對撞擊白沙大地的“天外來客”的大小進行了科學估算,認為是直徑380米的隕石,撞擊能量差不多相當于360顆投放在日本廣島上的-。海南白沙隕石坑不但發(fā)現(xiàn)有隕石,而且坑形地貌以及撞擊形成巖石變質(zhì)與震裂構(gòu)造十分明顯,是一處珍稀的…[詳細]
拉稍寺石窟
  介 紹 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山中曲徑幽林,百鳥爭鳴,空谷回應(yīng),與水簾洞隔山相對!段渖娇h志》載,相傳鳩摩羅什運鬼斧神工,拉樹梢成山,因有此名。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遲迥初建,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shù)作品。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達四十余米的釋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為壁畫,現(xiàn)存部分極其珍貴。 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旁有北周武成元年墨書題記。佛坐蓮臺上,鐫有獅、鹿、象3排,上層6獅,中層9鹿,下層9象…[詳細]
化子坪黑泉驛石窟
  化子坪黑泉驛石窟位于化子坪鎮(zhèn)黑泉驛村,距縣城40公里,依崖開鑿,單室獨存,窟石寬8米,深9.7米,高4.5米?邇(nèi)殘存8尊較完整造像?呤覂(nèi)有兩根連接窟頂?shù)氖,其上浮雕小坐佛,束?有的頭殘缺),面部線條簡單。右邊石柱上方開龕,龕內(nèi)雕有觀音菩薩1尊,頭戴高花冠,寶繒飄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觀音袒胸露肘,有腕釗,胸飾瓔珞,披絡(luò)腋,披帛從右肩飄向后方再繞右膝,下著裙。娥眉微豎,鼻梁隆起,朱唇鎖閉,有毫光。左手拄方形臺座,右手置膝頭,手牽巾。右腳彎落在臺座上,左腳輕踏蓮花。側(cè)身坐在長方形的臺座上,顯示出神態(tài)溫柔而飄逸的樣子?呤矣冶谏戏綒埓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l尊觀音造像。佛均結(jié)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詳細]
西石窟寺
  西石窟寺位于封龍山南坡,約創(chuàng)于北齊時期,北宋時達到一定規(guī)模。原是一處寺院,有殿宇、禪房十余間,F(xiàn)房舍全無,僅存三處石窟。近年建了一座廊不是廊,房不是房的建筑,擋雨不遮風,也算是一種保護。仔細觀察,在巖壁上尚存一些凹槽,大概是當年立柱搭梁之處。開鑿于南北朝時期北齊的,是最西邊的三世佛(三號洞),正中為觀世音像,左為騎坐大象的普賢菩薩,右為騎坐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只是文殊、普賢二菩薩像也未躲過“文革”之劫,均被砸毀,現(xiàn)僅存大象、獅子的殘片,后將殘片與水泥混合修復(fù),但工藝實難恭維,粘貼在水泥墩上的殘片還是值得觀賞、探究的,由此尚能想象其完整狀態(tài)的精美。周圍洞壁上刻滿小佛像,觀音菩薩背光之后原有十八羅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