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區(qū)隸屬瀘州市,歷史悠久。 早在兩千多年前,夏商時屬梁州之域。 周代屬巴國轄地。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shè)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nèi)的大片土地。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封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qū))設(shè)置江陽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開發(fā)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置犍為郡,領(lǐng)江陽縣。 東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八年(213)置江陽郡。 西晉仍置江陽郡。 南朝劉宋、南齊置東江陽郡,粱武帝蕭衍大同年間(535-546)建置瀘州。 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復(fù)置為瀘州,三年(620)置總管府,四年(621)升為都督府。 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jié)度。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升本路安撫使。 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后遷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堅持抗元35年。 元屬重慶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瀘州直隸四川行中書省,九年(1376)直隸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慶七年(1802)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1950年成立瀘州市,先后隸屬于川南行署、隆昌專區(qū)、瀘州專區(qū)管轄。 1960年7月14日撤銷瀘州專區(qū),瀘州市劃歸宜賓專區(qū)管轄。 1983年3月3日,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瀘州市。 同年5月將原宜賓專區(qū)瀘州市改為瀘州市市中區(qū),劃歸省轄瀘州市管轄。 1996年1月26日,將瀘州市市中區(qū)更名為瀘州市江陽區(qū)。 |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巴國地。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秦滅巴國,置巴郡,屬巴郡轄地。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置江陽縣,屬巴郡江陽縣。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設(shè)犍為郡,屬犍為郡江陽縣。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劉璋分犍為郡設(shè)江陽郡(治今瀘州)。 東晉穆帝永和二年(346),屬江陽郡漢安縣。 南宋朝置東江陽郡于漢安城。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漢安為江安,納溪地屬瀘州江安縣。 唐武德元年(618),改瀘州郡為瀘州。 北宋皇祐三年(1051),于納水入長江處置納溪軍寨,屬梓州路瀘州江安縣。 南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升納溪寨為縣。 元屬四川行省川南道宣府司重慶路瀘州。 明屬四川行省瀘州直隸州。 清順治二年(1645),屬四川省瀘州直轄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屬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 1912年,屬四川省瀘州軍政府。 1913年,屬下川南道。 1949年12月,納溪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4月,改隆昌專署。 1953年初,撤銷行署,成立四川省,屬四川省瀘州專區(qū)。 1960年,改屬四川省宜賓專區(qū)。 1983年6月,瀘州市改省直轄市,納溪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1996年7月1日,撤銷納溪縣,設(shè)立瀘州市納溪區(qū)。 |
1995年12月24日,設(shè)立瀘州市龍馬潭區(qū)。 1996年7月1日,龍馬潭區(qū)機關(guān)對外掛牌辦公。 1996年9月29日,第一屆區(qū)人民政府產(chǎn)生。 2003年,區(qū)政府駐地由小市新街子74號遷至蓮花池街道龍馬大道三段77號。 |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置江陽縣。 后升為江陽郡,開郡縣同治始。 南朝梁大同年間置瀘州。 隋大業(yè)元年(605),江陽縣改名瀘川縣。 元至元二十年(1283),撤銷瀘川縣,開轄地由瀘州通管之始。 明洪武六年(1373),瀘州升直隸州。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稱川南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縣境屬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 1912年,瀘州直隸四川軍政府。 1913年,改置瀘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 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瀘縣屬永寧道。 1950年7月,瀘縣分置市縣,劃瀘縣城區(qū)及部分郊區(qū)設(shè)置瀘州市,自此瀘縣有縣無城。 1960年7月1日,瀘縣屬宜賓專區(qū)專署管轄。 1983年3月3日,瀘州市升為省轄市,實行市帶縣新體制,自此瀘縣隸屬瀘州市管轄至今。 1995年12月24日,瀘縣政府由原市中區(qū)小市鎮(zhèn)新街子遷至福集鎮(zhèn)。 2006年3月17日,經(jīng)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瀘縣部分鎮(zhèn)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后,轄19個鎮(zhèn)。 2014年,瀘縣轄19個鎮(zhèn)、1個街道。 |
周屬巴國,秦隸巴郡。 漢元鼎二年(前115),合江建縣,名符縣,治安樂水會,隸益州犍為郡。 新朝改符縣為符信縣,隸西順郡。 東漢建武間改符信縣為符節(jié)縣。 建安十八年(213),之前隸犍為郡,之后隸江陽郡。 西晉泰始間復(fù)名符縣,隸江陽郡。 東晉永和三年(347),符縣改名安樂縣,隸益州東江陽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取長江與赤水河在縣城合流之義,定名合江縣,隸瀘州江陽郡。 隋大業(yè)三年(607),改瀘州為瀘川郡,隸瀘川郡。 唐武德元年(618),改瀘川郡為瀘州。 五代十國時期仍隸劍南道瀘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隸西川路瀘州。 南宋景定三年(1262),改瀘州為江安州,合江隸潼川府路江安州。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隸四川南道宣慰司重慶路瀘州。 明洪武四年(1371),隸四川行中書省瀘州直隸州。 清康熙元年(1622),隸四川省瀘州直隸州。 1912年,隸四川省瀘州。 1950年至1968年,合江先后隸屬川南行政公署瀘縣專區(qū)、隆昌專區(qū)、瀘州專區(qū)、宜賓專區(qū)。 1983年6月,設(shè)省轄瀘州市,合江縣隸屬瀘州市。 |
唐元和元年(806),置羈縻藺州。 宋乾德二年(964),廢州,地分屬合江、江安2縣。 元至元二十年(1283),置西南番總管府。 至正中改永寧路宣撫司,為府、路治。 元末置永寧鎮(zhèn)邊都元帥府。 明洪武四年(1371)改為永寧安撫司。 清雍正八年(1730),設(shè)敘永廳。 乾隆元年(1736),升直隸廳。 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永寧直隸州,屬瀘州。 1913年,改置敘永縣。 1935年,屬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50年,屬瀘縣專區(qū)。 1953年,屬瀘州專區(qū)。 1960年,并入宜賓專區(qū)。 1985年,劃屬瀘州市。 |
秦屬巴郡。 漢建元六年(前135),開“西南夷”,縣地屬犍為郡。 三國、兩晉時,隸于江陽郡。 隋大業(yè)三年(607),屬瀘州郡合江縣轄地。 唐元和元年(806)置羈縻藺州。 宋乾德二年(964)廢州,地入合江縣。 元屬永寧路。 明為永寧宣撫司轄地。 清雍正九年(1731)設(shè)古藺巡檢司,隸敘永廳。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永寧縣移治于此,翌年更名古藺縣,以古為藺州地得名,屬永寧州。 1914年隸永寧道。 1935年屬第七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屬川南行政區(qū)瀘縣專員公署。 1952年屬四川省隆昌專員公署。 1960年并入宜賓專區(qū)。 1985年,省轄瀘州市成立,屬瀘州市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