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山寺石窟
  紅山寺石窟位于白銀市平川區(qū)共和鎮(zhèn)共和村西300米。又名開元寺,據(jù)載:元至正十九(1359)年鑿窟修殿,明萬歷十二(1584)年擴建,清乾隆二(1737)年創(chuàng)建窟前木建,古建筑大多已毀,現(xiàn)存1窟,坐北面南,石窟前有雕鑿門闕,進深8、寬6米,券頂,門寬2米,崖前木建為磚木混合結(jié)構(gòu),硬山卷棚頂?shù)钐媒ㄖ,窟?nèi)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保持基本較好。對研究石窟建筑形制和佛教史有重要價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川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平川區(qū)西北部的共和鎮(zhèn)境內(nèi),省道308線可直接到達。紅山寺亦名開元寺,因座落在紅巖石山上,故稱紅山寺。據(jù)寺內(nèi)石碑記載,紅山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明弘治擴建石窟,修大雄寶殿,…[詳細]
北山巖畫
  北山巖畫位于永昌縣焦家莊鄉(xiāng)陳家寨村北400米的青山石壁上。分布于長10、高9米的北山腳下石壁上,面積90平方米,畫幅略呈三角狀。計有個體圖案32個,多為動物圖形,內(nèi)容有放牧、單人騎鹿等,動物有鹿、狗、羊等。巖畫均為石頭砸刻,采用鑿點成線勾勒畫面的技法,手法簡潔,構(gòu)圖明快。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民族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榆木山巖畫
  榆木山巖畫位于肅南縣韭菜溝鄉(xiāng)東北9公里榆木山內(nèi)。鑿刻于黑石頭溝和寡婦房山崖的青石壁上。兩處相距500米,共23組,內(nèi)容為射獵等生活場景和牛、羊、狗、鹿、豹等動物形象,多為單線系鑿刻而成,亦有輪廓后再在中間平涂研磨而成的。另有個別奇特的原始文字。主要采用線刻法和剔地法,構(gòu)圖粗獷,手法簡潔明快。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民族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昌馬巖畫
  昌馬巖畫位于玉門市昌馬鄉(xiāng)南、北山巖石上,已發(fā)現(xiàn)7處。多為單線條,鑿刻而成,亦有刻出輪廓后再在中間平涂研磨而成的。內(nèi)容多為羊、狗、豹、馬、駱駝及狩獵圖等。其中有一塊2平方米的青石面上,共刻有21只動物,輪廓清晰,筆法古樸,形象粗獷生動。保存較好,對研究河西地區(qū)古代民族文化有重要價值。 …[詳細]
建溝石佛群
  建溝石佛群位于華亭縣河西鄉(xiāng)建溝村西北1.6公里。均系佛寺遺存,始建于金元時代。分布在建溝村的劉家溝和易家溝。劉家溝現(xiàn)存一佛二菩薩石造像一尊。通高1.7--1.8米。一佛一菩薩頸部斷裂,另一菩薩手部斷裂。易家溝另有造像15尊,除一佛一菩薩外,東西兩邊為12尊羅漢像,高0.55--0.9米,頭部多斷裂,現(xiàn)遷于朝陽宮舊址內(nèi)。造像均雕鑿精細,人物面部形態(tài)、服飾有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特征。對研究古代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以及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史等都有重要價值。…[詳細]
靜寧文廟
  靜寧文廟位于靜寧一中校園內(nèi)。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年),原建筑面積18076平方米。文廟坐北向南,以大成殿、戟門、先師廟門為軸線,組成主體建筑,大成殿到戟門兩側(cè)配有廂房。整個建筑群布局對稱,主次分明,造形獨特,氣勢宏偉,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1993年3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靜寧文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華亭盤龍寺塔
  華亭盤龍寺塔位于華亭縣西華鄉(xiāng)賀寨村北50米。塔原在云峰山后盤龍寺舊址,寺已毀,F(xiàn)被遷至現(xiàn)址。塔通高3.87米,共十層,通體用十塊石料套裝組成,塔基呈四方形,四面刻鹿、麒麟等。第二層呈八角形,五層、七層呈圓形,三層均刻仰蓮紋花瓣,第三層呈橢圓形,刻有紋飾,第六層呈四方形,四面刻有銘文,西面陰刻楷書:“重修盤龍寺”、“明隆慶二年”,東面刻“鳳翔縣洪水寨秦水孝等人刻制”,南北刻捐資人姓名。塔剎為寶瓶狀。保存較好,對研究造塔史、造塔技術(shù)和工藝美術(sh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涇川隍廟
  涇川隍廟位于涇川縣城安定街涇川縣博物館內(nèi),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咸豐八年(1858年)進行兩次修繕。199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涇川縣博物館管理和使用。涇川隍廟為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現(xiàn)存前殿和后殿,其中后殿已被改建作它用,原貌無存。前殿坐北向南,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17.4米),明間寬4.2米,進深四間八椽(15.2米)。殿身檐柱和金柱各一周,次間減去金柱兩根,有“減柱造”遺風。外檐斗栱40攢,樣式有三踩單昂(柱頭科、平身科)、三踩重昂(角科)兩種,斗栱碩大,昂嘴斷面呈口字形,無華頭子,幽頁部頂端平直,山面平身科為真昂,昂尾搭…[詳細]
平?jīng)鲒驈R
  平?jīng)鲒驈R 位于平?jīng)鍪嗅轻紖^(qū)東南隍廟巷。始建于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補修。隍廟其余建筑已毀,寢宮位于隍廟建筑群中軸線的北端,座北向南,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筑面積約166.17平方米。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建筑史和技術(shù)有重要價值。…[詳細]
慶城普照寺大殿
  普照寺大殿位于慶城縣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976--984)年間,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廟、鐘樓、磚塔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從宋阜昌八年起,歷代都曾集資修繕,民國九年地震后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東西長23.7、南北寬9.5米。正面有斗拱11組,為雙抄雙下昂,歇山頂。屋脊兩端有鴟吻飾。明柱飾彩繪。保存較好,對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術(sh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