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hù)單位旅游

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1992年6月12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西堼遺址
  西堼遺址位于沾化縣馮家鎮(zhèn)西堼村西北500米處,秦口河和迷河溝分別穿過遺址東側(cè)和西側(cè),遺址地勢為一高于四周耕地約1.5米的漫坡狀臺形地,因河流沖刷,文化層直接暴露,深度達(dá)2.5米,河邊堆積大量陶器殘片,其中包括夾蚌紅陶罐、灰陶罐、多式陶豆、筒瓦片等,并出土有銅戈、同錢幣等文物。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西堼遺址”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保護(hù)標(biāo)志為青石質(zhì)碑刻,水泥基座,面南而立!斑z址自公布以后,在完善”四有“工作的基礎(chǔ)上,不斷加強(qiáng)保護(hù)管理工作的力度,至今”遺址“保存基本完整,未曾發(fā)掘![詳細(xì)]
西南莊遺址
  西南莊遺址位于長山鎮(zhèn)西南村。遺址文化層中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文物。1992年,該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魯政發(fā)【1992】77號文件)![詳細(xì)]
信陽故城址
  信陽故城址位于無棣縣城北8.5公里處,面積0.8平方公里。山東通志稱“信城”、俗稱“小鞍城”、“歇鞍城”。相傳韓信由燕伐齊至此,鏖戰(zhàn)丟靴,士卒嘩然,為雪丟靴之辱,韓信下令仿靴筑城,舊為無棣縣八大景之一,稱“漢壘盤旋”。今遺址西南偶,城垣殘跡尚存50余米,高10余米,夯土斑斑,依稀可見。曾出土戰(zhàn)國“齊法化”刀幣及秦漢時期銅劍、箭蔟、陶器等文物。1987年,地區(qū)文物普查組對遺址全面考查,從城體格局、構(gòu)筑方法、城土中夾沙陶片等方面測定,該城址約筑于戰(zhàn)國后期至兩漢初期。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賢城遺址
  賢城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5—2米。1988年探得長寬各1000米的城墻基址。墻基寬約20米夯筑,夯層厚10—12厘米,夯窩徑6—8厘米。時代不晚于東周。遺址中部發(fā)現(xiàn)隋唐時期寺址。采集遺物有:商周時期夾砂褐陶素面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zhàn)國獸紋半瓦當(dāng)、灰陶豆、灰陶獸足鼎等殘片。另有漢代銅俑燈、銅鋪首,灰陶壺、罐、盤殘片等!渡綎|通志•古跡四》“奄城,在博興縣東北10里。昔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于薄姑,此其故城,今俗稱名嫌城!薄[詳細(xì)]
鳳陽石橋
  鳳陽橋為青石結(jié)構(gòu)三孔拱形橋,位于濱州市博興縣湖溪鎮(zhèn)仗八佛村。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創(chuàng)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原稱鳳陽橋,清稱青龍橋。南北橫跨于臥龍河上。三孔石拱橋,東西長6.5米,寬4.4米。橋基南北兩面各置分水石兩塊,橋欄南北兩面欄柱各6根,攔板各5塊。欄版上雕飾“丹鳳朝陽”、“八仙過!焙汀八募净B”等民間故事。橋欄上尚存“明嘉靖歲在癸亥建立鳳陽橋”和“清道光歲在戊戌重修青龍橋”題記。…[詳細(xì)]
東魯遺址
  東魯遺址屬于商周、漢、南北朝文化遺存,位于博興縣曹王鎮(zhèn)東魯村,采集遺物有商周時期夾砂黑陶素面鬲口沿、夾砂灰陶繩紋鬲口沿、鬲足、泥質(zhì)灰陶豆盤、豆把,漢代泥質(zhì)灰陶罐口沿、奩腹等,遺址曾建有寺廟,已廢圮,并曾出土北朝石造像,泥質(zhì)紅陶罐口沿、瓦當(dāng)殘片等。1992年6月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利城遺址
  利城遺址位于縣城東15公里之后利城村東200米處。遺址南北200米,東西100米,略高于四周,呈現(xiàn)鏊面狀,土黃褐色。遺址地面有漢代磚瓦及商周時的陶片。遺址東及東南半公里處各有漢墓1座,后皆平掉種地。平墓時出土鐵劍1把,銅鏡1面。遺址西南1公里的嶺上有漢代墓群,東南江蘇境內(nèi)有古城遺址。《臨沂縣志》載,漢武帝無朔四年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于此。該遺址為漢代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村高遺址
  村高遺址屬于龍山、商周至漢代文化,該遺址位于博興縣興福鎮(zhèn)村高村,采集到的器物以夾砂紅陶、夾砂黑陶等龍山文化陶片為主,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罐、鼎等,還有商周時期夾砂紅陶繩紋鬲口沿、泥質(zhì)灰陶簋,漢代泥質(zhì)灰陶盆口沿、壺口沿、白陶壺口沿等。1992年6月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寨卞遺址
  寨卞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1983、1987年鉆探獲得面積約16萬平方米商—東周時期的城址遺存。城墻基寬12米,夯窩徑6—8厘米,夯層厚8—10厘米。采集的龍山文化陶片多夾砂褐陶、黑陶、紅陶,紋飾多弦紋、竹節(jié)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鼎、盆、蛋殼陶杯等。另采集有商周時期夾砂紅陶、灰陶繩紋鬲口、灰陶簋、泥質(zhì)灰陶大腹豆、罐殘片。戰(zhàn)國時期泥質(zhì)灰陶太陽紋半瓦當(dāng)殘片,漢代灰陶罐口、壺、盆口等!恫┡d縣志》載:“蒲姑城在縣南十里柳橋莊”,《青州府志》云:“蒲姑氏,殷所封也。成王時,四國作亂,成王滅之,以其人于齊。晏嬰所謂蒲姑氏因之立也。蒲又作薄,今博興。”《括地志》載:“薄姑城在青州博昌…[詳細(xì)]
博興丈八佛石造像
  丈八佛為一青石圓雕石造像,位于博興縣湖濱鎮(zhèn)丈八佛村內(nèi)。該造像雕造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造像由立佛及底座兩部分組成,通高7.1米、像高5.6米。佛像高肉髻,面長圓,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nèi)著僧祇支,胸前結(jié)帶。雙手作施無畏與愿印,赤足立于覆蓮座上。蓮座上刻力士、博山爐、迦婁羅、供養(yǎng)人等,還刻有文字,惜漫漶不清。附屬文物現(xiàn)存石碑三通:“明成化元年重修興國寺碑”、“明萬歷十二年重修興國寺碑”、“清道光六年重修興國寺碑”。東魏天平元年(534年)時,該處有寺,名曰“興國寺”。北齊天保年間(550年—559年)建有丈八佛殿,隋、唐、金天眷及皇統(tǒng)、元元貞、明景泰、成化和萬歷年間都對寺院進(jìn)行過重修。清道光年…[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