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村中有一條丁形溝,自然形成三個(gè)莊,李家莊、閆家莊、胡家腦,此三莊均以姓為地名,后來,李家莊住戶增多,人們便習(xí)慣于李家莊為三莊的共同名。解放后,閆家莊村民增多,三莊居住連成一片成為一個(gè)村,人們便定村名為閻李莊村,后改為閆李莊村。 |
因濁漳河流經(jīng)此地,河道曲折多彎,故名。 |
該村原名任家腦,后因村中姓任者多,且彼此不和睦,村民希望村中和睦,故改名為任和村。 |
該村靠近黃碾和漳河,故名。 |
該村位于大常村附近,村民是從大常村遷移來的,故名。 |
據(jù)說大常與小常兩村分別居住著常姓弟兄二人,老大在大常,老二住小常,因老大住在此村故名大常村。當(dāng)?shù)厝朔Q大常(xiáng)。 |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叫聚寶莊。民國初年,本村地主楊廷芳,依仗權(quán)勢,將村名改為楊家莊村。 |
相傳當(dāng)初由姓王的人家立村,原叫王家溝村,后來因遷入姓李的人家較多,遂改名為李家溝村。 |
該村位于小常村之東,取名為東常村。后因村處在山坡上且位于向陽一面而得名向陽坡!跋蜿柶隆敝复迩f坐落在半山坡并坐北朝南。 |
據(jù)傳說周朝時(shí)有十里墩、五里堡之稱,該村是其中一堡,又稱崗頭。因該村姓王的人家居多,故名。 |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由史、何兩姓建村,故名。 |
相傳很久以前,該村原叫宏門寺。后因和尚不行正道,燒毀寺院,且當(dāng)時(shí)此村姓郭的人家占多數(shù),因此將村名改為郭家堡村。 |
相傳很早以前,該村原由宋姓人在此建村,故名。 |
相傳該村位于豬頭山下,平川地區(qū),曾取名豬家川村。后因豬字耳聽不雅,將“豬”字改為“朱”字,故名。 |
該村周圍是平川,村莊坐落在河溝之內(nèi),故名。 |
據(jù)《潞城市志》記載,相傳很早以前,由崔、楊兩姓建村,故定名為崔楊村,后來隨著移民增多,變成了雜姓村,因崔、楊兩姓已無人,以崔楊諧音,改名為垂陽村。本村西廟(玉皇廟)曾在明弘治6年(1493)和清順治17年(1660)進(jìn)行過兩次補(bǔ)修。具體建廟時(shí)間也無考,但從兩次補(bǔ)修廟宇的碑文上顯示,那時(shí)垂陽村已存在,并處鼎盛時(shí)期。本村機(jī)磚廠在取土過程中,也曾挖出過唐代的墓葬及陪葬品,可惜已被民工現(xiàn)場破壞。村民曹紅生在此修房蓋屋時(shí),也曾挖出一塊唐朝墓碑。墓碑顯示墓主是唐寶應(yīng)元年(762)的一位官員,葬地便在潞安府潞城縣的垂陽村。本村很久以前,居住皆在西廟以下(村南),現(xiàn)村南耕地尚可見古久的瓦塊,并且村人古有“上廟”之說。由此可見,古時(shí)村在下,廟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