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貴州省各市州縣區(qū)地名由來[6]

貴州省各市州縣區(qū)地名由來[6]

  據(jù)康熙《天柱縣志》載:'柱石擎天在縣東10里,其形似柱高而圓,舊云有鳥類鳳鳴于上,天柱名始此,別號鳳城。' [詳細(xì)]
  因縣城周圍青山環(huán)繞,東南有錦屏山,山勢高峻,風(fēng)景秀麗,猶如一扇彩屏而得名。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錦屏縣改為錦屏鄉(xiāng),置縣丞,屬天泰縣,1911年置錦屏縣,1914年遷縣治于三江王寨,即今之縣城。 [詳細(xì)]
  清江一名是因劍河縣境多為今清水江流域,歷史上取其江水清澈,故名。劍河為苗族語音,為苗族古民族名。此地以古民族命名。 [詳細(xì)]
  明為臺拱縣,臺拱,苗語叫taiqog,與漢語相近的字應(yīng)是'黨宮',位于白旦坡腳,面臨公你河,相傳這里的村民早先是從高城的交宮、南宮等村寨搬遷來的,為了紀(jì)念故地,故名臺拱。丹江也是苗語地名,各取一字仍屬源于苗語。 [詳細(xì)]
  黎平是侗族的世居地,黎平縣城曾多次搬遷,但均稱為黎平,當(dāng)時置城于五開地區(qū)內(nèi),后稱為黎平寨,這里四周是低山,中間有田壩,侗語稱坪'bin',漢語一般寫作坪。'黎平'為侗語小山或嶺,如果將其侗語譯成漢意,是指居住在四周有小山且中間是平壩的地主,這里符合當(dāng)時的地理環(huán)境,這種以'坪'或'平'作地名的,在黎平侗族地區(qū)還有,比如'di bin',漢語寫作'地坪'就是一例,為地理環(huán)境得名,從此推論,黎平是侗語的音譯,是依地理環(huán)境而得名。 [詳細(xì)]
  關(guān)于榕江地名我們還得從古州、五榕兩鎮(zhèn)說起,民國38年(公元1949年)一月,撤古州鎮(zhèn)并入五榕鎮(zhèn)。關(guān)于'五榕'的來歷,《古州廳志》載:'城東南對河一里有五榕連卷繆結(jié),望之若蓋。'五榕鎮(zhèn)由此得名。因榕江縣也是侗族聚居縣份之一,侗語稱榕江為'wo',與漢語含義明顯不同。 [詳細(xì)]
  1941年撤永從縣置從江縣,以永從、下江名取后一字命名,故名從江。據(jù)《黎平府志》記載,永從在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為福祿司,因駐地處福祿江畔而得名,后改為福祿鎮(zhèn)。傳說當(dāng)時有梁維干(新安人)、黑大漢(肇興人)等率領(lǐng)民眾反抗封建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陸闖郎率各路大軍前來進剿,平定之后屬黎平府管轄,明正統(tǒng)七年(公元1442年)改為永從縣,即永遠(yuǎn)服從之意,兩條河匯流后稱為都柳江,故名'下江'。 [詳細(xì)]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丹江廳通判,八年設(shè)丹江營參將,駐大丹江,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丹江廳為丹江縣。民國30年(公元1941年)撤消丹江縣,33年設(shè)雷山設(shè)治局,37年改為雷山縣。丹江為苗語音,漢語寫作'宰兄'或'宰相',顯然丹江是苗族語言的音譯,以人名為地名,同治十一年丹江廳遷于此,改稱丹江,鎮(zhèn)名由此而得。又因丹江鎮(zhèn)坐落在雷公山西麓,故名雷山。 [詳細(xì)]
  麻江之名為歷史上的麻哈、麻峽的音轉(zhuǎn)。據(jù)傳說,因安撫司故地東有麻哈灣,南有抵麻,西南有廣麻,并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所稱麻峽之由來,據(jù)麻江縣志載,因縣城建于鳳凰山,其北約1公里處有長沖峽,又因舊龍場小河水口處有響琴峽,故名。而民國二十年改稱的麻江,是因境內(nèi)有江故名。以上解釋尚有再探的必要。麻哈、麻峽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漢字記音的結(jié)果,查考當(dāng)?shù)氐臍v史,這種語言應(yīng)是'木佬人'的語言,而且這一片地方歷史上為其世居地,至于麻哈、麻峽具體含義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狀命名的。麻江則是后來的衍生地名,如果歸類,則可以歸入以地理河流命名類中。 [詳細(xì)]
  1941年撤丹江縣分其西部入縣,改名丹寨縣,以丹江、八寨名取一字命名。丹江之名見'雷山縣'條;八寨為苗語音,漢字寫作'押羊',系苗語音譯;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建土城于今城東五點二五公里處的老八寨,因附近的八個寨環(huán)繞,故名。1952年為丹寨縣苗族自治區(qū),1955年改為丹寨苗族自治縣,1956年成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丹寨苗族自治縣,1958年并入凱里縣,1965年復(fù)置丹寨縣,至今無改。 [詳細(xì)]
  地處貴州南部,貴州簡稱黔,故名黔南。 [詳細(xì)]
  都勻名稱最早叫做'都云',是因城東二里有都云洞,故名,'云'之為物,變化不一,故改'云'為'勻',取均勻之義。 [詳細(xì)]
  福泉原名平越。據(jù)《平越直隸州志》載:平越名稱源于'月山,在州城南半里,山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剎,向稱州為平月蓋以此'。1953年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提出關(guān)于'平越縣縣名含有侮辱岐視少數(shù)民族之意,請討論更改',以縣城西南隅有福泉山屹立,環(huán)江帶水,為名勝古跡,且'福泉'二字含義深遠(yuǎn),1953年7月1日報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批準(zhǔn),更名為福泉縣。 [詳細(xì)]
  宋置荔波州,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降為荔波縣,旋升為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荔波縣入思恩縣,十七年復(fù)置,1958年并入獨山縣,1961年復(fù)置。 [詳細(xì)]
  貴定縣名稱也屬兩地各取一字命名的縣名。宋稱麥新城,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改稱新添,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析新貴縣之平伐司、定番州之定字兩字結(jié)合組縣名,治新添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省新添衛(wèi)入縣,移治今城關(guān)鎮(zhèn),原叫衛(wèi)城,1952年貴陽專署遷貴定,改稱貴定專區(qū),1956年省貴定專區(qū),1958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定為該州的一個縣。 [詳細(xì)]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