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洪湖市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洪湖市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地名由來

  新堤歷史悠久,據《洪湖縣地名志》記載:在江漢平原上有一條自西向東的內荊河,兩岸茅草叢生,在河口與長江交匯之處,俗稱茅江口。茅江口以東地勢略高,逐漸為船只泊岸的碼頭,久而久之這里成為南來北往的貨物流通的集市,俗稱茅埠。由于水患連年,這里興衰不定。在明嘉靖中期,為堵塞長江的“九穴十三口”之一的茅江口,新筑江堤“五千三百余丈”。堤成之后,陸續(xù)有人遷至沿堤定居,新堤碼頭迅速發(fā)展成為市鎮(zhèn),將茅埠市鎮(zhèn)取而代之。新堤在漢口與岳陽之間崛起,成為湖北省長江中游的四大港口城市之一。時至今日已有四百余年。 [詳細]
  因街道境域處洪湖之濱,三方環(huán)湖,故名。 [詳細]
  以陸地地形和行政區(qū)域綜合命名。因轄域有一山形似青螺而得名螺山。清乾隆皇帝在螺山圓通寺曾留詩可為佐證:“青螺繡出護江堤,古寺參差萬象齊。此地圓通君覺否,清池俯視白云低!标P于其來歷,還有一則有趣民間傳說。據傳,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役使民眾搬石運木,苦不堪言。觀音大士見后憐憫,給每人木杠上放一花線,從而負重若輕。秦始皇得知后,將花線收集編成鞭子趕山填海,途徑此處,不慎掉落一山,人稱落山,后以諧音轉化為螺山。今螺山街道修有落山路,以紀其事。 [詳細]
  以臨江烏林磯簡稱和行政區(qū)域類別綜合命名。烏林磯為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zhàn)火燒烏林遺址,以磯岸景物得名。相傳,那時磯頭岸邊土壤肥沃,雨水充足,樹木茂密,多有烏鴉、喜鵲、八哥等黑色羽毛的鳥雀成群結對棲息、繁衍,遠看樹林一片烏黑,故名烏林磯。 [詳細]
  以轄域河洲得名。古為江中一圓形岡阜,因江燕筑巢群棲而名燕子窩,簡稱燕窩。 [詳細]
  據清光緒《湖北輿地記》載,“江水又自陸口東流十里至唐冒山北,又東流十里至唐公山北,北岸為龍口鎮(zhèn),屬嘉魚,即《水經注》之練口也。龍口西北有良洲,即《水經注》之練洲也。練、龍、良一聲之轉耳。”《水經注》為北魏酈道元所撰。練口之名早已成書之前已經存在。推之迄今,至少已有1480年之久了。 [詳細]
  據清光緒《湖北輿地記》載:“新灘口當為古夏水分支入江之口,王莽置江夏縣于此,蓋以此名也!笨芍,新灘之名至少已有2000年了。 [詳細]
  以水利設施竣工稱謂及行政區(qū)域名稱綜合命名。此地原名直埠,后稱張家場,地處直埠湖邊,明嘉靖二十六年(1548)為“直埠湖泊所”駐地。清乾隆年間(1736),東荊河復堤,直埠湖逐漸淤高,墾殖為田。但每逢汛期,長夏河洪水直泄田垸,故于張家場打壩封口。封口處遂成農產品集散地,商鋪日益增多,經濟日趨繁榮。沔陽州志載:“以封口之壩,擋住洪水之峰,高堅無恙”。“封口”之稱取代張家場之名,后雅化為“峰口”。 [詳細]
  以所轄地域內的集鎮(zhèn)(街道)和行政區(qū)域名稱綜合命名。原名曹家嘴,以曹姓人家集居此地而得名。明嘉靖十二年版《沔陽州地圖》標有“曹家嘴”。清乾隆《沔陽州志》載:“州南,曹家口新場,距州三十里!保ㄅf方志按:“曹家嘴支河,由府場直下十里,曹家嘴市傍,舊有支河流徑沈家廟、關圣廟、麻濠渡,尾出唐嘴!保┐蟾攀且蛭痪雍涌谔帲欧Q“曹家口”;又因市集新興,故又稱“曹家口新場”。光緒《沔陽州志·鄉(xiāng)鎮(zhèn)》則稱:“南鄉(xiāng)村場曰曹家嘴,距州三十里,濱易家河(中府河舊名)!笨凇⒆炀偷貏莸孛捕,“曹市”之稱屬以后因繁就簡派生所得。建國前,此地是一古老的集鎮(zhèn)。建國后,區(qū)、社(鎮(zhèn))機關均設于此,所以“曹市”既為地名,亦為區(qū)、社(鎮(zhèn))名。 [詳細]
  因“臨近沔陽府,為其南屏障”“乃取府地昌盛之意”而名府昌場,后簡化為府場(《洪湖縣地名志》)。 [詳細]
  據《戴市志》記載:戴市,原名戴家場。相傳,明朝晚期有戴姓手工業(yè)者遷此。專事織染土布和兼營買賣生意,慢慢形成集市,亦稱為戴家場。場有特指市集之意,故簡稱戴市。清光緒《湖北輿地記》、《湖北通志》均有“戴市在州城南四十里,為沔陽十九市之一”的記載。“原南鄉(xiāng)轄(光緒《沔陽州志》建置志.鄉(xiāng)鎮(zhèn))”。又有百橋籍葉道山老師即(高山流水)的《洪湖.戴家場鎮(zhèn)篇》上據《戴氏家史》記載而撰寫的:“清道光以前,現(xiàn)戴家場集鎮(zhèn)為雜姓所居住,并無命名。道光十八(1838)年戴氏家族在此購買墩臺49處,戴姓并無人在此居住,只作公產出租他姓,租金用于祭祀、育人和濟貧。承租者在此處做些糧棉兌換的生意,逐漸形成小型集市貿易市場,命名為戴家場,迄今有174年歷史!痹儆小逗楹h志》(1992年版)記載:“明代,此地一百余家均紡紗織布,匠人多姓戴,故名戴家場!鼻骞饩w三十一年(1905年)戴家場有106戶,手工作坊和商鋪110多家等,洪湖建縣后,戴家場先后為鄉(xiāng)、社、區(qū)、鎮(zhèn)的機關駐地。 [詳細]
  以姓氏、地理形態(tài)及行政區(qū)域名稱綜合命名。據《瞿家灣志》記載,明弘志十五年(1502),瞿氏先祖從荊州安定門外諸倪垱楊家村遷入玉沙縣趙湖里內荊河邊墾荒圍垸,種地狩獵。經繁衍生息,形成村落,故名“瞿家灣”。明嘉清年間(1550年前后),瞿家灣有了集市。明萬歷年間(1600年前后)集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街道形成。至清乾隆初期(1740),瞿家灣已成為洪湖西北角湖區(qū),農產業(yè)水產品及農副產品交而的集散地和經濟發(fā)展較為繁華的集鎮(zhèn)。 [詳細]
  沙口原實名為小沙口。以地理形態(tài)得名。古時,此地河道如織,諸水匯流!逗陛浀赜洝份d。在洪湖之北有小沙口港,北由關愛河分支南流五里來往。小沙口河由三汊河南下十五里抵,北河舊名小荊河。“馮姓河由沙口南下三里,鎮(zhèn)方山旁為此河之口,向有大馬河一道,長五六十里尾出大洪口。施流河在太馬河之南張家坊,源發(fā)沙口市,土名獅子口,中經茶團尾接篆口。眾河四方驟至,拖泥帶沙,沖積淤高,壅沙成洲,故稱此地為沙口。又因此村居沙洲之尖端處,亦稱小沙口。明正德年間,沔陽知州李濂子于公元1514年途經此地,曾留詩有。逶迤沙口村,歲晏過其地"之向,足見沙口得名甚早。建國后,區(qū)、社(鎮(zhèn))黨政機關歷設于此。所以,沙口既為地名,亦為區(qū)、社(鎮(zhèn))名。 [詳細]
  以境內萬全垸得名。清同治年間,始建萬全垸(13個民垸組成),民國初年,將“涉字垸”、“姚家垸”和“長樂垸”(慣稱“下三垸”,屬汊河鎮(zhèn)管轄)筑一堤(汊河陳坊--萬豐村八十八弓)隔開。隨后“鄒家垸”自行析出,故將上九垸定名“萬全垸”。 [詳細]
  清光緒《沔陽州志》記載:“汊河口距州八十里,濱易家河南折支河”。汊河口因處內荊河與沙嘴河、太馬河交叉口而得名。 [詳細]
說明:數(shù)據源自網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