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大幕鄉(xiāng)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大幕鄉(xiāng)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2004年,成立常收街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2004年,成立石橋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與雙垅村村、居合一。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三都、六都。

民國時期,下墩、沖崽、廟嘴、官員嘴、高魯詹、莊稼塘、二門樓7個村莊,漢美壟、下嶺、小嶰、佘家莊、下周、上周6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張祠保(駐大塘張祠堂),鴨口張、黃在畔、山下王、梓橋、董家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愛民鄉(xiāng)(駐茶地鋪)茶地保(駐茶地鋪)。

1949年6月,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所在的張祠保,鴨口張等5個村莊所在的茶地保,隸屬馬橋區(qū)(駐馬橋街)。

1950年,咸寧縣改保為村。

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張祠村(駐大塘張祠堂),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茶地村。

1951年1月,咸寧縣改村為鄉(xiāng)(小鄉(xiāng))。

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茶地鄉(xiāng)(小鄉(xiāng))。

同年4月,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茶地鄉(xiāng)。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11月,下墩等7個村莊,漢美壟等6個村莊,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茶地鄉(xiāng)。

1954年初,下墩、沖崽、廟嘴、官員嘴、高魯詹5個村莊組成民主一初級社,莊稼塘、二門樓2個村莊組成民主二初級社,漢美壟等6個村莊組成光輝初級社,鴨口張等5個村莊組成紅旗一初級社。

1956年,民主一、民主二2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民主高級社,光輝初級社升格為光輝高級社。

2個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駐蔡家畈)。

鴨口張等5個村莊隸屬紅旗一、紅旗二2個高級社合并升格的紅旗高級社。

同年6月,民主、光輝2個高級社隸屬泉山管理區(qū)。

1957年9月,民主、光輝2個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

1958年9月,民主高級社改稱民主大隊,光輝高級社改稱光輝大隊。

1959年冬,咸寧縣修建四門樓水庫,下墩成為淹沒區(qū),一分為三:一部分遷入沖崽,一部分遷入廟嘴,一部分遷入官員嘴。

1961年4月,民主、光輝2個大隊隸屬泉山公社。

1963年,原下墩遷出的三部分村民在駱家沖建房,新組成駱家沖自然村。

1965年9月,四門樓主壩加高,沖崽、廟嘴、官員嘴、高魯詹成為淹沒區(qū),絕大多數(shù)遷往原址后山垴,少數(shù)分別遷往今向陽湖鎮(zhèn)廣東畈村北洪橋、馬橋鎮(zhèn)新屋唐村。

廟嘴一分為五,分別插入沖崽、官員嘴、高魯詹、莊稼塘。

廟嘴塆消失。

1967年,四門樓水庫淹沒區(qū)的咸寧縣高橋區(qū)泉山公社民主大隊1、2、3、4四個生產(chǎn)隊105人,自愿遷至寶塔塔下公安農(nóng)場,1969年并入郭家灣村,為5隊、6隊。

1971年4月,民主大隊劃入南川公社(區(qū)級,駐南川水庫大壩下),紅旗大隊鴨口張、黃在畔、山下王、梓橋、董家5個村莊劃入民主大隊。

1975年3月,光輝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駐常收),民主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南川公社(駐南川水庫大壩下)。

同年6月,民主大隊劃入大幕公社。

1981年5月,部分大隊更名。

光輝改稱下嶺,民主改稱井頭。

1984年1月,下嶺、井頭2個大隊隸屬茶地鄉(xiāng)(駐金雞山)。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下嶺大隊改稱下嶺村,井頭大隊改稱井頭村。

1987年9月,下嶺、井頭2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下嶺、井頭2個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下嶺、井頭2個村合并為井頭村(先駐井頭小學,后駐二門樓十五千米處公路東邊)。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三都。

民國時期,月塘、塘角陳、塘角佘、祝家橋、沙芳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月塘保(駐飛雞等)。

大塘王、凡沖張、下張、葉家壟、鳳地、楊家塘、黃土墈、維龍、毛塘張、劉茶絡10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家黃家)張祠保(駐大塘張祠堂)。

蛤蟆塘、大屋壟、茶地鋪、周家橋、上佘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愛民鄉(xiāng)(駐茶地鋪)茶地保(駐茶地鋪)。

同年6月,月塘等5個村莊所在的月塘保、大塘王等10個村莊所在的張祠保、蛤蟆塘等5個村莊所在的茶地保,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1950年,改保為村。

月塘等5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月塘村。

大塘王等10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張祠村。

蛤蟆塘等5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茶地村。

1951年1月,咸寧縣改村為鄉(xiāng)(小鄉(xiāng))。

月塘等5個村莊隸屬月塘鄉(xiāng)(小鄉(xiāng))。

大塘王等10個村莊隸屬張祠鄉(xiāng)(小鄉(xiāng))。

蛤蟆塘5個村莊隸屬茶地鄉(xiāng)(小鄉(xiāng))。

同年4月,月塘、張祠、茶地3個鄉(xiāng)隸屬咸寧縣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11月,月塘、張祠、茶地3個鄉(xiāng)隸屬咸寧縣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1954年,月塘等5個村莊組成紅星一初級社。

大塘王等10個村莊組成勝利初級社。

蛤蟆塘等5個村莊組成紅旗二初級社。

1956年,紅星一初級社升格為聯(lián)盟高級社,勝利初級社升格為勝利高級社,紅旗一(駐井頭)、紅旗二2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紅旗高級社。

紅旗、勝利、聯(lián)盟3個高級社均隸屬泉山鄉(xiāng)(大鄉(xiāng)),駐蔡家畈。

同年6月,紅旗、勝利、聯(lián)盟3個高級社隸屬泉山管理區(qū)。

1957年9月,紅旗、勝利、聯(lián)盟3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泉山鄉(xiāng)。

1958年9月,紅旗高級社改稱紅旗大隊,勝利高級社改稱勝利大隊,聯(lián)盟高級社改稱聯(lián)盟大隊。

大隊下轄生產(chǎn)隊。

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泉山管理區(qū)。

同年10月,紅旗、勝利、聯(lián)盟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的高橋公社下轄的泉山管理區(qū)。

1961年4月,紅旗、勝利、聯(lián)盟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

1971年4月,紅旗大隊鴨口張、黃在畔、山下王、梓橋、董家5個村莊劃入民主大隊。

1975年3月,紅旗、勝利、聯(lián)盟3個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

1981年,部分大隊更名。

紅旗改稱茶地,勝利改稱大塘,聯(lián)盟改稱金雞山。

1984年1月,茶地、大塘、金雞山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茶地鄉(xiāng)(駐金雞山)。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

茶地大隊改稱茶地村,大塘大隊改稱大塘村,金雞山大隊改稱金雞山村。

1987年9月,茶地、大塘、金雞山3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茶地、大塘、金雞山3個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茶地、大塘、金雞山3個村合并為金雞山村(先駐金雞山街,2013年搬至塘角陳)。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六都。

民國時期,蔡家、淡泉、門泉、西嶺、嶺背俞、俞家?guī)X、鄒家、鎮(zhèn)家、程家、泉山口10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蔡家五保。

同年6月,蔡家等10個村莊,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蔡家保。

1950年,蔡家等10個村莊隸屬蔡家保改稱蔡家村。

1951年蔡家村改稱蔡家鄉(xiāng),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改稱的五區(qū)。

同年4月,蔡家等10個村莊所在蔡家村隸屬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11月,蔡家等10個村莊,隸屬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1954年,蔡家等10個村莊組成前進初級社。

1956年1月,前進初級社升格為前進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駐蔡家畈),同年6月前進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泉山管理區(qū)。

1957年9月,隸屬五區(qū)泉山鄉(xiāng)。

1958年9月,隸屬紅旗公社(駐黃闕鋪黃家祠堂)泉山管理區(qū),前進高級社改稱前進大隊。

同年10月,前進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高橋公社(駐大幕常收金家鋪)。

1961年4月,隸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駐蔡家畈)。

1975年3月,隸屬撤區(qū)并鄉(xiāng)后的大幕公社(駐常收)。

1981年5月,前進大隊改稱泉山大隊。

1984年1月,撤公社,恢復區(qū)鄉(xiāng),泉山口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泉山鄉(xiāng)(駐程鎮(zhèn))。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泉山口大隊改稱泉山口村。

1987年9月,泉山口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屬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泉山口村隸屬大幕鄉(xiāng)、石橋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三都。

民國時期,東坑、石屋廈、沈家莊、郭家鋪、泥湖崽、上程、下程、章油、對門沈、壟崽、新屋石凳9個村莊,東飛雞等、木梓樹下沈、西飛雞等、楊林王、桃花尖5個村莊,塘嶺、鯽魚塘、菖蒲塘、宋家垅4個村莊均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月塘保(駐飛雞等)。

同年6月,東坑等11個村莊,東飛雞等等5個村莊,塘嶺等4個村莊,均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月塘保。

1950年,咸寧縣保、甲制為村、閭制。

東坑等11個村莊,東飛雞等等5個村莊,塘嶺等4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月塘村(駐飛機等)。

1951年1月,東坑等11個村莊,東飛雞等等5個村莊,塘嶺等4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改稱的五區(qū)下轄的月塘村改稱的月塘鄉(xiāng)。

同年4月,東坑等11個村莊,東飛雞等等5個村莊,塘嶺等4個村莊,隸屬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月塘鄉(xiāng)。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11月,東坑等11個村莊,東飛雞等等5個村莊,塘嶺等4個村莊,隸屬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月塘鄉(xiāng)。

1954年,東坑等11個村莊組成建設初級社,東飛雞等等5個村莊組成紅星二初級社,塘嶺等4個村莊組成金星初級社。

均隸屬七區(qū)改稱的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下轄的月塘鄉(xiāng)。

1956年1月,初級社合并升格為高級社。

建設初級社升格為建設高級社,紅星二初級社升格為紅星二高級社,金星初級社升格為金星高級社。

3個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大鄉(xiāng),駐蔡家畈)。

同年6月,建設、紅星二、金星3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泉山管理區(qū)。

1957年9月,建設、紅星二、金星3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泉山鄉(xiāng)。

1958年9月,高級社改稱大隊。

紅星二改稱紅星、金星、建設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泉山管理區(qū)。

同年10月,紅星、金星、建設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的高橋公社泉山管理區(qū)。

1961年4月,紅星、金星、建設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

1966年5月,老屋石凳從建設大隊劃入同心大隊。

1975年3月,紅星、金星、建設3個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

1981年5月,金星改稱塘嶺,紅星改稱桃花尖,建設改稱東坑。

1984年1月,塘嶺、桃花尖、東坑3個大隊隸屬隸屬高橋區(qū)泉山鄉(xiāng)。

1985年9月,塘嶺、桃花尖、東坑3個大隊分別改稱塘嶺村、桃花尖村、東坑村。

生產(chǎn)隊改稱村為組。

1987年9月,塘嶺、桃花尖、東坑3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塘嶺、桃花尖、東坑3個村隸屬大幕鄉(xiāng)與石橋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塘嶺、桃花尖、東坑3個村合并的桃花尖村,駐飛雞等。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六都。

民國時期,嶺下佘、皂殼窩、中門小坑、下門小坑、馬鞍頭、黃荊壟6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黃荊保(駐常收陳月旦),上石、塘坑李、覺理廠、上門李、赤橋石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蔡家保(駐蔡家畈),老屋石凳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月塘保(駐飛雞等)。

1950年,咸寧縣改保、甲制為村、閭制。

嶺下佘等6個村莊隸屬黃荊村,上石等5個村莊隸屬蔡家村,老屋石凳隸屬月塘村,黃荊、蔡家、月塘3個村隸屬馬橋區(qū)。

1951年4月,嶺下佘6個村莊屬黃荊鄉(xiāng)(小鄉(xiāng)),上石等5個村莊屬蔡家鄉(xiāng)(小鄉(xiāng)),老屋石凳屬月塘鄉(xiāng)(小鄉(xiāng))。

3個鄉(xiāng)均隸屬馬橋區(qū)改稱的五區(qū)。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1954年初,嶺下佘、皂殼窩2個村莊組成同心一初級社,中門小坑、下門小坑2個村莊組成同心二初級社,馬鞍頭成立馬鞍頭初級社,黃荊壟成立黃荊壟初級社。

上石成立上石初級社,塘坑李、覺理廠2個村莊組成美滿一初級社,上門李、赤橋石2個村莊組成美滿二初級社。

老屋石凳隸屬建設初級社。

1956年1月,同心一、同心二、馬鞍頭、黃荊壟4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同心高級社,隸屬大幕鄉(xiāng)(大鄉(xiāng),駐胡家街上首謝家)。

上石、美滿一、美滿二3個初級社升格為美滿高級社,老屋石凳所在的建設初級社升格為建設高級社,均隸屬泉山鄉(xiāng)(大鄉(xiāng),駐蔡家畈)。

同年6月,同心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大幕管理區(qū),美滿、建設2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泉山管理區(qū)。

1957年9月,同心高級社隸屬五區(qū)大幕鄉(xiāng),美滿、建設2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泉山鄉(xiāng)。

1958年9月,同心高級社改稱同心大隊,隸屬紅旗公社大幕管理區(qū)。

美滿高級社改稱美滿大隊,建設高級社改稱建設大隊,均隸屬紅旗公社泉山管理區(qū)。

同年10月,同心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高橋公社下轄的大幕管理區(qū),美滿、建設2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高橋公社下轄的泉山管理區(qū)。

1961年4月,同心大隊隸屬高橋區(qū)大幕公社,美滿、建設2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

1966年5月,同心大隊從大幕公社劃出,與美滿大隊合并為同心大隊。

同時,因修建石子頭水庫的需要,老屋石凳從建設大隊劃出,并入同心大隊。

同心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

1975年3月,同心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駐常收)。

1981年5月,同心大隊改稱馬鞍頭大隊。

1984年1月,馬鞍頭大隊隸屬恢復區(qū)鄉(xiāng)建制的高橋區(qū)泉山鄉(xiāng)(駐程鎮(zhèn))。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

馬鞍頭大隊改稱馬鞍頭村。

1987年9月,馬鞍頭村改稱馬安頭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馬安頭村隸屬大幕鄉(xiāng)與石橋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12年,新建村委會辦公大樓落成。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六都。

民國時期,佘家、張耋、薛家、內(nèi)薛、涂家沖、陳月旦、周日沖、外薛、青泥灣、金家、俞家、董家、老屋垅、大屋李、涂家林1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黃荊保(駐陳月旦)。

1950年,咸寧縣改保、甲制為村、閭制,佘家等15個村莊屬黃荊村,隸屬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1951年4月,佘家等15個村莊屬黃荊鄉(xiāng)(小鄉(xiāng)),隸屬馬橋區(qū)改稱的五區(qū)。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1954年初,佘家成立佘家初級社。

張耋成立張耋初級社。

薛家和內(nèi)薛兩個村莊組成薛家初級社。

涂家沖成立涂家沖初級社。

陳月旦、周日沖、外薛3個村莊組成陳月旦初級社。

青泥灣、涂家林兩個村莊組成青泥灣初級社。

金家成立金家初級社。

俞家成立俞家初級社。

董家、老屋垅兩個村莊組成董家初級社。

大屋李成立大屋李家初級社。

1956年1月,佘家、張耋、薛家3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幸福高級社。

涂家沖、陳月旦、青泥灣、金家、俞家、董家、大屋李7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常豐高級社。

兩個高級社隸屬泉山鄉(xiāng)(大鄉(xiāng),駐蔡家畈)。

同年6月,幸福、常豐兩個高級社隸屬高橋五區(qū)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泉山管理區(qū)(駐蔡家畈)。

1957年9月,幸福、常豐兩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泉山鄉(xiāng)(駐蔡家畈)。

1958年9月,幸福高級社改稱幸福大隊,常豐高級社改稱常豐大隊。

兩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泉山管理區(qū)(駐蔡家畈)。

同年10月,幸福、常豐兩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高橋公社下轄的泉山管理區(qū)(駐蔡家畈)。

1961年4月,幸福、常豐兩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駐蔡家畈)。

1963年3月,幸福、常豐兩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新成立的楊林公社(駐楊林周港邊連三屋)。

1966年5月,高橋區(qū)撤銷楊林公社,幸福、常豐2個大隊合并為常收大隊。

常收大隊改屬高橋區(qū)泉山公社(駐蔡家畈)。

1975年3月,常收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駐常收云臺山即鐵山的北坡)。

1984年1月,常收大隊隸屬恢復區(qū)、鄉(xiāng)建制的高橋區(qū)(駐常收云臺山即鐵山的北坡)泉山鄉(xiāng)(駐程鎮(zhèn))。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

常收大隊改稱常收村。

1993年,內(nèi)薛因海拔高居住不方便,村民自發(fā)逐漸搬遷至常收街建房定居。

至2008年,所有村民搬離。

2001年3月,常收村隸屬大幕鄉(xiāng)與石橋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六都。

民國時期,周沖、賀家口、胡師、章堡兒(含東邊、西邊)、陳華國5個村莊,赤巖口、吳仕紅、田鋪,畈堂孔、大屋灣、胡家街、謝家、熊家嘴8個村莊,西山下、里頭棚、新屋崽、余家、周尤、楊林周、周章堡、太清周8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章堡保(駐陳華國)。

同年6月,周沖等5個村莊,謝家等16個村莊所在的章堡保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1950年,周沖等5個村莊、謝家等16個村莊,隸屬章堡保改稱的章堡村。

同年5月,咸寧縣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1954年,赤巖口、吳仕紅、田鋪,畈堂孔、大屋灣、胡家街、謝家、熊家嘴8個村莊,組成衛(wèi)星一初級社。

西山下、里頭棚、新屋崽、余家、周尤、楊林周、周章堡、太清周8個村莊,組成衛(wèi)星二初級社。

周沖、賀家口、胡師、章堡兒(含東邊、西邊)、陳華國5個村莊,組成團結(jié)初級社。

1956年1月,衛(wèi)星一、衛(wèi)星二初級社合并升格為衛(wèi)星高級社,團結(jié)初級社升格為團結(jié)高級社。

衛(wèi)星、團結(jié)2個高級社隸屬大幕鄉(xiāng)(駐胡家街上首謝家)。

1957年9月,撤銷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組和管理區(qū),恢復區(qū)、鄉(xiāng)。

衛(wèi)星、團結(jié)2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大幕鄉(xiāng)。

1958年9月,撤銷區(qū)、鄉(xiāng),成立紅旗公社。

衛(wèi)星、團結(jié)2個高級社隸屬紅旗公社(駐黃闕鋪黃家祠堂)大幕管理區(qū)。

同月,高級社改稱大隊,互助組改稱生產(chǎn)隊。

衛(wèi)星高級社改稱楊林大隊,團結(jié)高級社改稱團結(jié)大隊。

2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大幕管理區(qū)。

同年10月,紅旗公社改稱高橋公社,駐大幕常收金家鋪(因要修建牛鼻潭水庫遷到此地),2個大隊隸屬高橋公大幕管理區(qū)。

1961年4月,公社改稱區(qū),管理區(qū)改稱公社。

楊林、團結(jié)2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駐大幕常收涂氏公所)大幕公社(駐胡家街上首謝家)。

1963年3月,楊林大隊隸屬新設的楊林公社(駐楊林周港邊連三屋),團結(jié)大隊隸屬大幕公社(駐馬鞍頭小坑)。

1966年5月,撤銷楊林公社,楊林大隊劃入大幕公社。

1975年3月,楊林、團結(jié)2個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駐常收云臺山即鐵山的北坡)。

1981年5月,楊林大隊改稱西山下大隊,團結(jié)大隊改稱章堡大隊。

1984年1月,西山下、章堡2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駐云臺山北坡)大幕鄉(xiāng)(駐西山下)。

1985年9月,西山下大隊改稱西山下村,章堡大隊改稱章堡村。

2個村隸屬高橋區(qū)大幕鄉(xiāng)。

1987年9月,西山下、章堡2村隸屬撤區(qū)建制的大幕鄉(xiāng)(駐云臺山即鐵山北坡)。

2001年3月,西山下、章堡2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部分建制村合并。

西山下、章堡2個村合并為西山下村(駐西山下)。

明清時期,隸屬鄂城縣馬跡鄉(xiāng)馬三里。

民國時期,河嶺、港口、姚家、陳家畈4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村)東畈保(駐東畈),水口周、泉塘畈、荷畈董、咸寧阮、葉家畈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黃荊保(駐陳月旦)。

1949年6月,陳繼等18個村莊隸屬鄂城縣毛家區(qū)石橋保改稱的石橋鄉(xiāng)(駐石橋公屋)。

河嶺等4個村莊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東畈保,水口周等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黃荊保。

1950年,河嶺等4個村莊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東畈村,水口周等5個村莊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黃荊村。

同年5月,陳繼等18個村莊隸屬鄂城縣高橋區(qū)(駐劉楨清溪饒)石橋鄉(xiāng)。

1951年1月,咸寧縣改村為鄉(xiāng),河嶺等4個村莊所在的東畈村改稱東畈鄉(xiāng)(小鄉(xiāng)),水口周等5個村莊所在的黃荊村改稱黃荊鄉(xiāng)(小鄉(xiāng)),均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改稱的五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同年4月,河嶺等4個村莊所在的東畈鄉(xiāng)、水口周等5個村莊所在的黃荊鄉(xiāng),隸屬咸寧縣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同年5月,鄂城、咸寧兩縣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7月,陳繼等18個村莊所在的石橋鄉(xiāng)隸屬鄂城縣十三區(qū)(駐劉楨清溪饒)。

同年11月,河嶺等4個村莊所在的東畈鄉(xiāng)、水口周等5個村莊所在的黃荊鄉(xiāng),隸屬咸寧縣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1952年8月,陳繼等18個村莊隨鄂城縣十三區(qū)一起劃入咸寧縣,隸屬咸寧縣八區(qū)石橋鄉(xiāng)。

1954年初,陳繼、河嶺、饒李、田鋪石、港口、石家橋、李家墳、王塘8個村莊,組成燈塔一初級社。

山下劉陳、細屋王坦、大屋王坦、姚家4個村莊組成燈塔二初級社。

劉德、潘家、孫家、黎思敬上門黎、黎思敬下門黎、蔡家垴、水口周、泉塘畈、荷畈董、咸寧阮、葉家畈11個村莊,組成燈塔三初級社。

燈塔一、燈塔二2個初級社隸屬咸寧縣八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劉楨清溪饒)石橋鄉(xiāng),燈塔三初級社(含原鄂城縣十三區(qū)下轄的劉德、孫家、潘家、祠堂崽、黎思敬上門黎、黎思敬下門黎、蔡家垴7個村莊)隸屬七區(qū)改稱的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1955年,燈塔一、燈塔二、燈塔三3個初級社隸屬咸寧縣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石橋鄉(xiāng)。

1956年1月,燈塔一、燈塔二2個初級社合并為石橋高級社,隸屬石橋鄉(xiāng)。

燈塔三初級社升格為蔡橋高級社,隸屬大幕鄉(xiāng)。

同年6月,石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石橋管理區(qū),蔡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大幕管理區(qū)。

1957年9月,石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石橋鄉(xiāng),蔡橋高極社隸屬五區(qū)大幕鄉(xiāng)。

1958年9月,石橋高級社改稱石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駐中間屋)石橋管理區(qū)。

蔡橋高級社改稱蔡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大幕管理區(qū)。

同年10月,石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的高橋公社下轄的石橋管理區(qū),蔡橋大隊隸屬高橋公社大幕管理區(qū)。

1961年4月,石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石橋公社,蔡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大幕公社(駐馬鞍頭小垸)。

1963年3月,石橋、蔡橋2個大隊隸屬楊林公社(駐楊林周港邊連三屋)。

1966年5月,石橋大隊劃歸石橋公社(駐鄒谷陽),蔡橋大隊劃歸大幕公社(駐馬鞍頭小坑)。

1970年,石橋大隊從石橋公社劃入大幕公社。

1975年3月,石橋、蔡橋2個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

1984年1月,石橋、蔡橋2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大幕公社。

1985年9月,石橋大隊改稱石橋村,蔡橋大隊改稱蔡橋村村下轄村民小組。

1987年9月,石橋、蔡橋2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石橋、蔡橋2個大隊隸屬大幕鄉(xiāng)與石橋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駐常收鐵山西坡)。

2005年3月,石橋、蔡橋2個村合并為石橋村(先駐劉德畈豬場,后駐蔡橋)。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六都。

民國時期,孔家、胡家山、溪鋤窩外屋、溪鋤窩里屋、溪鋤窩、郭家棚、陳金、章家山8個村莊。

高塆、下塆、章貴、西邊、水口章、張安堡、鐵匠鋪、栗林、大幕山下9個村莊。

排樓、中房、港背陳、嶺背、東畈陳、東源畈6個村莊。

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駐桃花尖黃家)東畈堡(駐東畈)。

同年6月,東畈保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街)。

1950年,咸寧縣改保、甲制為村、閭制,一般以保的轄區(qū)為村轄區(qū),但也有小調(diào)整,設立部分新村。

東畈保改稱東畈村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街)。

1951年1月,馬橋區(qū)改稱五區(qū)(駐馬橋街)。

同年4月,咸寧縣改村為鄉(xiāng)。

一般以村轄區(qū)為鄉(xiāng)轄區(qū)。

同時,有小調(diào)整,設立部分新鄉(xiāng),東畈村改稱東畈鄉(xiāng)。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1954年初,咸寧縣成立初級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

大幕山下、張安堡、高塆、西邊、下塆、5個初級社,中房、排樓、港背一初級社、港背二初級社、東畈5個初級社,章家山、郭家棚、陳金、溪鋤窩、孔家、胡家山6個初級社,共16個初級社隸屬大幕鄉(xiāng)(駐胡家街上首謝家)。

1956年1月,咸寧縣小鄉(xiāng)合大鄉(xiāng),初級社合并升格為高級社。

中房、排樓、港背一、港背二4個初級社升格為高峰一高級社。

東畈、張安堡、大幕山下3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高鋒二高級社。

高塆、西邊、下塆3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高峰三高級社,章家山、郭家棚、陳金、溪鋤窩、孔家、胡家山6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綠化高級社。

4個高級社隸屬大幕鄉(xiāng)(駐胡家街上首謝家)。

同年6月,設立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區(qū)級,駐黃闕鋪黃家祠堂)。

4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大幕管理區(qū)。

1957年9月,撤銷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和管理區(qū),恢復區(qū)、鄉(xiāng)。

4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大幕鄉(xiāng)。

1958年9月,高級社改稱大隊,互助組改稱生產(chǎn)隊。

綠化高級社升格為綠化大隊,高鋒一、高鋒二、高鋒三3個高級社合并為東風大隊。

1959年,東風大隊(駐東畈小學)分為東風一、東風二2個大隊。

東風一大隊駐港背陳,(轄排樓、中房、港背陳、嶺背、東畈陳、東源畈、下塆、水口章8個村莊)。

東風二大隊駐張安堡,(轄高塆、章貴、西邊、張安堡、鐵匠鋪、栗林、大幕山下7個村莊。

同月,撤銷區(qū)、鄉(xiāng),成立紅旗、火箭公社。

綠化、東風一、東風二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駐中間屋)大幕管理區(qū)。

1961年4月,公社改稱區(qū),管理區(qū)改稱公社。

綠化、東風一、東風二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駐常收涂氏公所)大幕公社。

1963年3月,設立楊林公社,東風一、東風二2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駐胡家街上首謝家)楊林公社,綠化大隊隸屬大幕公社。

1966年5月,撤銷楊林公社,綠化、東風一、東風二3個大隊劃歸大幕公社。

1975年3月,撤區(qū)并社。

綠化、東風一、東風二3個大隊隸屬大幕公社(駐常收)。

1981年5月,部分大隊更名。

綠化改稱孔家,東風一改稱港背,東風二改稱章貴。

1984年1月,撤銷公社,恢復區(qū)鄉(xiāng)。

章貴改稱高灣,港背、高灣、孔家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駐大幕常收)大幕鄉(xiāng)(駐鐵山坡半山腰)。

1985年9月,大隊、生產(chǎn)隊改稱村、組,港背、高灣、孔家3個大隊改稱為港背、高灣、孔家3個村。

1987年9月,撤銷區(qū)建制。

港背、高灣、孔家3個村隸屬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港背、高灣、孔家3個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駐鐵山兩坡半山腰)。

2005年3月,部分建制村合并。

港背、高灣、孔家3個村合并為東源村(村委會駐章貴)。

明清時期,隸屬咸寧縣金城鄉(xiāng)六都。

民國時期,黃家嘴、竇家、郭家、舒上(又名舒家)、舒下(又名外屋舒)、內(nèi)屋舒家、山垴周、下屋周、章新恒、涂蔡、章孟夏(11個村莊)隸屬咸寧縣大幕鄉(xiāng)章堡保(駐陳華國)。

同年6月,黃家嘴等11個村莊所在的章堡保隸屬咸寧縣馬橋區(qū)(駐馬橋老街中段福壽圖)。

1950年,黃家嘴等11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章堡保改稱的章保村。

1951年,黃家嘴等11個村莊隸屬馬橋區(qū)改稱的五區(qū)下轄的章堡村改稱的章堡鄉(xiāng)(小鄉(xiāng))。

同年4月,黃家嘴等11個村莊隸屬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章保村。

同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11月,黃家嘴等11個村莊隸屬六區(qū)改稱的七區(qū)下轄的章堡鄉(xiāng)。

1954年初,黃家嘴、竇家、郭家、舒上(又名舒家)、舒下(又名外屋舒)、內(nèi)屋舒家6個村莊組成青山一初級社,山垴周、下屋周、章新恒、涂蔡、章孟下5個村莊組成青山二初級社。

1956年1月,青山一、青山二2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大幕高級社,隸屬大幕鄉(xiāng)(大鄉(xiāng))。

同年6月,大幕高級社隸屬大幕管理區(qū)。

1957年9月,大幕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大幕鄉(xiāng)。

1958年9月,大幕高級社改稱大幕大隊,隸屬紅旗公社(駐中間屋)大幕管理區(qū)。

同年10月,大幕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的高橋公社下轄的大幕管理區(qū)。

1961年4月,大幕大隊隸屬高橋區(qū)大幕公社。

1975年3月,大幕大隊隸屬撤區(qū)并社后的大幕公社。

1984年1月,大幕大隊隸屬高橋區(qū)大幕公社。

1985年9月,大幕大隊改稱大幕村,生產(chǎn)隊改稱村民小組。

1987年9月,大幕村隸屬撤區(qū)建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1年3月,大幕村隸屬大幕鄉(xiāng)與石橋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駐常收云臺山即鐵山的北坡)。

明清時期,隸屬鄂城縣馬跡鄉(xiāng)馬三里。

民國時期,九門阮等10個村莊隸屬鄂城縣毛家區(qū)楊林鄉(xiāng)(小鄉(xiāng))。

1950年5月,九門阮等10個村莊所在的楊林鄉(xiāng)隸屬鄂城縣高橋區(qū)(駐劉楨清溪饒)。

同年7月,九門阮等10個村莊所在的楊林鄉(xiāng)隸屬鄂城縣十三區(qū)(駐劉楨清溪饒)。

1951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1952年8月,九門阮等10個村莊所在的楊林鄉(xiāng)隨鄂城縣十三區(qū),整體劃入咸寧縣,隸屬咸寧縣八區(qū)(駐劉楨清溪饒)所在的楊林鄉(xiāng)。

1954年,九門阮等10個村莊組成高峰初級社,隸屬咸寧縣八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劉楨清溪饒)楊林鄉(xiāng)。

1955年,高峰初級社所在的楊林鄉(xiāng)隸屬咸寧縣四區(qū)(駐雙溪橋老街陳君聘)。

1956年1月,高峰初級社升格為高峰高級社,隸屬咸寧縣高鋪鄉(xiāng)(大鄉(xiāng),由楊林、高鋪、劉福、周橋4個小鄉(xiāng)合并而成,駐孫鑒)。

同年6月,高峰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高鋪管理區(qū)。

1957年9月,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高鋪鄉(xiāng)。

1958年9月,高峰高級社改稱高峰大隊,隸屬火箭公社(駐雙溪橋老街陳君聘)高鋪管理區(qū)。

同年10月,隸屬火箭公社更名的雙溪公社(駐雙溪橋區(qū)老街陳君聘)高鋪管理區(qū)。

1961年4月,高峰大隊隸屬雙溪區(qū)高鋪公社。

1971年3月,高峰大隊從雙溪區(qū)高鋪公社劃入咸寧縣林業(yè)局國營白云山林場。

1975年3月,高峰大隊行政區(qū)劃從咸寧縣林業(yè)局國營白云山林場劃入石橋公社,行政管理仍隸屬國營白云山林場。

1984年1月,高峰大隊行政區(qū)劃隸屬高橋區(qū)石橋鄉(xiāng),行政管理仍隸屬咸寧市(縣級,由咸寧縣改稱)國有白云山林場。

同年,高峰大隊黃泥塘一分為五,一部分遷回楊林閘,一部分遷往高鋪蔣家,一部分遷往高鋪高泰宇,一部分遷往孫鑒孫家,一部分遷往河南永城縣。

黃泥塘消失。

1985年9月,高峰大隊改稱高峰村。

2005年3月,高峰村從咸寧市咸安區(qū)林業(yè)局國有白云山林場劃入大幕鄉(xiāng)(駐鐵山西坡半山腰)。

明清時期,隸屬鄂城縣馬跡鄉(xiāng)馬三里。

民國時期,大壟等22個村莊隸屬鄂城縣毛家區(qū)雙壟鄉(xiāng)(小鄉(xiāng),駐雙壟口)。

1950年5月,大壟等22個村莊隸屬鄂城縣高橋區(qū)(駐劉楨清溪饒)雙壟鄉(xiāng)。

同年7月,大壟等22個村莊所在的雙壟鄉(xiāng)隸屬鄂城縣十三區(qū)(駐劉楨清溪饒)。

1951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1952年8月,大壟等22個村莊隨鄂城縣十三區(qū)一起劃入咸寧縣,隸屬咸寧縣八區(qū)雙垅鄉(xiāng)。

1954年,大壟、山下徐2個村莊組成徐家初級社,馬家壟1個村莊成立馬家壟初級社,山下塘、帥家壟2個村莊組成帥垅初級社,徐家崽、莊屋羅2個村莊組成莊屋羅初級社,廟邊、邱家2個村莊組成廟邊初級社,嘴莊1個村莊成立嘴莊初級社,山里頭1個村莊成立山里頭初級社,鐵鋪、雙壟口、老屋莊3個村莊組成雙垅初級社,李家鋪、羅家灣、大塘坳3個村莊組成羅家灣初級社,鄒家山1個村莊成立鄒家山初級社,鄒谷陽、橋頭2個村莊組成橋頭初級社,陳友甫1個村莊成立陳友甫初級社。

12個初級社隸屬咸寧縣八區(qū)改稱的七區(qū)(駐劉楨清溪饒)雙垅鄉(xiāng)。

1956年1月,徐家初級社升格為徐家高級社,馬家壟、帥壟、徐家、莊屋羅4個初級社合并為帥垅高級社,廟邊、嘴莊、山里頭3個初級社合并為廟邊高級社,雙垅、羅家灣2個初級社合并為雙垅高級社,鄒家山、橋頭、陳友甫3個初級社合并為橋頭高級社。

5個高級社隸屬咸寧縣石橋鄉(xiāng)(大鄉(xiāng),由石橋、雙垅、學堂3個小鄉(xiāng)合并而成,先駐石橋公屋,后駐張家崽)。

同年6月,徐家、帥垅、廟邊、雙垅、橋頭5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小組石橋管理區(qū)。

1957年9月,徐家、帥垅、廟邊、雙垅、橋頭5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石橋鄉(xiāng)。

1958年9月,徐家、帥垅2個高級社分別改稱徐家大隊、帥垅大隊,廟邊高級社改稱廟邊大隊,雙垅、橋頭2個高級社合并改稱雙垅大隊。

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駐中間屋)石橋管理區(qū)。

同年10月,徐家、帥垅、廟邊、雙垅4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更名為高橋公社(駐大幕常收金家)石橋管理區(qū)。

1961年4月,徐家、帥垅、廟邊、雙垅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駐常收涂氏公祠)石橋公社。

1965年,徐家、帥垅2個大隊合并為紅山大隊。

1966年3月,紅山大隊莊屋羅1個村莊劃入廟邊大隊。

1970年,部分大隊更名。

廟邊改稱紅旗,雙垅改稱紅衛(wèi)。

1975年3月,紅山、紅旗、紅衛(wèi)3個大隊隸屬于撤區(qū)并社后的石橋公社。

1981年5月,部分大隊更名,紅旗改稱廟邊,紅衛(wèi)改稱雙垅。

1984年1月,紅山、廟邊、雙垅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石橋鄉(xiāng)。

1985年9月,紅山大隊改稱紅山村,廟邊大隊改稱廟邊村,雙垅大隊改稱雙垅村。

1987年9月,紅山、廟邊、雙垅3個村隸屬撤銷區(qū)鄉(xiāng)建制的石橋鄉(xiāng)。

2001年3月,紅山、廟邊、雙垅3個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后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紅山、廟邊、雙垅3個村合并為雙垅村,駐鄒谷陽。

明清時期,隸屬鄂城縣馬跡鄉(xiāng)馬三里。

民國時期,大屋余等8個村莊,陳繼壟等9個村莊,學堂胡等2個村莊,隸屬鄂城縣毛家區(qū)學堂保改稱的學堂鄉(xiāng)(小鄉(xiāng))。

1950年5月,大屋余等8個村莊,陳繼壟等9個村莊,學堂胡等2個村莊,隸屬鄂城縣高橋區(qū)(駐劉楨清溪饒)學堂鄉(xiāng)。

1951年5月,成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互助組。

同年7月,大屋余等8個村莊,陳繼壟等9個村莊,學堂胡2個村莊,隸屬鄂城縣十三區(qū)(駐劉楨清溪饒)學堂鄉(xiāng)。

1952年8月,大屋余等8個村莊,陳繼壟等9個村莊,學堂胡2個村莊,隨鄂城縣十三區(qū)起,整體劃入咸寧縣,隸屬咸寧縣八區(qū)(駐劉楨清溪饒)學堂鄉(xiāng)。

1954年,大屋余、后頭陳組成大屋余初級社,方家灣、屋頭陳2個村莊組成方家灣初級社,阿益壟、天恩余組成天恩余初級社,塘窩余、南山陳組成塘窩余初級社,學堂胡分為學堂胡上門初級社和學堂胡下門初級社,蔡油為蔡油初級社,陳繼壟、陳繼嘴、老屋陳繼、張冉、塘尾5個村組成陳繼初級社,大屋阮、細屋阮、張家崽組成阮家初級社。

大屋余、方家灣、天恩余、塘窩余、學堂胡上門、學堂胡下門、蔡油、陳繼、阮家9個初級社隸屬六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學堂鄉(xiāng)。

1956年1月,大屋余、方家灣、天恩余、塘窩余合并升格為南山高級社(駐大屋余),學堂胡上門、學堂胡下門、蔡油3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學堂高級社(駐學堂胡),陳繼,阮家2個初級社合并升格為北山高級社(駐張家崽)。

南山、學堂、北山3個高級社隸屬石橋鄉(xiāng)(大鄉(xiāng))。

同年6月,南山、學堂、北山3個高級社隸屬高橋農(nóng)村生產(chǎn)指導組(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石橋管理區(qū)。

1957年9月,南山、學堂、北山3個高級社隸屬五區(qū)(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石橋鄉(xiāng)。

1958年9月,南山、學堂、北山3個高級社均改稱大隊,下轄生產(chǎn)隊。

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駐黃闕鋪黃家祠堂)石橋管理區(qū)。

同年10月,南山、學堂、北山3個大隊隸屬紅旗公社改稱為高橋公社下轄的石橋管理區(qū)。

1961年4月,南山、學堂、北山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石橋公社。

1970年,學堂大隊改稱紅星大隊。

1975年3月,南山、紅星、北山3個大隊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石橋公社。

1981年5月,紅星改稱學堂胡大隊。

1984年1月,南山、紅星、北山3個大隊隸屬高橋區(qū)石橋鄉(xiāng)。

1985年9月,南山、學堂胡、北山3個大隊均改稱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的石橋鄉(xiāng)。

1987年9月,南山、學堂胡、北山3個村隸屬撤銷區(qū)建制后的石橋鄉(xiāng)。

2001年3月,南山、學堂胡、北山3個村隸屬石橋鄉(xiāng)與大幕鄉(xiāng)合并的大幕鄉(xiāng)。

2005年3月,南山、學堂胡、北山3個村合并為南山村(駐南山大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