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龍?zhí)翇彙埮_(tái)崗。相傳王莽末年,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被莽軍圍困于崗嶺坡塘之中,劉秀賴坡塘水草隱身而脫險(xiǎn),取名龍?zhí)痢?982年第一次全國(guó)地名普查時(shí)分為龍東、龍南、龍西、龍北、龍新5個(gè)村,此村為龍西村。 |
明洪武二年(1369),鄭氏由山西洪武縣遷此定居,取名鄭莊,清咸豐三年(1854),村人為防匪患筑寨,易名鄭寨。以村名命名。 |
明末清初,軒氏從睢縣長(zhǎng)崗鄉(xiāng)軒老家遷此定居,稱軒莊。 |
此村原名劉瓦房,約建子清初,清中葉、許氏為避黃災(zāi)由蘭陽(yáng)(今蘭考縣)遷此,后置地?cái)?shù)十頃,蓋小樓一座,人財(cái)兩旺,而劉氏漸衰,故更名許小樓。 |
元末明初,有曹姓居今東西主街北,村名曹虎;明末,黃姓由睢州寄崗(今屬龍?zhí)伶?zhèn))遷此,居街南,村名黃莊。因兩村僅一街之隔,里人稱曹虎黃莊。清末,曹姓遷居龍?zhí)良鳒喿蛹s1950年后改今名。 |
明洪武年間,吳姓奉旨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廟,又稱背座堂,故為吳堂。 |
明洪武年間,王姓奉旨從山西省洪洞縣始遷至河南睢縣龍?zhí)良ň,清初二門(mén)遷此建村,取名王莊。 |
元末,陳氏大祿,大福,兄弟兩人自杞縣西關(guān)遷此定居,陳大祿做官后得以領(lǐng)兵為將,附近村民便呼其村陳老將,年久訛傳為陳老莊。后演變?yōu)槔锨f。 |
明初,陶氏、鄭氏奉旨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名陶鄭莊。 |
明洪武年間,申氏族家族由上蔡縣始遷睢州申集定居,申氏二世,兄弟二人分家,其北遷申集南24里另立新莊,取名申莊。 |
原名龍?zhí)翇,又名龍臺(tái)崗。相傳王莽末年,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漢光武帝劉秀起兵,被莽軍圍困于崗嶺坡塘之中,劉秀賴坡塘水草隱身而脫險(xiǎn),取名龍?zhí)痢?982年第一次全國(guó)地名普查時(shí)分為龍東、龍南、龍西、l龍北、龍新5個(gè)村,因居北,故名。 |
明洪武二年(1369),張姓奉旨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呼張莊。清順治年間,張氏與周營(yíng)一女子定親,未婚男亡,女方父母令其女改嫁,女不從,自縊,后張姓為其立貞節(jié)牌坊,易今名。 |
明洪武年間,孫姓奉旨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蓋樓一座,稱孫樓。清康熙年間黃河決口村毀于水,改過(guò)后成一渡口,邢氏遷此,改孫樓為邢口,清末,渡口不存,改今名。 |
《付氏族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付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此,故名。 |
龍?zhí)猎執(zhí)翇彛袓徚昶绿。相傳王莽末年,漢光武帝劉秀為避王莽,在此曾隱于崗陵坡塘之中,取名龍?zhí)痢?982年第一次全國(guó)地名普查時(shí)分為龍東、龍南、龍西、龍北、龍新5個(gè)村,因居?xùn)|,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