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3月9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共計684處(含現(xiàn)有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合并的項目1處),已經(jīng)江西省政府同意,現(xiàn)予公布。
黎川商會舊址
  黎川商會成立于民國二年(1913年)。明清以來,黎川屬于閩贛邊境重鎮(zhèn)。東面和南面與福建光澤、邵武等五縣與武夷山相連,西面和北面與南豐、南城、資溪三縣相接,有“閩贛八縣通衢”之稱。源于武夷山脈的黎灘河,成為黎川交通的黃金水道。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促使了黎川的商業(yè)繁盛。明清老街的南津碼頭,成為閩贛兩省重要的貨物轉(zhuǎn)運站。這里的河埠,船帆星點,商旅如云,白日人頭攢動,至晚笙歌達旦。清道光年間,南津碼頭五里長街,經(jīng)商人士2500余人,大小商號750多鋪,“恒春”“萬泰和”“全昌”等百年老字號已逾百家。漢口、南昌、撫州等地物資沿長江,逆撫河再上溯到黎河于南津碼頭卸貨,再由商販的獨輪車或擔挑越過武夷山轉(zhuǎn)到光澤、…[詳細]
資溪事件革命烈士墓
  資溪事件革命烈士墓(含資溪事件革命烈士墓、紀念碑、紀念塔)位于平步山西側(cè),建于1951年,安葬了1950年資溪事件中剿匪戰(zhàn)斗犧牲的17名烈士,后又增加了為保衛(wèi)國家和人民犧牲的16位烈士。墓園長120米、寬30米,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烈士紀念碑位于東側(cè),建于1960年10月1日,碑高17米,用鋼筋混泥土澆鑄,外貼大理石,分碑座和碑身兩部分。事件發(fā)發(fā)生1950年2月21日凌晨,資溪匪首曾皋九糾合閩贛邊境泰寧、廣南城、光澤等縣匪首率匪600余人突然襲擊資溪縣城,殘殺革命干部、解放軍指戰(zhàn)員和無辜群眾,搶劫軍械、糧食、財物,縣藏檔案材料亦被焚掠殆盡。此次事件不僅震動了全省和中南局。不久,在毛澤東主席…[詳細]
下張黨支部舊址
  下張黨支部舊址位于資溪馬頭山鎮(zhèn)下張村,是閩贛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基地。緊靠貴溪縣?h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得到資金重新修繕)1927年8月,中共贛北組織從貴溪縣派來龔相如,楊海庭在下張村造紙工人中宣傳革命道理,秘密發(fā)展黨員。吸收了龔普祥、趙階雄、張生興等人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同年11月成立了閩贛第一個黨支部,并選舉了龔相如為黨支部書記。2005列為我縣紅色教育基地![詳細]
嵩市紅一、三軍團指揮部舊址
  紅一、三軍團指揮部舊址位于撫州市資溪縣嵩市鎮(zhèn)高陂村,曾為鎮(zhèn)政府所在地。該舊址原為天主教堂,由愛爾蘭神父在民國初期籌資興建,為撫州市較大天主教堂之一。金資戰(zhàn)役時,紅一、三軍團將指揮部設立于此。該指揮部舊址一式兩層,長20米,寬16米,面積462平方米。2009年11月被資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資溪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阜曾氏宗祠
  “曾氏宗祠”位于資溪高阜鎮(zhèn)高阜村老街。建于清乾3年(公元1738年),為曾文定(曾鞏)分祠。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建昌南豐人。理宗時追謚“文定”。其后裔遷徙到此并建分祠,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經(jīng)歷270多年,至今保存較為完整。該祠寬31米,深34米,分上、中、下三廳兩井,中廳及后廳為7開間。占地1054平方米,磚木結(jié)構(gòu),座南朝北。宗祠內(nèi)廂房木板多處損壞,留有木柱146根木柱。其木柱多為直徑45公分。宗祠屋角檐刻有動物、花卉裝飾,朱漆彩繪,祠堂面為高8米的墻體,分左、中、右三道門,中門方形,兩耳門為圓拱。中門上方為木匾“曾氏…[詳細]
曹山寺墓塔群
  宋明清歷代《宜黃縣志》和《宗教詞典》多版記載:在我國、日本、東南亞、朝鮮多國,至今有千余座曹洞宗派系寺廟和上千萬信徒。史載:宋朝嘉定16年(公元1207年),日本學僧道元(承陽大師)來華參禪,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如凈禪師為師3年,受禪宗和法衣而歸,回日本建永平寺作為傳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場,法系繁衍,至今教徒有800多萬,寺高15000多座。本寂禪師在曹山傳法31年,弟子過百,信徒數(shù)千。公元901年圓寂后就葬在曹山寺西側(cè)的鳳形坑,享年62歲。1743年,清雍正皇帝加封為“定藏元證禪師”,祖師塔于1983年修復。清初以后,寺廟一直衰落,民國時只有部分殿堂和少數(shù)佛像,到1969年殿宇全毀,直到1982…[詳細]
南坑仁和仙橋
  芙蓉山下的宜黃縣南源鄉(xiāng)奪中村南下村小組,植被繁茂,風光旖旎,有千年銀杏、紅豆杉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村口有一座廊橋,叫“仁和仙橋”。這座橋造型典雅、古樸、飄逸,建筑工藝精良。這是該宜黃縣獨一無二的古廊廟橋,在撫州市也是唯一,是該縣重點保護文物。據(jù)當?shù)厝私榻B,南下村是古時宜黃到臨川和南城的驛道,人來車往眾多,十分繁華,“仁和仙橋”便建在驛道上。過去廊橋中一般都設有供鄉(xiāng)民祭祀的神龕,但面積較小,菩薩也不多!叭屎拖蓸颉奔漓朊娣e很大,幾乎占據(jù)了整個廊橋,行人只是在兩旁的廊道上行走。…[詳細]
迎恩塔
  迎恩塔:位于棠陰鎮(zhèn)建設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龜山上,為6面7層磚石結(jié)構(gòu)。塔高36米,直徑8米,雄踞龜山,俯瞰棠陰,頗為壯觀。塔始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清初建成。塔南底層有門,高2.3米,寬0.84米。從第2層起,每面有窗口1個,計36個,層與層之間用磚砌成飛檐,厚約1米,塔內(nèi)壁有兩條通往塔頂?shù)碾A梯共588個,分兩個門進入,互不相遇,至第一層可望但不可及,現(xiàn)塔頂部分損壞,頂部長有樹叢,塔身有裂紋數(shù)處![詳細]
歐陽竟無宅
  歐陽竟無(1871~1943),名漸,江西宜黃人,學者多稱之為宜黃大師,是著名的佛學家和教育家,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佛學的復興和佛教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梁漱溟先生曾稱歐陽竟無先生為“時之泰岳”;大學者、新儒家的奠基人熊十力先生曾求學于歐陽大師,他曾嘆:“竟師氣魄甚偉”“真亙古罕有之奇杰也”;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更有言其是“獨步千祀也”。歐陽竟無宅位于縣城南門路10號,這里原是老宜黃縣城鳳崗鎮(zhèn)金斗顆巷3號。歐陽氏是宜黃的望族,老屋里的居民大多是姓歐陽的人家,竟無大師于1871年11月20日出生在這里。…[詳細]
東陂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
  紅一方面軍作戰(zhàn)總指揮部舊址:位于東陂鎮(zhèn)黃柏嶺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個廳堂。祠內(nèi)保留下來的紅軍文物、紅軍遺跡星羅棋布。1933年3月下旬,中央蘇區(qū)第四次反“圍剿”著名的東陂戰(zhàn)役紅一方面軍作戰(zhàn)總指揮部設在此,召開了有高級干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朱德同志出席會議。為了紀念東陂戰(zhàn)役,宜黃縣鄉(xiāng)兩級政府籌措資金10多萬,對紅一方面軍作戰(zhàn)總指揮部舊址進行了全面維修。2006年初,紅一方面軍作戰(zhàn)總指揮部舊址被中共撫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準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