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位于河南省確山縣城西32公里的竹溝鎮(zhèn)延安街,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留守處等在竹溝設立的各個機關。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原局,負責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qū)黨的工作,由化名為胡服的-、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任委員,胡服兼書記,駐地在當時的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的竹溝鎮(zhèn)。1939年1月,-來到竹溝,領導中原地區(qū)的抗戰(zhàn)工作。中原局肅清了王明機會主義路線在中原地區(qū)黨內、軍內的影響,正確地貫徹了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在竹溝鎮(zhèn)建立了新兵隊即黨校、教導隊和電訊、衛(wèi)生、婦女、青年等訓練班,為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的干部;還創(chuàng)辦…[詳細]
抗大四分校舊址
  抗大四分校舊址,位于永城市西南30公里李寨鄉(xiāng)麻冢集。由校址、校部、銀杏樹三部分組成。1938年夏,為深入敵后抗日,彭雪楓同志奉命率新四軍游擊支隊370余人,于9月29日從豫南確山竹溝鎮(zhèn)誓師東征。1939年1月,到達豫東永城、皖北渦陽為中心的豫、皖、蘇三省交界地區(qū),開始點燃了中州大地的抗日烽火,開辟了豫皖蘇抗日革命根據地。1940年3月,在其隨營學校的基礎上,報請黨中央和抗大總校批準,改為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兼校長,副司令員吳芝圃兼副校長,政治部主任肖望東,教育長先后為劉作孚、劉清明、方中鐸,支隊領導成員任教員。學校在永城共辦兩期,培養(yǎng)抗日軍政干部近2000名。1941年5月中…[詳細]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后勤機關舊址
  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后勤機關舊址年代為1948年,位于睢陽區(qū)北關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院內。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后勤機關舊址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15年加拿大圣公會牧師懷履光在商丘古城開辦診所,稱三一醫(yī)院。1917年圣公會三一醫(yī)院在商丘古城北買地3.2公頃,建四座平房,稱圣保羅醫(yī)院,1920年竣工。1922年至1926年醫(yī)院又相繼擴建。1949年1月6日,淮海戰(zhàn)役總前委后勤機關從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集小李家遷到此處。淮海戰(zhàn)役期間,后勤機關工作人員在此組織了大批的人力、物資,支援淮海戰(zhàn)役,為淮海戰(zhàn)役第三階段取得決定性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詳細]
鞏義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位于鞏義市區(qū)北15公里的黃河南岸、伊洛河畔的大力山下,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之時(公元471—499年),F(xiàn)存石窟5個,千佛龕一個,小佛龕255個,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碑刻題記200余塊。石窟寺背依邙山,面臨洛河、山光水色、秀麗多姿,古有“溪霧岸之幽棲勝地”的贊譽。與著名的黃河、洛河交匯處匯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建于6世紀北魏尊崇佛法的盛期的石窟寺,依山開鑿五窟。五窟中以第一窟的規(guī)模最大,面積為6米見方?咧械牡裣瘢蟛糠秩〔挠凇睹罘ㄉ徎ń洝,部分則采自漢魏兩晉以來的本土藝術傳統(tǒng),是外來宗教與本土文化融合的優(yōu)秀藝術作品。石窯寺面積有有9000平方米,院內視野開闊,綠化美麗,是理想…[詳細]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偃師縣寇店鄉(xiāng)石窟村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寬4.8米,高12米?邇群蟊谡,雕主佛兩尊,現(xiàn)僅存北側一佛,高約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大門——大谷關口以東斷崖之上、今偃師市寇店鄉(xiāng)水泉村。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寬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龕400余個。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邇日锌讨鞣饍勺穑蠓鹜ǜ5米,右佛殘高3米,兩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龕,高1.42米,寬0.95米,內刻1佛2菩薩。主佛結跏趺坐高臺上,兩菩薩侍立左右,兩側刻護法雄獅1對。其左有1小龕,刻1佛2菩薩,佛座兩側有獅2尊。佛座…[詳細]
鴻慶寺石窟
  鴻慶寺石窟,位于義馬市東郊7公里處的石佛村,共有六窟。第一窟:平面長方形,有中心柱。西壁刻佛傳故事,上部刻繪釋迦在菩提樹下,一手支頤,神態(tài)安詳;下部是兩位妃子及宮女勸釋迦不要出家的情景。南壁刻一佛坐蓮座上,兩側各有兩菩薩。北壁中間刻浮雕“降魔”變圖,10余個魔鬼,手持利器,向佛進逼。兩側各刻一龕,龕內有佛和弟子菩薩,龕外有獸。東壁刻有高大的城樓,上下有菩提樹和身著長衣的人群。中心柱上有佛、鹿及執(zhí)傘侍者等形象。浮雕構圖嚴謹,雕刻精致。第二窟正壁刻荷花瓣形尖拱龕;左壁一龕刻三坐佛,已損壞;右壁龕內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第三窟:正面刻釋迦坐相,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右壁有三龕,中間大龕為交足彌勒,…[詳細]
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陽縣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濱,面臨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鑿。由于它鑿于風景優(yōu)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稱之為小南海石窟,F(xiàn)存三窟,均為北齊天保年間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異,規(guī)模相近,風格古雅。西窟進深1.76米,面闊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積為2.4平方米。正中雕釋迦牟尼佛一尊,結跏跌坐于長方形臺座,左右為脅侍菩薩二像,兩側壁各鐫刻菩薩三立像。門作拱券狀,門楣上雕有滾龍兩條,中間有一蓮花。門兩旁各雕刻有護法神王一尊,組成火焰拱門。中窟進深1.34米,面闊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積約1.6平方米。正中雕釋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內淺刻騰空飛舞的飛天6個,左右刻…[詳細]
安陽靈泉寺石窟
  靈泉寺石窟位于河南省的安陽縣境內,是一處東魏時期(534年~550年)至宋代(960年~1279年)的石窟及塔林群。靈泉寺原名“寶山寺”,隋文帝(581年~604年)時賜名為“靈泉寺”。靈泉寺石窟始鑿于東魏武定四年(546年),止于宋代,F(xiàn)存有東魏至宋代的石窟造像、摩崖石塔200余處,并有北齊雙塔和唐代雙石塔。靈泉寺摩崖石塔按年代編排,反映出歷代塔式的沿革,堪稱中國最大的高浮雕塔林群。由寺院向東西方向延伸的寶山溝,即萬佛溝,現(xiàn)存石窟2座,塔(殿宇)龕245個,佛、僧雕像數百尊,高僧銘記百余篇。位于寺東的大留圣窟,由道憑法師鑿造?邇如潩h白玉石佛3尊,軀體雄渾高大,雕琢光潔柔美,可惜頭被竊去。位…[詳細]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位于沁陽縣西北30公里的太行山脈北側的懸谷山峭壁上。現(xiàn)存三窟六龕,分別雕刻菩薩、佛僧、道士、天王像、金剛-,其中一窟的四壁雕刻造像1251尊,每個都有姓名,雕刻時代,從唐至清歷代皆有,唐、宋、明、清的作品特征明顯,且有確切銘記。2013年5月,窄澗谷太平寺摩崖造像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溫塘摩崖造像
  溫塘摩崖造像位于河南陜縣溫塘村南山陰的石壁上,距三門峽市區(qū)15公里,F(xiàn)有造像36尊,龕6處。第一龕高1.75米,頂呈火焰狀,內雕有一佛二菩薩的立像,有蓮梗相連。佛高1.35米,頭部有火焰狀飾。菩薩高1.20米,足下皆踩有蓮花臺,雕像面部基本完整,龕外兩側鑿有供養(yǎng)人像,并有唐雍州高陵縣尉成克溝、唐果州相如縣令王希昶的題壁刻石。往西一龕為高2.25米的大龕,頂部形狀同第一龕,內雕菩薩立像,造形優(yōu)美,其頭頂花冠正中雕有一座佛龕內涂有赤、綠、青顏色,龕下石壁題有唐大歷九年(公元774年)陜虢觀察防御轉運使皇甫溫的題記。下部東側一龕右方是唐大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承務郎陜州博士騎都尉徐義節(jié)撰文,郭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