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神路街琉璃牌樓
  神路街琉璃牌樓建于明代萬歷年間,位于朝外街道朝陽門外大街南側,為三間四柱七樓牌樓,牌樓正間上方的石匾寬2.8米,高0.9米,匾文系明代人所書,南面寫書秩祀岱宗,北面書永延帝祚![詳細]
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位于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以建筑整齊配套、儀器保存完好、歷史悠久而聞名于世。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的皇家天文臺。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觀象臺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年間(1442)嘉靖年間曾對這座天文臺進行一次大修,以后觀象臺基本沒有太大的改動。辛亥革命后,該臺改為中央觀象臺。\1933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務院批準隸屬北京天文館管理,于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的名義對社會開放。觀象臺高14米,東西長約24米,南北寬約20余米,臺內掏空,辟為展廳,分為上下二層。臺西側的紫微殿及東西配房辟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詳細]
東南城角角樓
  東南城角角樓位于東城區(qū),明建,建筑形式特殊,明清城防設施和城樓建筑的獨特例證。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堂
  目的地介紹南堂座落于前門西大街141號,現在是北京教區(qū)主教座堂。在北京它是一座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605年(明萬歷33年)利瑪竇神父曾于該處建起第一座經堂,但規(guī)模很小,后由德國耶穌會士湯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內的第一座大教堂。耶穌會湯若望等神父住在教堂內。順治皇帝曾24次來到南堂與在清政府內任欽天監(jiān)職的湯若望神父促膝談心。該堂以無玷始胎圣母為主保。堂院內除神父住房外,有天文臺、藏書樓、儀器室等,皇帝賜匾“通微佳境”,稱湯若望神父為“通微教師”。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傷約十萬人,南北二堂遭受損失。雍正賜銀一千兩從事修理。雍正年間(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關閉。1775年…[詳細]
圓明園遺址公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qū),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亦稱“圓明三園”,是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萬春園的統(tǒng)稱,是清代行宮式御園,占地350公頃(5200余畝),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2100畝),有園林風景百余處,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chuàng)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圓明園”由康熙皇帝命名!皥A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滴趸实墼诎褕@林賜給胤禛(后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于此。雍正皇帝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币馑际钦f,“圓”是指個人品德0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yè)績明…[詳細]
竇店土城
  竇店土城是我市保留較完整,遺跡較多的一座古城(戰(zhàn)國到西漢),對研究北京歷史地理有重要的資料價值。為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竇店土城遺址位于房山區(qū)竇店鎮(zhèn),始建于漢代。城呈長方形,分內城、外城兩層。外城東西長約14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墻僅南、東、西三面尚斷續(xù)殘存。在南、東、西三墻中各有一門。小城在大城西北,呈長方形,東西長400米,南北寬300米,其西城墻借用大城墻,F僅存南、西兩側殘城墻![詳細]
琉璃河遺址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琉璃河鎮(zhèn)北1.5公里大石河畔的臺地上。琉璃河遺址是西周初期的一處重要遺址,20世紀4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首先在此發(fā)現了一批商周時期的遺跡、遺物。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工作隊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初步探明了遺址的分布情況。遺址占地約500萬平方米,在董家林村發(fā)現了一座城址,北墻殘長800多米,東、西墻探明300余米;墻為夯土筑成,寬10米,質地異常堅實;城墻-有壕溝,城內分布著密集的房基。在城的東南部有一片占地5萬余平方米的貴族墓地,目前已發(fā)掘墓葬200余座,其中有不少大型墓葬旁有陪葬墓和車馬坑,并出土了大批珍貴的青銅器、玉器、骨器等文…[詳細]
正陽門
  介紹正陽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七年,原名麗正門。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門”之稱。正陽門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與正陽門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體系。據地方志上記載:當時的城樓、箭樓規(guī)模宏麗,形制高大;甕城氣勢雄渾,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五百年來,正陽門飽經滄桑,幾毀幾修,現僅存城樓和箭樓,是目前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城樓上有北京民俗民覽館。前門是正陽門的俗稱,包括箭樓和城樓,原由甕城墻連為一體,后因修路分割成了兩個部分。但一般人們也把大柵欄那個地方叫做前門,所以說嚴格意義上來說,前門的概念是一個區(qū)域,范圍是正陽門和它前面的珠寶市、大柵…[詳細]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它不僅是北京城內歷史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yǎng)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法源寺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0年,臺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躁,引來無數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游客。法源寺法源寺占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采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王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yè)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詳細]
燃燈佛舍利塔
  在京門通州,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矗立著一座馳名神州的寶塔,她就是燃燈佛舍利塔。燃燈佛是古今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師,傳說他出生時使身邊的一切光明如燈,因此稱燃燈佛。據說他死后遺體在火化時曾結成珍珠狀的物質叫舍利子。燃燈佛舍利塔就是收藏有燃燈佛舍利的塔。此塔在北周末期創(chuàng)建(577--581年),在唐代貞觀七年(633)復建,在遼代重熙年間(1032--1054)重建。元代大德七年(1303)、至正七年(1347)、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清代康熙九年(1670)都曾進行過維修?滴跏四辏1679)地震被震倒后,只剩塔座,從三十年(1691)起,由僧人照感四處募捐,進行重建,每年建成一層。三十五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