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坊營村南與小莊科近鄰,北近上磨村,西靠金牛山、無影山,西南與沈家營鎮(zhèn)香村營隔河相望。吳坊營村位于永寧鎮(zhèn)西5公里處,延琉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村域面積2.17平方公里。全村有農戶354戶,944人,其中農業(yè)人口692人,村60%人口為滿族,屬于民族村。全村耕地面積1163畝,以農業(yè)種植為主導產業(yè),主要種植葡萄、蔬菜、玉米和黃豆,全村種植葡萄300畝,其間套種黃豆180畝,其余土地種植玉米、蔬菜。 |
小莊科村位于延慶縣城東南11.8公里處,永寧鎮(zhèn)駐地西南6.5公里處。小莊科村東近東小營,西鄰沈家營鎮(zhèn)香村營,北靠金牛山,南毗寶林寺。地勢北高南低,海拔495米。村轄域面積1.91平方公里。村內街道呈東西、南北走向高低落差較大。小莊科現(xiàn)有村民239戶,514人。其中非農戶70戶,107人,農戶169戶,407人,均為漢族,姓氏以羅、鄭為主。1984年在村0土新石器時期文物。由于小莊科村土地流轉,其中大部分勞動力外出打工。未來發(fā)展方向是把小莊科村建設成花園式村莊,打造永寧第一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特色景觀,發(fā)展民俗旅游,也帶動廣大村民致富。 |
1954年因修官廳水庫遷至現(xiàn)址,前平坊村村落內主街呈東西、南北走向,F(xiàn)有農業(yè)戶111戶、263人,居民47戶、69人,姓氏以高、詹、趙為主。耕地面積837畝,其中蔬菜大棚占地260畝,前平坊村蔬菜標準化基地是市級標準化基地,在2004年5月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蔬菜種植專業(yè)戶73戶,到目前為止已成功申報了茄子、生菜、大白菜、辣椒、西蘭花、結球甘藍、香芹、番茄8個無公害蔬菜品種,蔬菜年產量在780噸左右,年銷售額可達128萬元。基地配有冷庫、殺蟲燈、農田水利配套設施,每戶菜農家都配有專用的農藥噴灑工具及農用器具。村民在種植蔬菜同時還種植玉米,2010年全村總收入為441.7萬元、人均收入為6810元。 |
明代建村。1954年修官廳水庫,后平房村一部分遷移至此村。 孔化營村東與盛世營毗鄰,西南與前平房接壤,西北與三里墩臨近。地處平川邊緣,海拔507米。村轄域面積5.48平方公里。村落主街呈南北走向?谆癄I村村域面積5.41平方公里,交通便利,F(xiàn)有450戶,1012人,姓氏以魏、衛(wèi)、梁為主。耕地面積3654畝,標準化基地蔬菜面積2300畝,占耕地面積的67.1%,建有春秋大棚500棟,從事蔬菜生產的有200戶,占全村總戶的44%。2011年蔬菜總產量達3200噸,蔬菜總收入470萬元,人均收入1.2萬。蔬菜生產已成為孔化營村主導產業(yè)。 村內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延慶興起,大多數(shù)教民避難于村中。同年5月26日,義和團攻破孔化營村教堂,殺死教民700余人,燒毀房屋20余間。 村中有明代所建澤潤寺一座。 |
新華營村轄三里墩自然村。三里墩村中有烽火臺。距永寧城三里,故名。村北九龍山前有一洞,名朝陽洞。洞內原有佛像,已毀。 新華營村位于永寧鎮(zhèn)西2公里處,村莊面積0.68平方公里,現(xiàn)有農業(yè)戶數(shù)739戶,農業(yè)人口1696人,非農業(yè)366戶,非農業(yè)人口545人,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6%,是個地地道道的少數(shù)民族村。 全村以蔬菜種植、奶牛養(yǎng)殖、生豬養(yǎng)殖為主導產業(yè)。全村耕地面積3243畝,林地面積2302畝,山場面積1500畝,春秋棚392棟,溫室大棚22棟,現(xiàn)有奶牛150頭,生豬養(yǎng)殖戶有60戶,豬存欄5000頭。新華營村現(xiàn)有食用菌合作社,奶牛合作社,有機肥合作社和生豬養(yǎng)殖合作社。充分利用這三個合作社帶動新華營村經(jīng)濟發(fā)展。 |
1954年修建官廳水庫,淹沒區(qū)內詹家堡部分村民遷入左所屯村。1974年于村西發(fā)現(xiàn)古墓穴7處,墓內被盜,存石碑5塊。墓志記載,墓主吳氏原為江蘇句容人。明初遷徙于此,生息繁衍。左所屯村亦有“吳家墳”之稱。 左所屯村地處延慶平原地帶,位于延慶縣城東15公里,108國道北側,南邊緊鄰延琉路,西邊緊挨白河渠,昌赤路從左所屯村中穿過,交通便捷。全村南北長1公里,東西長1.5公里,村域面積廣闊。 左所屯村擁有7個生產隊,村民2398人,計1156戶。其中農業(yè)戶數(shù)696戶,勞動力800人,農業(yè)人口1630人,非農業(yè)人口768人。全村耕地面積5040畝。目前左所屯村的產業(yè)結構還是以農業(yè)為主,以工業(yè)為輔,農業(yè)又以大田作業(yè)為主,以特色蘆筍種植為輔。2010年全村總產值2700萬元,人均所得約8000元。 |
鎮(zhèn)政府坐落于北關村。 北關村位于延慶城區(qū)17公里處,永寧古城北側,西北鄰左所屯,東北靠永寧瓦廠,東距獅子營2.5公里,南與利民街相望,西為集貿市場。全村有230戶,共有村民508人,有漢族、滿族。姓氏以王、白、沈為主。有11個村民小組,其中黨員38名,共有土地1094畝,人均土地2.15畝,灌澆面積達99.96%。北關村產業(yè)以農業(yè)為主,村中各戶多種植玉米與果樹。 |
西關村位于延慶縣城東17公里,永寧鎮(zhèn)西0.5公里處。村域面積0.2平方公里、現(xiàn)有耕地2300畝、全村783戶、1662人,多為漢族。近81%人口從事第一產業(yè),現(xiàn)有耕地面積1804畝,2010年,西關村經(jīng)濟總收入1935.3萬元,人均收入9232.1元。 村內產業(yè)現(xiàn)以蔬菜種植為主。擁有配備現(xiàn)代化節(jié)水噴灌設備的500畝蔬菜基地,目前村內新建了14棟溫室和400棟春秋大棚主要種植綠菜花、辣椒、生菜等20余個蔬菜品種,使得蔬菜產業(yè)繼續(xù)壯大,并且以此為基礎,向有機蔬菜,特色蔬菜方向發(fā)展,帶領村民奔向小康生活。 |
小南園村原為西關村南的菜園,當時有大南園和小南園兩個菜園,民國年間在此形成村落,沿用小南園為村名,后來由于老百姓多把“園”簡寫為“元”,“小南園”逐漸變?yōu)榻袢盏姆Q謂--小南元。 小南園村位于延慶縣城東17.5公里、鎮(zhèn)駐地0.5公里處。村莊東臨永寧城,北靠西關,南與盛世營相連,村內現(xiàn)有104戶、311人,有漢族、滿族。小南園村屬于平原村,經(jīng)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種植玉米和蔬菜,以及少量果樹。
|
盛世營村位于永寧鎮(zhèn)西南方向1.5公里處,村域面積0.2平方公里。北鄰生態(tài)北路,交通便利,來往人群密集。全村159戶,322人,其中農業(yè)戶籍111戶,263人,非農業(yè)戶籍48戶,59人,有漢族、滿族。姓氏以劉、程、魯、張為主。盛世營村現(xiàn)有兩委4人,其中2人實現(xiàn)交叉任職。村內現(xiàn)有黨員22名,黨員議事會15人,黨員平均年齡59歲。 盛世營村地處延慶平川地區(qū),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經(jīng)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種植玉米等經(jīng)濟作物。村現(xiàn)有耕地710畝,山場352畝。 |
南關村西與盛世營相接,東近昌赤公路,南臨魯家園,北靠和平街。地勢平坦,海拔514米。村轄域面積1.49平方公里。村落主街呈南北走向長20米,寬9米,與永寧城南街相連。全村336戶,688人。村有清代建的關帝廟3間,坐北朝南,有山門、壁畫、彩繪人物、花卉、清晰可見,保存完好。南關村真武廟已毀,F(xiàn)存石碑一座,據(jù)碑文記載真武廟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重修。 每逢元宵節(jié),南關村花會“跑竹馬”扮演昭君出塞,享有盛名。被北京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太平街在遼代叫終食屯,明代稱中所屯。因其位置而叫永寧城西北角。 在永寧城流傳著:“先有龍王(廟)后有城,九龍圣母在屯中”。意思是說,在沒有永寧城之前,已經(jīng)有終食屯和龍王廟。從傳承下來的秧歌老會得知,此處在唐代之前已有村莊!跋扔薪K食屯,后有永寧城”。日本侵略者侵占時,因本街有泰山廟,改名泰山甲。1948年改為太平街。 村南與和平街相鄰,東與勝利街相對,西北與北關毗鄰。海拔520米。村轄域面積2.66平方公里。村落內街呈東西走向。全村804戶、1500人。有漢族、滿族。姓氏以張、王、李、趙為主。 每到元宵佳節(jié),太平街村的花會“老秧歌”,歷史古老,獨具特色,深受歡迎。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因其位置而叫東北角。日本侵略者侵占時,因本街有孔廟,改名孔圣甲。1948年改為利民街。 利民街村位于延慶城東北約18公里處,地處延慶平川地區(qū),地勢平坦,海拔約522米。土壤為典型褐土,土地肥沃。村落內主街呈東西、南北走向,西隔北街與太平街村相鄰,南隔東街與阜民街相鄰。利民街村轄域面積2.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共2708畝,村民852戶,共1738人,其中常住人口1683人,有漢族、滿族。姓氏以陳、張、王、盛為主。2010年全村農村經(jīng)濟總收入為866.4萬元,農村人均收入為6533.9元。村民主要從事農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等,其中大多數(shù)村民從事傳統(tǒng)的種植業(yè)。 延慶縣第二醫(yī)院坐落于村內。 |
和平街村在永寧城內。因其位置而叫西南角。日本侵略者侵占時,因本街有三義廟,改名三義甲。1948年改為和平街。 和平街村北與太平街相鄰,東與阜民街相望。海拔521米。村轄域面積2.74平方公里。村內主街呈東西、南北走向。全村516戶、1028人。有漢族、滿族。姓氏以顏、張、韓為主。 村內有火神廟和三義廟兩座。古槐2株,其中一株樹齡320年,為市一級古樹,另一株樹齡140年,為市二級古樹 |
阜民街村地處延慶平川地區(qū),地勢平坦,土壤為典型褐土,土地肥沃。地下水位504.8米,水質清純,含氟量低,適于釀酒和做豆腐。村域面積3.22平方公里,海拔523米。全村601戶,1310人。1948年第二次解放時,由幾名村干部商定改名為阜民街,沿用至今。 阜民街村經(jīng)濟以商業(yè)、服務業(yè)為主。農業(yè)以種植玉米、蔬菜為主。有耕地3402畝,年產糧食158.3萬公斤,蔬菜9噸,年產干鮮果3.8噸。 村內有殘存的明代土城墻,為縣級保護文物,還有清代所建的天主教堂。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的“縉山書院”,現(xiàn)為永寧小學。村域內還有永寧中學、永寧鎮(zhèn)影劇院、永寧糧庫等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