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會有草溝自然村之義,在北宋年間名為草橋關(guān),后因戰(zhàn)挖溝,戰(zhàn)后房舍盡毀,村民沿溝南遷,取名草溝。 |
1984年君趙大隊更名為君趙村民委員會,許圩大隊更名為許圩村民委員會。2008年由君趙村,許圩村合并而成為街西村,因位于草溝鎮(zhèn)西部,故而得名街西村。 |
1984年由侍圩大隊更名為侍圩村民委員會。委會有侍圩自然莊之義。清代末年侍姓聚居此地,該莊有一個大的圩墻把莊圍在當中,故得名。 |
1984年由汪尚大隊更名為汪尚村民委員會,委會有汪尚自然村之義。汪尚村委會由時汪莊,尚莊等自然莊組成,故名為汪尚村。 |
有于韓自然村之義。主要以于姓,韓姓較多,故取名于韓莊。 |
1984年由秦橋大隊更名為秦橋村民委員會,委會有秦橋自然村之義。秦姓家族聚居此地,繁衍生息,人丁興旺,因村莊南部唐河建有石橋一座,故名為秦橋村。 |
1984年由王樓大隊更名為王樓村民委員會,委會有王樓自然村之義。王樓自然村是一名王姓四百多年前從山西洪洞縣移民此地,并在此莊蓋鼓樓,稱王樓。現(xiàn)鼓樓遺址仍在。 |
1984年由瓦韓大隊更名為瓦韓村民委員會,有瓦韓自然村之義。瓦韓莊以韓姓居多,最早有瓦房的村莊,故取名瓦韓莊。 |
1984年由于城大隊更名為于城村民委員會,委會有于城自然村之義。清明中期,于姓家族聚居此地,建村立莊,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壯大,傳說此莊曾有人在京城做官,故得名為于城莊。 |
1984年由大梁大隊更名為大梁村民委員會,委會有大梁自然村之義。清朝咸豐年間,梁姓家族聚居此地,建村立莊,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壯大,故得名大梁莊。 |
李姓在此居住,四周有圍墻,故稱李圩村。 |
大安據(jù)說是古代有一大夫到此安身居住,故得名大安。 |
清朝宣統(tǒng)年間,張姓家族聚居此地,開荒種地,繁衍生息,逐漸壯大,故得名。 |
明朝嘉靖年間,孫姓人家由江蘇遷居此地,開荒種地,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逐漸壯大,因巷口太多,故得名孫巷莊。 |
1984年由楊彥村委會、張圩村委會、黃莊村委會合并而成,因以上三個村委會位于草溝大橋東,即命名為橋東村民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