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成立東緝虎營居委會,轄東緝虎營東段,王家巷、多馬巷。 1965年分東段、西段兩個居委會,2000年改建合并為東緝虎營社區(qū)居委會,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杏政發(fā)﹝2004﹞13號),名稱沿用至今。 |
1955年成立西緝虎營居委會,轄西緝虎營、西后小河、小紅坡街等,1965年將普光路并入西緝虎營居民委員會,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名稱沿用至今。 |
1960年改名為府東街居委會,轄府東街中段,天地壇一、二、三巷,2000年改為府東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2004年變更管轄區(qū)域,名稱沿用至今。 |
1995年成立東倉巷居委會,管轄東倉巷、小倉巷、城坊東街、永安路,2001年進行區(qū)劃調整,將原福安里、坊山府、城坊東街、小倉巷居委會合并為東倉巷社區(qū)居民委員會,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名稱沿用至今。 |
1955年7月成立奶生堂社區(qū)居委會,因轄區(qū)街得名。 1984年7月,歸廟前街道管轄,屬南城區(qū),1998年奶生堂從太原市迎澤區(qū)劃分為杏花嶺區(qū),2000年改奶生堂居委會為奶生堂社區(qū),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杏政發(fā)﹝2004﹞13號),名稱沿用至今。 |
1955年7月成立,1982年12月冠街名,改為半坡東街居委會。 1998年半坡東街從太原社南城區(qū)劃分回北城區(qū)。 2000年半坡東街居委會為半坡東街社區(qū),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名稱沿用至今。 |
1955年7月成立半坡西街居委會,因轄街得名。 1984年7月,歸廟前街道管轄,屬南城區(qū),1997年5月屬杏花嶺區(qū)歸鼓樓街道管轄,有半西一、半西二兩個居民委員會,2001年改半坡西街居民委員會為半坡西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2004年調整后半西一、半西二兩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合并為一個半坡西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名稱沿用至今。 |
1955年7月成立西羊市居委會,因轄街得名,后因街名變更;1982年12月冠街名,改為羊市街居委會;1998年西羊市從太原市迎澤區(qū)劃分回杏花嶺區(qū);2000年改西羊市居委會為西羊市社區(qū),201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名稱沿用至今。 |
大北門東社區(qū)居民委員會成立于2001年,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2022年1月,區(qū)劃調整至鼓樓街道(并政函﹝2021﹞11號),沿用至今。 |
大北門為明太原城西北門,初名鎮(zhèn)朔,后改鎮(zhèn)遠,清代亦稱大北門,后演化為地區(qū)和街巷名。 1957年大北門并入解放路,由此就有了解放路大北門西居委會,2001年居委會改制為社區(qū),改為大北門西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屬巨輪街道辦事處。 2022年1月,建制調整至鼓樓街道辦事處,名稱沿用至今。 |
清初,在今營坊街一帶修建營房,駐屯護城兵,稱北營坊。 形成街巷后稱北營坊后街。 民國年在北營坊后街北端折向西處新辟后營坊街,北營坊后街易名前營坊街,并派生有前營坊居委會、后營坊居委會。 2001年居委會改制合并為營坊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2004年調整管轄區(qū)域(杏政發(fā)[2004]13號),屬巨輪街道管轄。 2022年1月,建制調整至鼓樓街道辦事處(并民函﹝2021﹞11號),名稱沿用至今。 |
北大街是1982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與解放路交錯的路口一帶,是太原舊城的北城門,俗稱大北門,曾名鎮(zhèn)遠門。 據《陽曲縣志》載圖可知,鎮(zhèn)遠門外有月城兩座,與北關城遙遙相對,由土門街銜接,形成攻守中的犄角,是北入太原城的門戶。 按序數排列依次有北大街一、北大街二、北大街三、北大街四、北大街五、北大街六、北大街七、北大街八、北大街九、北大街字母東,10個居民委員會,2001年居民委員會改制合并為北大街東、北大街西社區(qū)居民委員會,2004年5月調整為北大街東、北大街中、北大街西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2022年1月,建制調整至鼓樓街道辦事處,名稱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