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三國時,司馬懿掌握了曹魏兵權(quán),為了招賢納士,在此設(shè)了東、西招賢館,后逐漸成村,西招賢館便成為“西招賢(村)”。 |
傳三國時,司馬懿掌握了曹魏兵權(quán),他為了招賢納士,在此設(shè)了東、西招賢館,后逐漸成村,東招賢館便成為“東招賢(村)”。 |
傳明初王氏遷至懷慶府溫縣城西二十五千米處坨塢村居住,自遷民來,原住老蟒河南,因洪水為患,二遷坡下,三次遷移青峰嶺上居住,因三次遷移備受辛苦,因而得名辛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辛莊村劃分為辛一大隊、辛二大隊、辛三大隊。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為鄉(xiāng)以后,辛一大隊更名為西辛村,辛二大隊更名為中辛村、辛三大隊更名為東辛村。 |
傳明初,王氏遷至懷慶府溫縣城西二十五千米處坨塢村居住,自遷民來,原住老蟒河南,因洪水為患,二遷坡下,三次遷移青峰嶺上居住,因三次遷移備受辛苦,因而得名辛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辛莊村劃分為辛一大隊、辛二大隊、辛三大隊。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為鄉(xiāng)以后,辛一大隊更名為西辛村,辛二大隊更名為中辛村、辛三大隊更名為東辛村。 |
傳明初,王氏遷至懷慶府溫縣城西二十五千米處坨塢村居住。自遷民來,原住老蟒河南,因洪水為患,二遷坡下,三次遷移青峰嶺上居住,因三次遷移備受辛苦,因而得名辛莊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后,辛莊村劃分為辛一大隊、辛二大隊、辛三大隊。1983年人民公社更名為鄉(xiāng)以后,辛一大隊更名為西辛村,辛二大隊更名為中辛村、辛三大隊更名為東辛村。 |
傳西晉時,司馬炎稱帝,在現(xiàn)在的安樂寨東南一千米處修一城。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城里居住,就用“古城”做為村名。清嘉慶十一年黃河漲水,村民搬到現(xiàn)址,但村名未變,仍用“古城”至今。 |
傳西晉時,此地為司馬炎的“安樂宮”。元代時城墻建成寨墻,清咸豐三年,更名為“安樂寨”。 |
傳三國西晉時,此村為司馬氏故居的后花園,因此得名“上花園村”。后更名為“上苑”。 |
傳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遷一隊御林軍在此護(hù)衛(wèi)故居,得名“護(hù)駕莊”。明永樂三年(1405),有一家姓姬的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村名未變。1926年曾更名為護(hù)國鄉(xiāng),后又稱“護(hù)駕莊”,1949年更名為“護(hù)莊”。 |
傳唐代,一員姓單的大將出征行至此地溝西時,突然從馬上摔下死亡,其家立碑、購地、定居,取村名“單莊”。 |
傳三國時,司馬懿曾在此設(shè)置兵營,規(guī)模不大,人稱小營盤,亦稱校尉營。爾后,有桑、王兩姓到此居住,相繼又有張、劉、馬等姓遷入,聚集成村,取村名“小營”。 |
傳明初,鄭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故稱“鄭莊”。 |
傳西晉末年,此地橫水河?xùn)|岸有戶人家,到西岸放牧養(yǎng)羊,后來有流民來此居住,形成村莊稱名河西。 |
此地為移民村,原在洛陽市新安縣北,因村中有彎曲的水溝,形狀似龍稱名龍曲!扒焙髞碇C音為“渠”,有了龍渠的稱名。 |
因村北有跑馬嶺擋住黃河,村莊在嶺南澗中,沒有被洪水災(zāi)害淹沒,人們享受到了人間太平,稱名為太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