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甘肅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城子城址
  下城子城址位于張家川縣恭門鎮(zhèn)下城子村西1.5公里。是一座土筑古城。俗名“凰翔府”,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墻夯土版筑,殘高2--6米,基寬5.2--5.5米,斷面呈梯形,夯層厚約0.08米。北墻開門,寬4、高5米,墻內(nèi)側(cè)文化層堆積厚2--7米,并有房基。地表散見繩紋、布紋磚瓦及脊獸殘片。采集有漢代銅鏡、鐵鏵、陶器及宋代瓷器等。并有宋紹圣四年(1097)《重修武安君祠堂記》碑1通。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地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靖遠鐘鼓樓
  靖遠鐘鼓樓位于靖遠縣城中心。原名譙樓,據(jù)《道光·靖遠縣志》載:“譙樓在城中大街協(xié)鎮(zhèn)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樓三層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統(tǒng)三年(1438)為指揮房貴建,弘治三年(1490)守備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毀于兵亂。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樓基上重修”,F(xiàn)存建筑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積約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磚木結(jié)構(gòu),建樓修于高7.8米的方形臺基上,臺下拱門連通南北大街,樓為三層五楹,樓東西面寬5間(20.8米),當心間寬3.2米,樓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頂,從第一層起,樓內(nèi)設(shè)木梯可上三層。拱門南額陰書篆刻“瑞豐”二字,為張云錦所書,北額題“天樞”,傳為知縣李志…[詳細]
艾黎與何克陵園
  艾黎與何克陵園位于山丹縣城南門外,仿西式建筑。陵園南北寬43米、東西長64米。主要為照壁、綜合碑、墓、紀念碑等。正前面為大理石帖面的照壁,面外嵌有楚圖南書寫的艾黎與何克陵園園名,里面鑲嵌了-題寫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永垂不朽13個鎦金字。路易.艾黎和喬治。何克墓坐落在平臺中軸線上。墓后矗立著象征友誼的紀念碑,正立面呈桃形,下部圓龕內(nèi)樹有甘肅省人民政府敬獻、上鑲國際主義精神永放光芒字樣的石碑。喬治.何克1945年7月在該校任職期間不幸以身殉職,葬于山丹河北岸的培校校辦工廠院內(nèi),始為何克墓。1979年、1985年,曾根據(jù)有關(guān)精神兩度擴建修繕,成為現(xiàn)在規(guī)模。1987年12月路易.艾黎逝世后,其骨灰即安…[詳細]
臨澤紅西路軍烈士陵園
  西路軍烈士陵園坐落在臨澤縣東郊大少河南岸,總占地面積600畝。園內(nèi)綠數(shù)成蔭,花香彌漫,主要建筑物有紀念碑,烈士陵墓、將軍亭、博物館、雙擁館、烈士紀念館等。園名由-題寫。其中最主要的建筑烈士紀念碑,正面是-元帥書寫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的題字,碑背面的碑文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總部及所屬五軍、九軍、三十軍萬余人進入臨澤縣境內(nèi)遭-馬步芳部隊圍截,在蓼泉、倪家營、西柳溝、梨園口等地浴血奮戰(zhàn)七十余天,數(shù)千烈士壯烈犧牲。為緬懷英烈、慰籍忠魂,激勵在世、啟迪后代,特樹此碑!绷沂考o念館內(nèi)陳烈西路軍在臨澤的戰(zhàn)斗史跡簡介及烈士的遺物--槍管、大刀、馬尾手、飯桶、飯罐、照片,一幅幅大…[詳細]
福音堂醫(yī)院舊址
  福音堂醫(yī)院舊址位于張掖市甘州區(qū)北水橋街。1937年,為營救八路軍戰(zhàn)士,八路軍駐甘辦事處指示高金誠在此開設(shè)福音堂醫(yī)院,先后營救八路軍將士200余人。高金誠(1886--1938),字固亭,河南襄城人,1917年以后行醫(yī)西北,在張掖、酒泉等地創(chuàng)設(shè)“福音堂醫(yī)院”,1932年投身革命,1938年犧牲。院址今存,南北長69米,東西寬28米。院北有磚木結(jié)構(gòu)二層樓1座,面闊十間38.45米,進深6.6米,高6.4米。保存完好。…[詳細]
羅什寺塔
  介紹羅什寺塔矗立在武威市北大街,是為了紀念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武威弘揚佛法、翻譯經(jīng)典的功績而建造的。羅什寺塔最早建于后涼(386年~400年),塔及寺院在唐時大力擴建,明、清皆有修葺。其間于明代成為陜西涼州大寺院,英宗正統(tǒng)十年二月十五日,為羅什寺院頒發(fā)了大藏經(jīng),并下圣諭道:“刊印大藏經(jīng),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陜西涼州大寺院,永光供養(yǎng)”。此諭現(xiàn)完好保存于文廟內(nèi)。現(xiàn)存羅什寺塔八角十二層,高32米,全以條形方磚砌成。從下起第三、五、八層均設(shè)門,頂部是葫蘆形的銅質(zhì)寶瓶,最上層?xùn)|西各有小佛龕,龕內(nèi)有佛像。巍然屹立的羅什寺塔,象征著武威古城悠久而文明的歷史,也是1500多年前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詳細]
雷臺觀
  雷臺觀位于武威市涼州區(qū)金羊鄉(xiāng)新鮮村內(nèi)。建在高8.5米、南北長108、東西寬60米的夯筑土臺上,臺始建年代不詳。明代在臺上始建雷臺觀,現(xiàn)存建筑雷祖殿、配殿、三星殿等,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重建,1981年對臺上建筑進行大規(guī)模加固維修,并搬遷城內(nèi)火神廟大殿前卷棚為雷祖殿過殿。雷祖殿為土木結(jié)構(gòu)重檐歇山頂式,前后有卷棚,深6.6米,面闊三間13.3米,高10米。三星殿土木結(jié)構(gòu),二層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4.8米,進深三間9.8米,左右回廊深3.2米。保存情況較好,對研究建筑史有重要價值。 …[詳細]
丈地均糧碑
  丈地均糧碑 位于舟曲縣城北街。大理石質(zhì),圓首,座佚,碑高1.7米,寬0.76米,厚0.17米。大明萬歷十年(1582)立。碑陽額篆“丈地均糧碑記”,邊刻麒麟圖案。碑文楷書豎行20行,每行38字,記載鞏昌府策奉陜西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之命,在西固境內(nèi)丈量田畝和依規(guī)納糧的情況,詳載了面積和富地、民地各納糧的數(shù)額。碑陰額篆“碑陰之記”4字,碑文楷書豎行29行,每行49字,記載實行丈地均糧的原由、經(jīng)過。歐陽策謹識,楊松同立石,楊居書丹并篆,石匠孫鳳歧。碑文保存完整,對研究明代后期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有重要價值![詳細]
王仁裕神道碑
  王仁裕神道碑王仁裕,字德輦,五代時秦州長道人,其故里在今禮縣石橋鎮(zhèn)斬龍灣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后周進位太子少保,病逝后詔贈太子少師。生于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后周顯德三年(956年)病逝開封寶積坊私第。時隔16年之后,由嫡孫秘書郎王永錫護靈柩歸葬故里;有隔13年后,即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時任宰相的王仁裕門生李昉撰文,張賀書丹并篆額,王永錫立碑。王仁裕神道碑,有碑首、碑身、碑跌三部分組成。碑首、碑身由一整塊巨石雕成,通長3.05米,寬1.14米,厚0.4米。碑額篆“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碑面中間陰刻楷書碑文,自右向左豎列36行,每行71字,共2500余字。碑文書法蒼勁秀麗,刻工…[詳細]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法泉寺座落于縣城東十公里處紅山岔內(nèi),四周紅色石質(zhì)山體裸露,山崖下有泉水涌出,以“法門”“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是隴上聞名的佛寺之一。法泉寺石窟依山開鑿,始建于北魏時期,唐宋兩代較為鼎盛。現(xiàn)殘留36個洞窟,保存有唐代以來雕塑佛像及壁畫等珍貴文物,具有重要的藝術(shù)欣賞和歷史研究價值。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監(jiān)督修建法泉寺,宋代崇寧五年(1106年)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云寺為上下兩院禪寺,允許會州法泉寺容納五百僧人修行。明朝正統(tǒng)四年(1439年),靖虜衛(wèi)指揮房貴與寺院主持桑迦班丹創(chuàng)建大佛殿、天王殿、伽藍殿、觀音堂等。明代兵部尚書彭澤青年時游學(xué)至靖遠,曾寄身法泉巖洞潛心讀書,作有《東山八景》詩及《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