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磨坪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磨坪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此地四面環(huán)山,中間為一圓形平地,在平地之中有一凸起的山包,使此地看起來形似兩個磨盤,稱大磨坪和小磨坪,后統(tǒng)稱為磨坪。
相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當(dāng)?shù)赜幸淮髴羧思以谝黄教箞龅刂薪ㄓ幸粭澨炀,故名天井坪?/div>
“一籃”的“籃”原為“攔”,寓意攔住大、小磨坪“磨”出的糧食不流入他地,故名一攔,后因“攔”“籃”音近而演變?yōu)椤盎@”。
此地有一小“盆地”,名尖底坑,坑內(nèi)有面積近五十畝的平地,在平地的東北角有一水潭,水質(zhì)清澈不見底,常年不干,人們傳說有龍居于其中,故名龍?zhí)镀骸?/div>
此地地形平坦,相明朝時期(1368-1644年),此地曾居住有近百戶居民,故名百家坪。后因此地附近生長有大片柏樹,又因“百”“柏”音近而逐漸演變成“柏家坪”。
此地為一自然山包,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因盧姓居民曾在此山包上定居,故名盧家包,后因“盧”與“六”音近,逐漸演變成六家包。
相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實行保甲制時,巴東縣長與秭歸縣長以下棋輸贏為賭注,輸方送一甲人于對方,結(jié)果巴東縣將一甲人遷送到此地,故名送甲山。
此地植被豐富,林木茂密,相傳很早以前,常有一群大雁每天早去晚歸,于林間平地落腳棲息,故名雁落坪。
相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有位潘姓銀匠遷入此地建房定居,以加工金銀器皿為生,故名銀家坪。
此地有三座巖墩,呈梯狀形態(tài)分布,因分布在三道巖墩上,故名。
因地處平坦之地,且地勢由低處到高處逐步抬升,故名升坪。
此地有一天然形成的石橋,相很久以前,從飛來觀山上飛來一口大鐘降落到了該橋上,當(dāng)?shù)鼐用駷榱似砬笃桨,便在橋旁修了一座廟,在廟周圍栽了許多楊柳樹,后楊柳樹成林,故名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