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縣為藏名的譯音,走音甚大,對(duì)“阿壩”名的由來和含義說法多樣,但執(zhí)以下解釋者居多。在藏族知識(shí)界、宗教界和原上層人士中認(rèn)為:“阿壩”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時(shí)間。唐太宗貞觀年間,吐蕃王松贊干布以武力進(jìn)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領(lǐng)松州以西地區(qū)后,從土蕃腹地阿里一帶遷民至本地并居住下來繁衍生息。他們自稱“阿里娃”。隨著時(shí)間的推移,“阿里娃”的簡稱“阿娃”(喻指阿里人開發(fā)的地區(qū))被作為本地地名使用,漢譯即為“阿壩”。 [詳細(xì)] |
來自一個(gè)西藏派來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譯寫作若爾蓋。一說用若爾蓋部族為名。 [詳細(xì)] |
1960年,周恩來總理為紅原縣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 [詳細(xì)] |
甘孜,藏語為“潔白美麗”。據(jù)清康熙元年(1662),五世達(dá)賴派弟子霍:曲吉﹒昂翁彭錯(cuò)到霍爾地區(qū)建十三座黃教寺廟,其第一座寺廟——甘孜寺就建在有白色石頭的地基上,得名。 [詳細(xì)] |
康定系漢語名,因丹達(dá)山以東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語稱康定為“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后通譯“打箭爐”,簡稱爐城。 [詳細(xì)] |
清末置縣,取三土司(丹東、巴底、巴旺)音譯漢文首字為縣名。丹巴,藏語稱為“絨米章谷”,意為巖頭上的農(nóng)區(qū)。 [詳細(xì)] |
因縣境九龍山得名。"九龍"為黎語漢譯,義為"檳榔"。 [詳細(xì)] |
雅江,藏語名為“亞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礱江重要渡口之一,建制縣時(shí)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 [詳細(xì)] |
道孚昔稱“道塢”,藏語譯意為“馬駒”,縣名依地形而定,縣城地形如馬,故名。 [詳細(xì)] |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建制屯時(shí)因爐(打箭爐)至霍爾為入藏要道,兩地名中各一字命名“爐霍”。 [詳細(xì)] |
以甘孜寺而名,意為潔白美麗的地方。 [詳細(xì)] |
新龍歷史悠久,古稱“瞻對(duì)”。1951年以縣城地形如龍頭,藏語昔稱“主母龍”,后改稱“主沙主”,意為新龍,賦“龍獲新生”之意,故更名新龍縣。 [詳細(xì)] |
“德格”,藏語意為“四部為十善”,為元代初帝師八思巴賜以德格家族薩迦名僧四郎仁清的個(gè)人名譽(yù)稱號(hào),此后依次演變?yōu)榈赂裢了炯易遄逄?hào),土司轄區(qū)地名稱謂,以致縣名。 [詳細(xì)] |
白玉系藏語譯音,意為吉祥盛德的地方。一說因縣城駐地的地形呈吉祥的圖案而得名;二說因“婢藥”部落對(duì)音“白玉”而得名,白玉之名源于隋代。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