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曲靖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曲靖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設(shè)味縣,屬益州郡。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為建寧郡治所。

從三國至唐天寶年間,為建寧郡、庲降都督、南夷校尉、寧州、南寧州總管府治所。

隋末廢味縣,唐初復(fù)置。

唐武德二年(624)改南寧州總管府為南寧州都督府。

唐武德八年(625),南寧州都督府改為郎州,唐開元五年(717),復(fù)為南寧州,移治石城。

唐天寶九年(750),設(shè)石城郡,轄普么、磨彌等部。

宋代石城郡屬大理。

元憲宗六年(1256),設(shè)石城千戶、普摩千戶。

至元十三年(1276)石城千戶改為南寧州、普摩千戶改為越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南寧州改南寧縣。

元代誤認(rèn)古曲州、靖州在此,因改石城郡置曲靖路。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曲靖衛(wèi),二十三年(1390)置越州衛(wèi),二十八年(1395)裁越州。

清初沿襲明制,南寧縣轄3里。

清康熙五年(1666)曲靖衛(wèi)、越州衛(wèi)并入南寧縣和沾益州。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里改鄉(xiāng),設(shè)東、南、西、北4鄉(xiāng)。

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東道。

清嘉慶十五年(1810)鄉(xiāng)改保甲,置20保、209甲。

1913年,南寧縣改名曲靖縣,屬滇中道。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47年,為云南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50年3月,成立曲靖縣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縣、馬龍縣,并入曲靖縣。

1961年4月,復(fù)置馬龍縣。

1965年7月,復(fù)置沾益縣,曲靖縣駐城關(guān)鎮(zhèn)。

1970年為曲靖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

1983年9月,撤銷曲靖縣、沾益縣,設(shè)縣級曲靖市。

1997年5月,撤銷曲靖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曲靖市,原縣級曲靖市分設(shè)為麒麟?yún)^(qū)、沾益縣,名稱沿用至今。

西漢至南朝為味縣地。

漢屬益州郡。

三國蜀漢屬建寧郡。

北周、隋、唐為南寧州地。

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平州(治今西平街道),貞觀八年(634),改西平州為盤州(今貴州普安),州城漸廢。

天寶末為南詔、爨部地。

宋大理時為易陬籠,隸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交水縣,屬霑益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shè)曲靖府,裁交水、石梁、羅山3縣并入沾益州(即州轄縣)。

天啟五年(1625),移州治于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順治十六年(1659)霑益州治自今宣威市移交水城(今西平街道)。

清雍正五年(1727),割沾益州新化里至高坡頂以北之地設(shè)宣威州,以南沿為沾益州,屬曲靖軍民府。

1913年,府州改縣,沾益州改為沾益縣。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50年3月,成立沾益縣人民政府。

1958年撤沾益縣,并入曲靖縣,駐沾益鎮(zhèn)(今西平街道)。

1983年9月9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沾益縣、曲靖縣,以兩縣區(qū)域設(shè)立曲靖市(縣級)。

1997年5月6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曲靖市(縣級),設(shè)立麒麟?yún)^(qū)和沾益縣。

2016年3月28日,撤銷沾益縣,設(shè)立曲靖市沾益區(qū),名稱沿用至今。

古稱銅瀨邑。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置銅瀨縣,屬益州郡。

東漢作同瀨。

三國蜀漢屬建寧郡。

唐初設(shè)同起縣,屬南寧州,天寶末廢。

兩爨時為西爨曲軛。

南詔稱曲軛川,屬拓東節(jié)度。

后期設(shè)納垢部,為滇東三十七部之一,宋大理國沿襲,屬石城郡。

元初改稱納垢千戶,轄易龍百戶,屬磨彌萬戶府。

至元十三年(1276),改納垢千戶為馬龍州,屬曲靖路(短期曾隸仁德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撤通泉縣入馬龍縣,隸曲靖府。

明弘治七年(1494)改設(shè)流官知州。

清代沿稱馬龍州,隸曲靖府。

1913年,撤州設(shè)縣,改稱馬龍縣,屬滇中道。

1950年3月,成立馬龍縣人民政府,屬曲靖地區(qū)專員公署。

同年10月,改設(shè)3個區(qū)。

1958年10月,撤銷馬龍縣建制,并入曲靖縣。

1961年7月復(fù)置馬龍縣。

1997屬曲靖市。

2018年2月9日,國務(wù)院批準(zhǔn)馬龍縣撤縣設(shè)區(qū),設(shè)立曲靖市馬龍區(qū),名稱沿用至今。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建同勞縣,屬益州郡。

蜀漢建興三年(225),改為建寧郡,隸之。

西晉晚期至東晉初,更名同樂縣,仍屬建寧郡。

南齊為寧州及建寧郡治。

隋屬南寧州總管府。

唐初復(fù)置同樂縣,隸朗州。

唐天寶前期,屬爨沿置同樂縣;后期,屬南詔,廢同樂縣改設(shè)夔鹿弄川,川治設(shè)今縣城南魯昌,隸拓東(今昆明)節(jié)度。

宋大理隸石城郡(治駐今曲靖)。

元至元十三年(1276),廢落溫千戶所設(shè)置陸梁州,隸曲靖路總管府(府治今曲靖)。

北部置芳華縣,南部置河納縣,皆屬陸涼州。

明初,陸梁州沿置,隸曲靖總管府。

洪武二十年(1387),改陸梁州為六涼州,后六、陸二字同音,寫作陸良州。

洪武二十八年(1390)置陸涼衛(wèi),治今舊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增設(shè)陸涼衛(wèi)(軍事機(jī)構(gòu)),衛(wèi)署今魯昌。

永樂五年(1407),遷衛(wèi)署駐今縣城。

清康熙八年(1669),裁撤陸涼衛(wèi)歸陸涼州,移州治于衛(wèi)城。

1912年,廢州為縣,改設(shè)陸涼縣,隸云南省都督府。

1913年,改“涼”為“良”,更名陸良縣,屬省轄,名稱沿用至今。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47年11月,改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屬宜良專區(qū)。

1954年,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設(shè)曲靖行政專員公署,改屬。

1970年屬曲靖地區(qū)。

1997年曲靖撤地建市,隸屬曲靖市。

漢為牂牁郡漏江縣地。

三國蜀漢屬建寧郡。

唐置隴堤縣,屬南寧州,后廢。

南詔為師宗部,以其首領(lǐng)師宗之名為部名,屬拓東節(jié)度。

宋大理屬石城郡(治駐今曲靖)。

憲宗五年(1255)設(shè)云南諸路行中書省,將師宗立為千戶,隸落蒙萬戶府。

元至元十一年(1274)師宗千戶領(lǐng)阿寧、豆勿、阿盈、豆盧吳四千戶。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師宗千戶升為州,為地方土司統(tǒng)治,屬廣西路。

明屬廣西府。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降為師宗縣,屬廣西直隸州,始有師宗縣地名。

1914年屬蒙自道。

1929年廢道,直屬省。

1947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3月,成立師宗縣人民政府,4月,師宗縣隸屬中共宜良地委領(lǐng)導(dǎo)。

1954年,宜良專區(qū)與曲靖專區(qū)合并為曲靖專區(qū),師宗縣隸屬曲靖專區(qū)。

1958年10月,師宗、羅平、瀘西合并,成立師宗縣。

1959年2月析出瀘西隸屬紅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彌勒縣,師宗與羅平2縣合并為羅平縣。

1961年7月,恢復(fù)師宗縣。

1970年屬曲靖地區(qū)。

1997年屬曲靖市。

秦代,為夜郎屬國漏臥候國。

西漢置漏臥縣,屬牂牁郡。

三國蜀漢屬興古郡。

南朝梁廢漏臥縣。

唐代為盤州地。

南詔屬拓東節(jié)度。

宋大理仍為羅雄部,屬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將夜苴部、羅雄部改為羅雄州,轄亦佐縣,隸曲靖路。

明永樂初年析亦佐縣,直隸曲靖府。

萬歷十五年(1587)改土設(shè)流,改名羅平州,州治移至今羅雄鎮(zhèn)。

1913年,廢州改縣,屬滇中道。

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37年,直隸于宜良督查專員公署。

194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8年9月,建立羅盤特區(qū),縣屬羅盤特區(qū)轄。

1949年3月成立臨時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成立羅平縣人民政府,羅盤特區(qū)撤銷,屬宜良專區(qū)轄。

1954年宜良專區(qū)撤銷,并入曲靖專區(qū)。

1958年10月撤銷羅平縣建制,師宗、羅平、瀘西三縣合并,稱師宗縣。

1959年1月,從師宗縣劃出原瀘西縣歸屬紅河州,師宗縣政府遷駐羅雄鎮(zhèn),稱羅平縣。

1961年7月,師宗縣從羅平縣分出,恢復(fù)師宗、羅平二縣建制,同屬曲靖專區(qū)。

1963年10月24日師宗縣析出高良區(qū)六朋、六魯、當(dāng)別3個公社歸入羅平縣;11月26日,羅平縣裁竹基全區(qū)13個公社入師宗縣。

1970年曲靖專區(qū)改為曲靖地區(qū),羅平縣屬曲靖地區(qū)行政公署。

1997年隸屬地級曲靖市,名稱沿用至今。

漢為牂牁郡談稿縣地。

三國蜀漢省談稿縣。

晉復(fù)置,屬建寧郡。

唐武德四年(621)置平夷縣,屬盤州,后廢。

唐天寶元年(742)入南詔,為磨彌部東境之地,屬石城郡。

宋朝,縣境為大理國夜苴部,屬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以縣境置羅山縣,屬普安路,轄平夷鄉(xiāng)和巴蘭鄉(xiāng)。

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于縣境北部平夷鄉(xiāng)置羅山縣,治今舊城山,屬曲靖路沾益州。

南部巴蘭鄉(xiāng)置亦佐縣,治今亦佐村,屬曲靖路羅雄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撤羅山縣,建立平夷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北部改為平夷衛(wèi)。

明永樂元年(1403),亦佐縣改屬曲靖府。

南明永歷十一年(1657)改平夷衛(wèi)為平夷縣。

清代省亦佐縣,平夷縣改名平彝縣。

1913年屬滇中道。

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47年屬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3月,成立平彝縣人民政府,屬曲靖專區(qū)。

1954年9月1日,改稱富源縣,名稱沿用至今。

1970年屬曲靖地區(qū)。

1997年屬曲靖市。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年),置堂瑯縣(今巧家、會澤、東川一帶),始有縣治,屬犍為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改稱三絳縣,屬越嶲郡。

東漢永初元年(107),稱堂瑯縣,屬犍為郡國。

三國蜀漢屬朱提郡。

西晉屬益州。

東晉屬寧州。

南朝齊屬南朱提郡。

唐南詔為閟畔部駐地,置東川郡,屬拓東節(jié)度。

宋代東川郡直屬大理。

元初設(shè)閟畔萬戶府,至元十五年(1291)改閟畔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東川郡改置東川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東川府,改屬四川布政司。

清順治十六年(1659)東川土府內(nèi)附。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改土歸流”設(shè)東川府。

清雍正四年(1726)復(fù)屬云南。

雍正五年(1727)置會澤縣,治巧家,六年移至今址。

1913廢府存縣,屬滇中道,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22年恢復(fù)會澤縣名。

194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5月18日會澤縣人民政府成立,屬昭通專區(qū)。

1958年10月1日撤會澤縣并入東川市。

1964年12月15日恢復(fù)會澤縣,改隸曲靖專區(qū),1997年5月6日,曲靖地區(qū)撤地設(shè)市,會澤縣隸屬于曲靖市。

先秦時期東部屬古夜郎轄地,中南部屬滇國地。

西漢置𨚲鄢,屬犍為郡,后廢。

東漢并縣入漢陽縣。

蜀漢時復(fù)置縣,改屬建寧縣(今曲靖)。

唐初為郎州地,貞觀二十二年(648)析置麻州,后廢。

南詔為磨彌殿部,屬拓東節(jié)度。

宋大理城磨彌部,屬石城郡。

元至元十三年(1276),立為沾益州,隸曲靖路,州治石梁縣(今宣威市河?xùn)|營村)。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為曲靖府,沾益州隸之。

明洪武十六年(1383),設(shè)沾益(今宣威城區(qū))、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羅山、石梁三縣及越州歸沾益州管轄。

后所軍屯鋪堡地面由烏撒衛(wèi)管轄,隸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隸云南曲靖府。

天啟二年(1622),烏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將棄城投交水。

翌年,參將尹啟易暫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xùn)|營。

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jīng)略洪承疇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稱舊州。

雍正五年(1727)七月,取原宣威關(guān)之名設(shè)宣威州,治今宣威市榕城鎮(zhèn)。

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沾益,以下屬宣威。

1913年,裁州設(shè)縣,改為宣威縣,屬滇中道。

1916年廢道直屬省。

1929年直屬云南省。

194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屬曲靖地區(qū)。

1954年6月改名榕峰縣,1959年11月恢復(fù)宣威縣名。

1970年屬曲靖地區(qū)。

1994年2月18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縣設(shè)市,撤銷宣威縣,改設(shè)宣威市(縣級市),名稱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