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此村早年名倫常,三綱五常倫理道德之意,后“!毖葑?yōu)椤罢啤保旆Q倫掌。又,安陽縣北嶺似一條巨龍昂直西向,其前掌右之處聚集成村落,故名,龍掌,亦稱倫掌。北宋《相臺志》載有倫掌。明《嘉靖彰德府志》稱倫掌集。清乾隆年《安陽縣志》仍名倫掌。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稱倫掌鎮(zhèn),1985年改稱大街,安署文〔1981〕55號文批準(zhǔn),恢復(fù)原名倫掌,名稱沿用至今。 |
此村位于南北二道大嶺之間,嶺上柏樹茂密,溝底澗水潺潺,舊有“柏樹溝”之名,后改稱“柏澗”。柏澗有二,此村居西,故名西柏澗。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有西白澗村名(白似為白字,應(yīng)為柏)。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為西柏澗,沿用至今。 |
此村位于南北二道大嶺之間,嶺上柏樹茂密,溝底澗水潺潺,舊有“柏樹溝”之名,后改稱“柏澗”。柏澗有二,此村居?xùn)|,故名東柏澗?滴鹾颓迩∧辍栋碴柨h志》均有東白澗村名(白似為白字,應(yīng)為柏)。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為東柏澗,名稱沿用至今。 |
傳早年一杜姓人家逃荒至此,繁衍成村,遂起名杜家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杜家崗村名,沿用至今。 |
傳早年此村孟姓居多,故名孟村。北宋《相臺志》載有孟村。后被漳河沖毀村莊,村民在原村西一公里處的高地成立村莊,分為南北兩村,此村居北故名北孟村。 |
傳早年此村孟姓居多,故名孟村。北宋《相臺志》載有孟村。后被漳河沖毀村莊,村民在原村西一公里處的高地成立村莊,分為南北兩村。此村居南故名南孟村,名稱沿用至今。 |
因村西北有明代趙康王朱厚煜墳?zāi)苟妹?jù)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古跡志》:“康王墳,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其村即以康王墳名!鼻迩∧辍栋碴柨h志》有康王墳村名,沿用至今。 |
據(jù)此村《李氏宗圖序》記載:明初,始祖李仲寬從山西遷居于倫掌西南隅,取名李家村,亦稱西倫掌或西倫,屬五倫掌之一(倫掌由五個自然村組成)。1985年《安陽縣標(biāo)準(zhǔn)地名手冊》載有李家村,沿用至今。 |
此村原名南倫掌或南倫,為五倫掌之一,村南是一道土嶺,村子在嶺下,1945年駐村工作隊以此村地形改名為南崖,1985年《安陽縣標(biāo)準(zhǔn)地名手冊》有南崖村(崖:當(dāng)?shù)刈xyí),名稱沿用至今。 |
此村原名東倫掌或東倫,為五倫掌之一,村北有條季節(jié)性河流,初名婁家河。后因村中牛姓居多,遂改名為牛家河。1985年《安陽縣標(biāo)準(zhǔn)地名手冊》載有牛家河,沿用至今。 |
傳早年李姓人家的二子(稱仲)在今村西0.5公里處安家落戶,故稱仲落。后在今村處發(fā)現(xiàn)一眼古井,水源充足,村民歡樂,遂遷居于此,改稱眾樂。又620年前(明代)今村西5華里處有一村莊名,后村民在今村處發(fā)現(xiàn)一眼古井,水源充足,遂集體挪至古井周圍生活,故叫眾挪,后演變?yōu)楸姌。北宋《相臺志》載有仲落?滴跄、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改稱眾樂。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稱眾樂,名稱沿用至今。 |
此村位于安陽北嶺上,相傳早年此地吃水困難,村民在村西鑿一石井,出水旺盛,故取名為大井、石井。唐朝《陳叔度墓志銘》記載有大井村。北宋《相臺志》載有石井村。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石井岡村。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東石井崗村,名稱沿用至今。 |
此村位于孫家崗和東石井崗兩村之間故名。此村初始附屬于石井崗。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西石井崗村。民國九年(1920),改為當(dāng)中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當(dāng)中崗村名,沿用至今。 |
傳明代時孫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居于安陽北嶺上,故起村名為孫家崗,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孫家崗村名,沿用至今。 |
傳早年當(dāng)?shù)匾怨茸訛橹饕r(nóng)作物,打谷場上常年堆放著一垛一垛的谷子,所以叫谷垛村,也叫谷陀,后演變成谷駝村?滴跄、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均有谷陀。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稱谷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