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2013年3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共計1943處,另有與現(xiàn)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共計47處。2013年5月3日正式對外公布。
塔里他里哈遺址
  時代:商至周塔里他里哈遺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諾木洪鄉(xiāng)諾木洪農場二大隊三中隊駐地南。遺址面積約250×250米,塔里他里哈蒙古語是火燒過的山或灰山之意,遺址由三個小山包組成。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出土遺物中,生產工具有銅器、骨器、石器、角器、陶器、木器。銅器有銅斧、銅刀、銅、銅鏃;石器有石斧、石鏃、石錛、石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紡輪、礪石;骨器有骨鏟、骨鑿、骨刀、骨針、骨鏃、骨椎、骨紡輪;角器有角鏟、槍形器;木器有木紡輪、車轂;陶器有陶紡輪、陶球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都是加砂陶,有灰、紅兩類,以灰陶較多。遺址中還…[詳細]
虎臺遺址
  虎臺遺址,位于西寧市西郊,為公元4世紀南梁(小國)的遺址。這個高大的土臺是南涼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閱兵臺,“虎臺”之名由此而來!段鲗幐轮尽分杏涊d,臺的東面有四個高七丈多的土墩,墩與墩之間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東北角一墩高一丈多,臺西面還有相連的六個小墩,不知為何時所筑。只是當年宏偉的建筑,景點特色:如今已經荒頹,只剩寑臺一座,被包圍在高大的現(xiàn)代化的樓群建筑之間。傳說南涼王曾在臺下陣兵十萬,以炫揚武力。西寧詩人李煥章《虎臺懷古》一詩對此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憶昔南涼圖霸王,仗鋮登臺曾誓師。飛揚大纛接云漢,鼉鼓聲中畫角吹。鮮卑畏威來獻馬,青海部落拜…[詳細]
門源古城
  時代:宋門源古城城垣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60米,南北寬約300米,殘高11.7米,底寬30米,頂寬5—8米,夯土層厚10—12厘米,城墻有馬面,寬12米,有甕城呈半圓形,城門一南向?拷菈Γ谐呛,均填平且建有民房。目前城內無任何建筑物。舊時房舍早已蕩然無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據(jù)《西寧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縣志、建置沿革》記載,門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為大通城,浩門河并因城名而改為大通河,具體筑城年代當在1099年宋軍收復河湟地區(qū)至1125年西夏攻占門源期間。關于古城被毀的原因,民間有駱駝客屠城的傳說。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墻西北角豎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護標志。2013年5月…[詳細]
貢薩寺舊址與宗喀巴大殿
  貢薩寺位于距玉樹州治多縣城西9公里、海拔4300米的嘉吉阿尼噶寶山坡上,是12世紀由拔噶舉派的創(chuàng)始人拔達瑪旺秀的心傳弟子秋杰次成幫巴創(chuàng)建,由此產生秋杰-轉世系統(tǒng)。第二世秋杰索南扎巴擴建寺院并改宗為直貢噶舉派。公元15世紀,五世0昂旺洛楹嘉措又將該寺改宗為格魯派寺院。1981年寺院從治多縣城北面鬧布旺江舊址搬遷到現(xiàn)在的新址,并修建了大經堂、彌勒佛殿、密宗和0神殿及-寢宮等建筑,寺內存有《甘珠爾》、《丹珠爾》等佛經不計其數(shù)。貢薩寺宗喀巴大佛為世界最大的室內銅制鍍金佛像,并被授予“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證書。青海玉樹州…[詳細]
頁河子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隆德縣沙塘鎮(zhèn)和平村。1986年北京大學與固原博物館聯(lián)合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仰韶文化晚期遺存和相當于齊家文化的遺存,以后者為主![詳細]
固原古城遺址
  城的出現(xiàn),是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固原城(高平城)的修筑,同樣顯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進程和悠久的歷史。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qū),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fā)展起來的城就是現(xiàn)在的固原古城,并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鐘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臺二十八座。外城:周圍十三里七分,高三丈六尺,垛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炮臺三十一座。東城門三道,萬歷時建,冠名者兩道,一日安邊門,一日保寧門。南城門四道,也是萬歷時建,有名者兩道,日鎮(zhèn)夷。西城門兩道,萬歷時建,有名者一道,日威遠。北城門一道,…[詳細]
省嵬城址
  省嵬城遺址位于石嘴山市惠農區(qū)廟臺鄉(xiāng)境內,現(xiàn)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墻為黃土夯實,殘墻高2~4米、基寬13米。北墻長588米、南墻長587米、東墻長593米、西墻長590米。南墻有一座城門,城門僅有一個門道,長13米,厚約4米。門洞兩側鋪有一層長條石,其上有四個圓形石柱礎。門道中有一石門檻,高出地面0.3米,石門檻兩側各有一個石門枕,上面有安門框的溝槽。遺址最高處是一座4米多高的烽火臺。據(jù)文獻記載,這里曾發(fā)生過大地震,整個城池陷入地下,只有一老一少在外打水,才幸免遇難,F(xiàn)在省嵬城僅留下的是殘坯斷壁。經過一千年風霜雨露的洗禮,城墻變得矮短,并且斷斷續(xù)續(xù)。東墻已面目全非,被人鏟平,建造了房屋和院落,南北墻…[詳細]
七營北嘴城址
  七營北嘴城址,位于固原縣七營鄉(xiāng)以北5公里的北嘴村。城東西寬600米,南北長650米,有內城,南北寬450米,東西長550米。城內東北角有100米見方的小城堡,外有甕城,長96米,寬36米。現(xiàn)存城墻高1—5米,頂寬1米,基寬9.5米。據(jù)載:此城建于隋,大業(yè)初,為他樓縣治。唐神龍元年(公元701年)廢,改蕭關縣。大中五年(公元852年)治五州。經宋、元,廢于明萬歷年間,該城系固原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址。2014年7月21日,七營北嘴城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柳州城址
  柳州城址位于海城鎮(zhèn)耙子洼自然村東南,距海城鎮(zhèn)2.5公里,始筑于宋.西夏取海原地區(qū)后稱“東牟會”,城內設“天都監(jiān)軍司”駐重兵。城池為今海城原址,乾隆十四年(1749)為取水方便等諸因素,移地五里重新改堡為城(今海原縣城址),柳州城廢。 柳州城址形呈長方,長1300米、寬550米,殘高4-7米,基厚7米,頂殘寬1-3米,開南、北二門,繞以筑城,城外護城壕殘寬8米。民國九年(1920)海原大地震時傾圮。柳州城址現(xiàn)為寧夏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營城址
  大營古城位于固原市原州區(qū)中河鄉(xiāng),年代為宋—明。2005年9月15日,大營古城被公布為第三批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7月21日,大營城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