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竹山縣政府所在地得名。 [詳細] |
溢水屬丘陵山地,除松樹和白龍外,大多為平壩,地下水位高且豐富,加之西臨陳家河,多有地下水溢出,當?shù)匕傩针S意一掘地便可見水,故稱溢水。 [詳細] |
相傳很早以前,該地市一片荒蕪的沼澤,中間有一條常流河,河水較深,往來行人須在這里乘船過渡,因擺渡船人大多為馬姓,故人稱馬家渡。因“馬”與“麻”諧音,后漸演變?yōu)槁榧叶伞?[詳細] |
據(jù)《竹山縣志》乾隆版記載:在秦朝時有鮑、豐兩姓在此插標為記,墾荒種地,繁衍生息。后來此居住的人絡(luò)繹不絕,逐漸形成街市,稱鮑豐街,后因諧音的演變?yōu)楸XS。1996年,經(jīng)縣委研究決定,報省批準,原保豐鎮(zhèn)更名為寶豐鎮(zhèn)。 [詳細] |
此地自古一直為戰(zhàn)略要地,據(jù)《竹山縣志》記載:“楊六郎駐兵在筑臺,日則以觀兵示威,夜則懸羊擂鼓惹進擊伏,遂全師而退”,故得名。 [詳細] |
因其境內(nèi)有秦家坪及雙河口村的古佛洞,在前面各取一字而命名。 [詳細] |
相傳公元1664年張獻忠老部下自谷城啟程欲往四川大順國,當行至得勝時遭遇地方民團武裝馬二姐,馬二姐心生一計,讓自己與手下女子皆脫衣一絲不掛,官兵見了如此貌美的女子,早已無心戀戰(zhàn),后馬二姐輕而易舉的獲得了勝利,故稱得勝。 [詳細] |
舊時是一個大平壩,田氏在此插草為標,開創(chuàng)嘉業(yè),故得名田家壩!坝埂睘楣艊(jù)《尚書。牧誓》記載,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會同巴師八國,共同伐紂,戰(zhàn)于牧野。庸國位居八國之首。公元前611年,庸國趁楚國災荒,起兵東進,不料反被楚莊王聯(lián)合西部的巴國、秦國所滅,庸人逃至湘西北境內(nèi)定居。因此,竹溪、竹山一帶也稱為“上庸”,張家界市(原大庸市)一帶稱為“下庸”。經(jīng)省政府批準,2009年12月正式更名為上庸鎮(zhèn)。距今1600年前曾是上庸國都城和郡治所在地,故名上庸鎮(zhèn)。 [詳細] |
“潘口”指潘口河。 [詳細] |
官渡由來已久,它位于堵河上中游,水流湍急,相傳,古代一官員經(jīng)過該地,因沒有渡河工具而無法過河,后得一漁民編排撐泊,將官員送到對面老街,為紀念此行,將此稱為官渡。 [詳細] |
清中葉時期,周家大院子前是幾百畝的平壩田,祖居在此的徐、但、李、沈四姓都在院子前栽上竹子,朝廷一官員到這里問叫什么地名,隨從答之:竹坪。故此得名。又一說法稱,竹坪是以當?shù)厥a(chǎn)竹子而得名,據(jù)說早年竹坪境內(nèi)竹子多,沿河兩岸又有一些較大的坪壩,人們把竹子和坪壩聯(lián)結(jié)起來稱呼,簡稱竹坪。 [詳細] |
因舊有宗教建筑而得名。清朝時期,該地興建了一座廟宇,規(guī)模較大,聞名于方圓百里外。 [詳細] |
學堂洞溝口北側(cè)(陳家塘)有兩個對稱的土臺子,俗稱上臺子和下臺子,故稱雙臺。 [詳細] |
因早年政府駐地房屋而得名。早年有一個富戶在此建造轉(zhuǎn)角樓格局的庫房,后為政府征用,故稱。 [詳細] |
因境內(nèi)文峰塔而得名。文峰塔又名文筆峰,位于竹山縣城東約十五公里文峰小寨山頂。塔始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為八角錐狀磚瓦結(jié)構(gòu)實心塔,始建七級,高22米,后被雷電擊毀三節(jié),現(xiàn)存四級半,高約18米,塔基臺地25平方米。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