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后,御封功臣徐達(dá)為“世表國公”之職,其弟徐福封官不做,御賜黃金萬兩,綾鑼綢緞千匹,定居陳州(今淮陽),成為此地一富豪。福之子徐化與兄不睦,攜妻帶子,逃此定居,起村名小徐莊。若干年之后,徐化家人財兩旺,子孫滿堂。徐化想建座樓房,就命人備料請工。動工那天,四周富豪前來賀禧:“徐員外,子孝孫賢,福壽雙全。有此一舉必成氣派,此樓有個美名才好,流芳百世,讓后人借鑒,其不妙則。”徐大悅,當(dāng)即改村名為“徐化樓”,此時門外傳來叫賣磚瓦之聲,徐化出廳瞭望,原是兩個孫子作孽,頓時心煩:“樓房尚未動土,孫子賣料豈是好兆!”徐因氣生病,臥床不起。蓋樓之事就此停下,樓終未建成,“徐化樓”的虛名卻流傳至今。 |
明初,孔姓人由山東遷居此地,取名孔莊,現(xiàn)孔姓絕嗣,遷入李、張等姓,村名末改。 |
明萬歷年間,許姓人首居于此,原名許老家。徐姓人從徐橋(今屬寧平鎮(zhèn))遷入,許姓人或遷出,或絕嗣,又因徐姓人懷念老家,遂更名為徐老家。 |
張廟,古稱張巡廟,原名鄒塘,位于張廟(今屬鄲城縣雙樓鄉(xiāng))。始建于唐安史之亂之后,是我國較早的道觀之一,素有“巡廟圣靈感四方”之譽,唐玄宗年間,安史叛軍起兵反唐,鎮(zhèn)沅今河南鹿邑縣令張巡率兵與許遠(yuǎn)固守睢陽,叛軍勢重,圍城數(shù)月不解。睢陽城內(nèi)糧盡,城外無援,“巡令掘鼠羅雀以食,至殺愛妾以饗士”。城陷,不降,罵賊被殺,其母在鄒塘避難,聞訊悲痛而亡,為彰英烈,唐追封張巡為東平王,玄宗親臨真源,鄒塘,祭奠張巡母子,并下旨在鄒塘建廟,親題“忠烈萬古秀精忠世長存”的碑文,(此碑毀于1953年),并將鄒塘改為張巡廟,現(xiàn)為張廟,張巡事跡后人收入《辭海》和《中國帝王辭典》中。張姓人從雙橋寨(今屬南陽鄧州)遷入此地,后來張巡奉平安祿山,兵困鹿邑,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戰(zhàn)死此地,人們?yōu)榱思o(jì)念他,在此地建立一所廟宇叫張廟,故名。 |
清乾隆早年,原名小李莊。村民姓王的多,其次有李姓。清乾隆末年,王氏姓人從池王莊(今屬丁村鄉(xiāng))和楊朱樓二處遷此,后為防土匪的侵入,以王富臣為首修筑土寨,后人為了紀(jì)念王富臣,把小李莊改為王富臣樓,F(xiàn)簡稱王樓。李姓人住親戚遷入本村。 |
明初,金姓人從山東棗林莊莊遷到金老莊(今屬鹿邑縣試量集)定居,后遷移到此,村東原有一廟,故名。 |
明洪武元年(1368),楊氏祖先楊磚從山東廖洲首遷到楊老家(今屬鹿邑縣),后移居此地,因當(dāng)時村蓋有樓,故名。 |
申姓人首居于此,故名。 |
明洪武年間,一個名韓溫的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韓姓人漸多,從此村分遷到前韓莊、后韓莊、韓寨(今均屬雙樓鄉(xiāng))等村。韓姓人尊重此村為老家,故名。 |
又名雙鹿、雙陸店,雙樓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建國前為鹿邑縣46大集之一。明洪武年間,從山東棗林莊莊遷來一個叫李長庚的人,家養(yǎng)金鹿一對,每天一早去西南石槽飲水,再去宜路荒原吃草,晚上又回到雙樓。石槽是個寶,里面有個金蛙,金蛙天天吐的水正夠雙鹿所喝。后來金蛙被強(qiáng)人盜去。金鹿無水可飲,去宜路吃草便迷了路。所以當(dāng)?shù)厝藗儽惆呀鹇够顒又亟凶鳌半p鹿”、“石槽”、“迷鹿店”。雙鹿地處交通要道,有人在此開店起集,隨之就叫雙鹿店,又訛傳為“雙陸店”。數(shù)十年后,明開國元勛徐達(dá)的四世孫徐二翁,由汝陽射橋徐大坑涯下居于此,并在府內(nèi)建了兩座樓,村名改為雙樓集。集北門的洺河渡口,為“行人慢步?jīng)澈佣伞,為鹿邑縣八景之詩句,即指此處。集東一公里處,大張莊古堆,為縣級文物保護(hù)單位,系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之妹寧平公主劉伯姬之墓。 |
有楊、張兩姓居此,故名。 |
明初,信人從山東歷城縣遷居鹿邑,后遷移此地,因蓋有九座樓,取名信家九樓,在清代,村周圍筑寨,村名改為信寨。 |
趙姓人首居,村名小趙莊,后趙姓人絕嗣,王姓人于明初遷此,村名未改。 |
趙姓人首居,村名大趙莊,后趙姓人絕嗣。明初,范姓人從山東棗林莊莊遷居到范老家(今屬石槽鎮(zhèn)),后移居此地,村名末改。 |
明初,張盈首居此地,蓋了一所樓房,故名張盈樓,之后王姓從山東棗林遷此,明末,劉姓、李姓、信姓、徐姓陸續(xù)遷此,為了紀(jì)念先人,村名延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