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石篇

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
  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位于城內(nèi)疏屬山扶蘇墓側(cè)。1998年建成對外開放,為仿漢懸山式四阿頂式建筑風格,由門屋、展廓、展廳三部分組成。總建筑面積289平方米,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展館描述展館兩側(cè)為磚石圍墻,居中為鐵柵式大門,上為巨型橫額石雕“陜西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大門兩側(cè)則是石雕楹聯(lián)“貞石今留漢文化,精雕長憶古工師”。橫額與楹聯(lián)由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親筆題書,筆力遒勁,典雅雋秀。由大門進入,便是“天井”式的寬敞展廊,呈“回”字形,由12根赤色圓木支撐,四壁飾以玻璃鏡框,展出精選漢畫像石拓片。有伏羲、女媧等傳說故事和東漢時狩獵、歌舞、戰(zhàn)爭等場面。這些珍貴的拓片具有民間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效果,形象逼真…[詳細]
石林長湖
  長湖,一個把人逗得很眼讒的高原湖,靜靜地躺在群山的懷抱中,修長的湖面猶如一位靚麗的少女,楚楚動人。長湖位于石林縣城東南18公里,距昆明市區(qū)約120公里,湖長約3公里,寬僅300米,湖面呈長形,狀若臥蠶,又似新月,得名長湖,因其深藏叢山密林之中,又稱“藏湖”。長湖是民間傳說中阿詩碼的故鄉(xiāng),而且在電影《阿詩瑪》中也有許多鏡頭是在長湖拍攝的。因此,當?shù)厝税验L湖看成是神湖。長湖為巖溶湖泊,因地質(zhì)斷裂作用而生成。長湖很寬也很大,在湖的中央還有四個小島,島上長滿了野花山果,棲息著成群成隊的水鳥。湖中有島,稱蓬萊二島,湖底布滿礁石、巖柱、石筍等,旱季水淺之時,礁、石出露,可踏石上島。南岸山石延伸入湖,形為半…[詳細]
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北朝嵩縣田湖鎮(zhèn)鋪溝村現(xiàn)存7窟。東部6窟自上而下錯落毗鄰,高1.55~1.7米,深1.11~1.7米,寬1.15~1.6米。西部1窟,俗稱六郎窟,平面近方形,高5米,寬6.6米,正面佛像,高1.8米。7窟造像,面部豐滿而稍長,深目高鼻,兩肩平方,衣紋流暢而多褶,應為北魏晚期作品。鋪溝石窟是當代命的名,它原來的名字已不可考。它的確切創(chuàng)建年代,由于缺少碑刻題詞和方志金石記載,今也已難考。從現(xiàn)存的窟龕形制、造像題材、造像配置、造像風格及裝飾來看,該石窟系北魏遷都洛陽后期所開鑿;同龍門造像風格一脈相承,應是龍門石窟的延長,而不是另辟蹊經(jīng)。鋪溝石窟地處九皋山、西巖山和陸渾嶺之間,屬丘陵和河谷平川地…[詳細]
九龍巖石刻
  九龍巖石刻位于東安縣蘆洪市鎮(zhèn)東一公里的九龍巖,有北宋至清各種名人石刻43方,宋刻達30方。最早的一方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東安縣令張?zhí)晁},距今已1100多年,記載了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將寇”)和“蘆洪置司”的重大史實,對研究東安政史和建置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補史價值。北宋著名文學家、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王安石變法主要參與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之弟曾布,南宋抗金名臣、經(jīng)學大師胡寅以及眾多官宦、文人、儒僧幕名尋訪,為詩為文,題刻留名,盛極一時,成就了九龍巖石刻。宋景佑初(1034),僧人元喜入九龍巖建寺,但無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年)。九龍巖寺賜名壽圣院。宋治平四年(1067)五月七…[詳細]
石塘路民俗村
  目的地介紹石塘路村座落在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水庫西部,交通便利,距密云縣城25公里,全村176戶,507口人,從業(yè)人員350人,占全村人口的69%,全村90%以上的人吃旅游飯。在旅游發(fā)展方面,石塘路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而這一優(yōu)勢是石塘路村經(jīng)濟發(fā)展,增加農(nóng)民收入的一項重要途徑。旅游業(yè)的發(fā)展給石塘路村注入了生機,旅游業(yè)促進了石塘路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2003年石塘路村經(jīng)濟總收入480萬元,人均收入4118元。2003年接待游客人數(shù)2.6萬人次,民俗旅游收入184萬元,占總收入的38.3%。特別說明石塘路村是自然與人文合壁的結(jié)晶,在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傳統(tǒng)的風土人情。自1997…[詳細]
通古爾生物化石產(chǎn)地
  通古爾生物化石產(chǎn)地通古爾生物化石區(qū)位于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賽罕高畢蘇木東南15公里處,通古爾已陸續(xù)出土了78科59種哺乳動物化石,其中包括著名的鏟齒象、恐龍化石。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中亞考察團在此地進行了考察,中國科學家和科學考察團也相繼涉足這里,發(fā)現(xiàn)了許多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有通古爾單溝河貍、通古爾笨河貍、德氏半熊、戈壁鋸齒象、谷氏鏟齒象、戈壁安琪馬、蒙古鏈齒豬等。此外,還有豐富的腹足類等無椎動物化石。距今7000萬年前,通古爾曾樹木蔥郁、湖泊廣布,是一個爬行動物的王國。隨著地球的劇烈變遷,山崩地裂,天翻地覆,在這里生存了一兩千萬年的恐龍和許多爬行動物滅絕了,這里便成了世界著名的動物化石…[詳細]
萬善石橋
  解放前,扶余縣有大小橋梁14座,其中石橋1座,木橋13座,另有涵洞6處。這些橋梁、涵洞除萬善石橋外,其余都已年久失修,不能使用!∪f善石橋位于長春嶺鎮(zhèn)西9公里石橋鄉(xiāng)的石橋村東頭,是連接扶三北線的交通要道,橫跨夾津溝子。夾津溝子北通松花江,南達集廠、南天門等地。每遇雨水增多,溝水上漲,水流湍急,雖有木橋,但往往坍塌,不能經(jīng)久,故行者苦之。當?shù)孛癖娂娂娚鲜,促使縣衙提倡“募集善資,修筑石橋”。建橋始于民國元年,由長春嶺慈善會吳老常、石老洪等,鼓勵當?shù)匾慌怂某龌墸夁h至魯、晉、冀、豫四省,他們的口詞是:修橋行善,不修今日修來世。他們的行動感到了各地的官商富戶乃至窮人,多則捐資幾千吊,少則幾吊…[詳細]
揚州石塔寺
  揚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jù)《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后王播離寺他去,發(fā)憤攻讀,于貞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見當年壁上題詩已籠之碧紗,對世態(tài)炎涼感慨至深,又續(xù)題二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笔乱惨虼顺雒。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cè)。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詳細]
云骨石
  三國時期,這里曾是一處采石場,經(jīng)歷代能工巧匠的不斷開鑿,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態(tài)各異的石宕、石洞和石壁。千百年來,隨著宗教的介入,文人名流的渲染及后人的開發(fā),現(xiàn)已形成天工大佛、爐柱晴煙、七星巖、八卦臺、文昌閣、蠶花洞、蓮花聽音等景觀。“天下第一石”的“云骨”石,歷代譽為“石魂”、“絕勝”,“巔若戴笠,足似立錐,上豐下削,自有一種奇異和驚險。青石丹書清光緒初年鐫刻“云骨”兩隸書大字,字比人高,字體剛勁,神形兼?zhèn),突顯風骨和力量!霸乒恰笔31米,底圍4米,而接近地面的骨突處厚薄竟不足1米?此祁^重腳輕,卻已在風雨中屹立了一千多個春秋。云骨從平地上直插云霄,其形體曲折,變幻多姿,頗有些蘇東坡寫廬山…[詳細]
石評梅祖居
  石評梅祖居(第五批省保)時代:清至民國地址:陽泉市郊區(qū)義井鎮(zhèn)小河村石評梅祖居所在的小河村是20世紀20年代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qū)、著名作家、詩人石評梅女士的祖籍故里,石評梅女士短暫的生命光彩照人,她與我黨革命先驅(qū)高君宇的愛情故事凄美動人。小河村石家祖居始建于清雍正年間,距今已有270多年歷史。石評梅祖居初為石顯玉家所建,坐落在小河村南口的西山坡上,坐西朝東,背山面水。院落布局呈階梯狀分布,從下而上是大致可分為三個大的層次:第一層,主要是“含清堂”的院落;第二層,主要是“三元堂”的院落;第三層,也是最上邊的一層,主要是“明遠堂”的院落。建筑面積約10000平方米。院中有窯洞65眼,房屋112間。院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