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呂村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呂村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相古代此地鐵匠爐甚多,遠近聞名,故稱鐵爐。據(jù)此村土地銀兩老帳記載,唐時稱鐵爐。清乾隆年、民國《安陽縣志》稱鐵爐村。因重名,1981年更名為東鐵爐。
據(jù)史書記載,北齊年間,綦毋懷文曾居住在這一帶,他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村民為紀念他,以其姓氏為村名,故稱綦毋村。北宋《相臺志》載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陽縣志》改為奇務村。之后發(fā)展為多個奇務村,因此村魏姓居多,故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魏奇務,名稱沿用至今。
相早年李姓兄弟從外地遷此定居,以柵為門,稱柵子,后演變?yōu)檎,此村李姓居多,故稱李寨。乾隆年、民國《安陽縣志》均稱李家寨。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為李寨。
相早年牛姓兄弟從外地遷此定居,以柵為門,稱柵子,后演變?yōu)檎,因此村牛姓居多,故稱牛寨。乾隆年、民國《安陽縣志》均稱牛家寨。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牛寨,名稱沿用至今。
相早年有陳姓人家遷此定居,以柵為門,稱柵子,后演變?yōu)檎,此村陳姓居多,故名陳寨。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陳家寨。新中國成立后簡稱陳寨。1964年“四清”運動中提倡破舊立新,陳寨改名為新寨。此村轄新寨、王寨、前耿寨三個自然村。
據(jù)《史記89卷·張耳·陳余列傳》中載:“張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項羽封其為常山王,后歸漢,成為劉邦部屬,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逼渌篮笤嵊诔I搅,此村由此得名。北宋《相臺志》載有常山,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常善。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分為東常山、西常山、申常山三個自然村,設此村居西故名西常山。1992年西常山分設西常山東街、西常山西街、西常山北街三個村民委員會。此村居西常山東部,故稱西常山東街。
據(jù)《史記89卷·張耳·陳余列傳》中載:“張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項羽封其為常山王,后歸漢,成為劉邦部屬,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逼渌篮笤嵊诔I搅,此村由此得名。北宋《相臺志》載有常山,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常善。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分為東常山、西常山、申常山三個自然村,設此村居西故名西常山。1992年西常山分為西常山東街、西常山西街、西常山北街三個村民委員會。此村居西常山西部故稱西常山西街,名稱沿用至今。
據(jù)《史記89卷·張耳·陳余列傳》中載:“張耳(公元前264-前202年)項羽封其為常山王,后歸漢,成為劉邦部屬,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逼渌篮笤嵊诔I搅,此村由此得名。北宋《相臺志》載有常山,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常善。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分為東常山、西常山、申常山三個自然村,設此村居西故名西常山。1992年西常山分設西常山東街、西常山西街、西常山北街三個村民委員會。此村居西常山北部,故稱西常山北街。
相有位呂須光的人,帶頭組織集市,后成為村中大戶,故起村名為呂村。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呂村集和南呂村,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呂村鎮(zhèn)、南呂村(含宋家門、豆家門、李家門、楊家門、王家門、三官廟街六個自然村)。1985年因其位于南呂村東部,故名東呂村。
相有位呂須光的人,帶頭組織集市,后成為村中大戶,故起村名為呂村。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呂村集和南呂村,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呂村鎮(zhèn)、南呂村(含宋家門、豆家門、李家門、楊家門、王家門、三官廟街六個自然村)。1985年因其位于南呂村中部,故名中呂村。
有位呂須光的人,帶頭組織集市,后成為村中大戶,故起村名為呂村。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分為呂村集和南呂村,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呂村鎮(zhèn)、南呂村(含宋家門、豆家門、李家門、楊家門、王家門、三官廟街六個自然村)。1958年李家門、楊家門聯(lián)合成立西呂村生產(chǎn)大隊,大隊部駐李家門,西呂村名稱沿用至今。
北齊年間,綦毋懷文曾居住在這一帶,他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村民為紀念他,以其姓氏為村名,故稱綦毋村。北宋《相臺志》載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陽縣志》改為奇務村。之后發(fā)展為多個奇務村,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奇村,因此村孫姓居多,故名,后稱孫奇村。1958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孫奇村。
北齊年間,綦毋懷文曾居住在這一帶,他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fā)展作出杰出貢獻,村民為紀念他,以其姓氏為村名,故稱綦毋村。北宋《相臺志》載有綦毋。清康熙年《安陽縣志》改為奇務村。之后發(fā)展為多個奇務村,因此村謝姓居多,故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謝家奇村。1958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謝奇村,名稱沿用至今。
相明初朱麥成一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村名為“東沿村臺”(當時洹河西岸有一個沿村臺村,此村居洹河東岸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改稱朱家村。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前朱村、后朱村,此村居南故稱前朱村。前朱村、后朱村郝小莊三個自然村統(tǒng)稱朱村,名稱沿用至今。
相早年馮、徐二姓在此定居,名馮徐村,后徐氏遷出或絕戶,改為馮宿村。唐朝有北馮徐村,今后馮宿存石佛座,落款為“大唐鄴郡堯城縣北馮徐村,天寶十一年(752)二月八日敬造”。北宋《相臺志》載有南馮徐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及民國《安陽縣志》均載有馮宿村。1985年的《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前馮宿,沿用至今。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