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沈陽太清宮
  太清宮位于沈河區(qū)西順城街16號。是東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宮觀之一。此廟始建于大清康熙二年(1663年),最初叫“三教堂”,創(chuàng)始人郭守真。三教堂時期的規(guī)模只有大殿、玉皇閣、關帝廟、究堂、丹堂等建筑。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經過一次大規(guī)模擴建和改建,始有今日的宏闊規(guī)模,這次擴建延續(xù)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才完成,同時改名“太清宮”并成為道教“十方叢林”。此后在嘉慶、光緒等朝又對它作過大規(guī)模修繕。太清宮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進院落。前院有靈官殿(山門)、兩側有十方堂、云水堂、北為關帝廟;二進院落,東側有客堂、省心室,西側有執(zhí)事堂、經堂,北側正殿是老君殿;三進院落,東側有齋堂、呂祖…[詳細]
獅城水下古城
  獅城水下古城是指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下的古城。獅城是原遂安縣(1958年與淳安合并)的縣城。地處浙江西部現在千島湖至姜家航道的遂安列島與婺頭尖之間,距姜家5公里。獅城是古嚴州六縣唯一一座有城墻的縣城。遂安縣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縣,原來的縣城在安定里木連村溪北(今淳安縣汾口鎮(zhèn)仙居、童家塢一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遂安縣治由木連村溪北遷五獅山下,就是后來的獅城。明萬歷壬子《遂安縣志》載:“婺峰環(huán)其前,五獅擁其后,襟帶五強,龍渡諸溪,肘臂六星,文昌諸閣,雖不通大驛,實嚴勝壤也!1955年10月,當時的電力工業(yè)部建設新安江水電站,選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銅官。1959年4月30日,淳安…[詳細]
大通宮
  大通宮,位于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高埠處。大通宮,俗稱石橋廟。曾名玉皇閣,明萬歷版《萊州府志》卷四載有:“玉皇閣在縣治南三十里”。始建年代不詳,民間傳說為唐代建,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址。袁天罡、李淳風在唐代確有其人。袁天罡為成都人,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李淳風岐州雍縣人,明天文歷法,著有《法象志》。他們二人是否到過城陽,未見史籍記載。但石橋廟所處的位置,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勘輿學說,因此,數百年來香火不斷。石橋廟右殿堂三座,南北排列,均系轉木結構。正殿是傳統(tǒng)的宮殿式建筑,斗拱飛檐,下有石柱四根。殿宇上蓋青色小瓦,脊上有俗稱天狗、飛龍、神上神等飾物。正殿名玉皇殿,祀昊天奎厥至…[詳細]
保圣寺塔(四方寶塔)
  保圣寺塔,位于縣城東郊,是至今我省保存歷史最久的兩座方塔(另一座為常熟崇教寺方塔)之一,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貫休于龍城山擴建寺院,將塔取名“龍城寺塔”,宋祥符年間改名保圣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內原有山門、大殿、客堂、廂房、齋房等建筑,并塑觀音、文殊、普賢、0神、羅漢等五十一身,后皆毀于兵火,唯塔幸存,F塔據清《重修寶塔碑記》及塔基磚銘所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邑人劉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維修,明崇禎十年(1637年)經徐一范、葛奇祚等倡修后,遂將該塔作為寺院內的藏經閣。此后幾經修繕,古塔方得保存。該塔造型為四方七級,磚…[詳細]
靖江岳廟
  靖江的岳廟原為生祠,建于岳飛在世之時。聞名遐邇的岳飛故鄉(xiāng)河南湯陰的岳廟、杭州西湖的岳廟,均在岳飛死后興建,因而靖江的岳廟恐是天下最早的岳廟了。岳王廟,正中大殿名思岳殿,宋式建筑,敦重莊嚴。兩邊抱柱檻聯(lián)鐫刻的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字體端麗秀逸。岳飛坐像置于殿中,頭戴紅纓帥盔,身著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履武靴。神態(tài)英武,表情肅穆,仿佛決戰(zhàn)前夕凝神苦思,又像察訪民情后憂心似焚,令人倍感親切。兩側是岳飛八稗將之立像,也都栩栩如生。后殿為思岳軒,岳飛像碑立于其中,李綱、韓世忠的詩文鑲于外壁。回廊環(huán)抱二殿,嵌有詞碑、詩碑和岳飛手書《前出師表》之石刻等。據《宋史》載:“詔飛還守通、泰,有旨可…[詳細]
米脂窯洞古城
  米脂古城主要以東大街、北大街為主骨架,其它巷道呈不規(guī)則網狀分布于大街兩側,形制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東大街由十字口至東門長約480米,兩側店鋪林立,是風貌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街;北大街由十字口至北門長約340米,兩側建筑多以住宅為主。全城設有東、南、北3座城門,現僅存北門。古城的窯洞開鑿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多數建于明、清兩朝。窯洞四合院的形式據稱由當地大戶人家首創(chuàng),后來普通百姓爭相模仿,最終形成了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的窯洞古城。在這些或奢華、或普通、或簡陋的窯洞四合院里,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里辛勤勞作,休養(yǎng)生息。當地人不知道的是,在默默生活的同時,無意中他們已經將中華民族的一個優(yōu)秀文化成果傳承了下來。窯洞…[詳細]
晉文公墓
  晉文公墓,在山西省曲沃與絳縣交界的安嶼鎮(zhèn)的下村側,墓高40米,圓形,周長200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主晉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時晉國國君,名重耳,晉獻公之子。-在外逃亡19年后歸國即位,勵精圖治,使晉國成為實力強大的霸主。  晉獻公墓位于絳縣南樊槐泉村東嶺。墓高百尺,無祠孤寢,墓形似無柄之木鐸。他是春秋時晉國武公之子,名詭諸,始建都維(山西絳縣)。 晉文公獻公初娶賈氏為妻,無子。繼娶齊姜,生秦穆公夫人及太子申生。后再娶二女于戎,生重耳、夷吾。在討伐驪戎的戰(zhàn)爭中獲驪姬,生奚齊。獻公寵愛驪姬,常聽其讒言,先逼死太子申生,又欲加害公子重耳和夷吾,以達到讓奚齊繼位的目的。獻公在位二十六…[詳細]
貴生書院
  貴生書院與門前古道位于徐聞縣賓樸古城內圣殿塘東。坐北向南,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湯顯祖謫任徐聞典史添注時,見“其地人輕生,不知禮義”,故與知縣熊敏捐資創(chuàng)建。取名“貴生”,意在宣揚“君子學道則愛人”,“天下之生皆貴重”的人文觀。書院建成后,屢經修茸。現構為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年重建。占地面積303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前廳、中堂、亭閣、后廳。前廳為硬山頂,面寬13.5米、進深7米,門額灰塑“貴生書院”四字。東西學齋各6間,分別名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后廳為塾師授徒場所。1985年,重修前廳,重建學齋、亭閣、后廳…[詳細]
饒平土樓
  饒平土樓道韻樓位于饒平縣三饒鎮(zhèn)南聯(lián)村,始建于明萬歷15年(1587年),該樓呈八卦形,三進三環(huán)圍共構成“八卦”的爻畫,座南朝北,面積1萬平方米,-周長328米,直徑101米、墻高11.6米,三層半,皆以黃泥土夯成,中間設有廣場,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水井32口,樓外周設有槍眼、炮眼,樓門頂還沒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該樓雖在公社化時期小部分受到破壞,但目前保存較為完好,是饒平縣境內655幢土樓寨中年代久遠、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的一處。潤豐樓饒平縣境內土樓寨總數達655幢之多,潤豐樓是其中較具規(guī)模、較有特色的一處。潤豐樓位于饒平縣新豐鎮(zhèn)豐聯(lián)村,背靠“背頭山”(省道柏豐線西),建于清道光年間,…[詳細]
雍梁故城
  雍梁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鎮(zhèn)獅子口村、古城村一帶。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區(qū)向豫東南平原的過渡帶上,東北距省會鄭州80公里。它西北部群山環(huán)繞,丘陵起伏,東南部為開闊平原,穎河自西向東橫貫全景。境域東臨許昌市、長葛市,北依新鄭市、新密市,西北接登封市,西連汝州市,南與郟縣、襄城縣相銜。禹州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間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代,即有先民在此活動。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其子啟在此建都,史稱為“夏”,是中國最早的都邑。這里有著名的夏文化瓦店遺址,商朝時仍為“夏邑”,西周時是武王其弟的封地,春秋時為鄭國的“櫟邑”,戰(zhàn)國時又為韓國所據。古城鎮(zhèn)位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