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濟寧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濟寧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漆女城遺址
  俗稱七女城。即春秋邾國漆邑,后屬魯國!蹲髠鳌は骞荒辍份d:“邾庶其以漆、閭邱來奔”。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三魯漆室女》記魯穆公時漆室女之事跡,后稱該地為漆女城!端(jīng)注》記其地為漆鄉(xiāng)。清光緒十八年版《鄒縣志》記其他曾出土7個銅鼎,一個小鼎上刻有“永宅用” 3字。據(jù)此考察漆女城在東周時期,應有大型貴族墓葬存在。遺址位于鄒城市城西4公里處,是以山東龍山文化為主兼及周至漢代文化的遺址。遺址高出周圍農(nóng)田2至3米,為一臺形高地,并由東北向西南部呈斜坡狀,東西長120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2萬平方米。土質(zhì)多為黑灰色,古文化堆積厚度3米左右。地表散布東周鬲足、盆沿、豆柄和漢卷云紋瓦當、繩紋板瓦、陶甕…[詳細]
西桑園遺址
  西桑園遺址位于小孟鎮(zhèn)西桑園村西約200米處的一片高臺地上,中間有一古溝。1973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4萬平方米。為北辛文化遺址。1990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局部發(fā)掘,文化堆積厚約2.5米,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器物以泥質(zhì)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器型主要有鼎、缽、小口鼓腹壺、支座等。西桑園遺址1985年公布為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亢父故城址
  亢父故城址位于濟寧市郊區(qū)南張鄉(xiāng)南張村,年代為秦漢。1992年6月12日,亢父故城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嶧山摩崖石刻群
  嶧山摩崖石刻群位于山東省鄒城市城東南10公里處嶧山上,現(xiàn)存300余處,其中,摩崖石刻有兩處,分別位于五華峰和妖精洞,五華峰刻經(jīng)位于“光風霽月”石上,向陽面刻《文殊般若經(jīng)》,刻面縱2.13米,橫3.65米,豎刻--十一行,每行十字,首行刻“文殊般若”四字,由于風化剝蝕嚴重,現(xiàn)存79字。刻于北齊年間。妖精洞石刻位于山陽“妖精洞”西側(cè)烏龍石上,刻面豎高約4.0米,寬約2.65米,面積約為10.6平方米。有--七行,十四字,字徑約20-30厘米,內(nèi)容為《文殊般若經(jīng)》。--前有題名一行,十一字。由于刻石下部風化剝落,少量--已殘毀?逃诒饼R武平年間(570-576年)。此外,嶧山現(xiàn)存隋唐至明清時期,名人…[詳細]
嘉祥青山寺
  青山寺位于嘉祥縣城南8.2公里的林木蔥蘢的青山西側(cè),是以惠濟公廟為主體的古建筑群,占地約6000平方米;轁珡R原名焦王祠,據(jù)舊嘉祥縣志記載:“武-南,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世稱焦王”。始封之焦在宏農(nóng)陜縣(今河南陜縣),受封后移城于嘉祥青山東山腳下,F(xiàn)青山東有東、西焦城村,有古焦王城遺址。焦王祠始建年代無考。據(jù)元東昌教授趙衡正《重修惠濟公廟碑記》記載:“廟左有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碑,碑毀無考,右立晉永安頌,文字剝落難辨……”。1102年(宋崇寧元年)封焦王為寧應侯;1121年(宋宣和三年)改封為惠濟公;次年,重修焦王祠,改稱惠濟公廟。后經(jīng)明、清兩代的多次重修、擴建,始具現(xiàn)存規(guī)模。因祠廟位于青山…[詳細]
慈孝兼完石坊
  慈孝兼完石坊座落在濟寧中區(qū)翰林街南首,門樓式,全石結(jié)構(gòu),3層圓透高浮石坊,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誥封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孫氏敕建的“節(jié)孝坊”。第二層正中因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該坊采用浮雕、透雕、圓雕、線雕等手法相結(jié)合,造型優(yōu)美,內(nèi)容豐富,做工精細,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和文物價值。慈孝兼完石坊座落在濟寧中區(qū)翰林街南首,門樓式,全石結(jié)構(gòu),3層圓透高浮石坊,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誥封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孫氏敕建的“節(jié)孝坊”。第二層正中因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石坊三楹四柱,面闊8米,進深2.7米,高7米,正中一層飛檐,兩側(cè)楹各為兩…[詳細]
光善寺塔
  光善寺塔位于金鄉(xiāng)縣城區(qū)。光善寺塔系磚石結(jié)構(gòu),石臺底座,磚砌八角形九層樓閣式建筑,頂為鐵質(zhì)葫蘆型,通高49米。此次修繕光善寺塔時出土的22件(套)銀質(zhì)文物屬唐代,經(jīng)故宮博物院與山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初步鑒定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六角形四級佛塔1座、舍利棺1座(分四部分)、大唐貞觀《大般涅盤經(jīng)》冊1函、藏經(jīng)幢1件、荷葉蓋三足蓮形鹽器1件、茶碾1套、方體籮子1套、覆蓮托盞1件、鳳首執(zhí)壺1件、梅花形杯4個、梅形盤1個、帶蓋八棱罐2個、十曲蓮形碗1個、九曲蓮形碗1個、蓮形杯2件、提梁蓋罐1個。這些文物均為銀質(zhì)錘揲成型,器表有明顯的鏨刻的陽紋,主體紋飾、佛經(jīng)經(jīng)名以及扉頁上的菩薩和尾頁上的毗沙門天王像,舍…[詳細]
微山伏羲廟
  伏羲即太昊,死后葬于高平(今微山縣兩城劉莊村西)。背負崢嶸挺秀的鳳凰山(亦稱畫卦山),懷抱碧波萬頃的獨山湖。陵后有六合泉、圣母泉等。湖光山色相映,環(huán)境幽雅秀麗。陵上為平面,建有伏曦圣祖廟,前有三圣殿,后有女媧殿,另有鐘樓、鼓樓等。此廟建筑已無法考正。據(jù)《魏書,地形態(tài)》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恍水、千秋城、齊城、高平山,水雀山、伏曦廟等!笨梢姺貜R在兩漢已有之,魏時作為名勝記載。歷史上又曾多次修復,均有記載。如“唐長興年間(公元930-933年)年重修,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1190年)再修!爆F(xiàn)在的伏曦廟為明清時期保存的遺跡,現(xiàn)代曾加以維護,但規(guī)模不大。祭祀伏羲的廟會為每歲古歷三月三日,…[詳細]
重興塔
  重興塔,位于舊城北門內(nèi)(今古塔住宅區(qū)內(nèi)),為北宋初年始建的磚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滴跄觊g版《鄒縣志》載:“崇興寺,原名法興寺。元(后)至元間(1335至1340年)改名重興寺”。明天啟二年(1622年)殘毀!俺绲濋g知縣黃應祥重修,復于寺之殿南建觀音堂。有磚塔一座”。重興塔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筑,九層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層為木回廊,基座正北辟門,東、南、西三面置方形龕室。北門內(nèi)有南北斜向磚階,可登至2層南門外木廊,沿木廊外繞至西門入塔內(nèi),循旋磚階逐級登至塔頂。每層檐下系磚雕斗拱,二層為重檐,挑檐斗拱為磚雕仿木結(jié)構(gòu),華拱出雙抄。三至九層為單檐下磚雕仰蓮承托。每層轉(zhuǎn)角部位有磚砌半圓倚柱。四正面…[詳細]
曾廟
  曾廟位于山東省嘉祥縣城南23公里南武山南麓的曾子故里。曾廟,又稱曾子廟、宗圣廟,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曾廟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統(tǒng)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稱“宗圣廟”,重建后的曾廟當時僅有正殿、寢展、東西廡、戟門各三間。次年,又于廟右創(chuàng)建萊蕪侯祠三間。明-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因廟制簡陋,秦請擴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慶年間,曾廟兩次毀于戰(zhàn)火。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孫五經(jīng)博士曾承業(yè)秦請重修,當年九月動工,年底竣工。這次重修,奠定了現(xiàn)在的布局和規(guī)模。清順治、康熙、乾隆、光緒等年間多次進行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