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滎陽市王村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滎陽市王村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現(xiàn)村落西北角今稱“七戶地”處,相傳為村之前身。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率軍曾留宿,后人念此,更名“王留村”。建國后為區(qū)別留村而簡稱“王村”。
相傳此地古時有棵大白楊樹,東建有“白楊廟”。明洪武年間,蔡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取名“白楊”。后村分南、北兩莊,本村位北,得名“后白楊”。
傳古時此地古有株大白楊樹,建村于樹南,故稱“前白楊村”。
此地原有楊馬莊、北萇莊(即現(xiàn)在村南街、北街所在地),清咸豐年間建寨,二村合一,因南有新建村莊,為區(qū)別,得名“后新莊”。
明洪武四年(1371)司姓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孤柏嘴渡口南,落戶早,人口多,村設有客店,故名“司家店”,清代改“司村”。
明天順年間有薛姓三人自山西洪洞縣遷此,日久成村得名薛村。
韓村:在明武德四年,大元、二元、三元韓姓三兄弟自山西洪洞縣椿樹胡同遷此,日久成村,初名“韓家寨”,后改“韓村”。
漢初楚漢戰(zhàn)爭中,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曾在此駐軍,張良后封為“留侯”,為紀念張良,村得名“留村”。
古時孤柏嘴渡口至滎陽城大道經(jīng)村北,明初山西洪洞縣移民在道旁開有飯鋪,后移村址處開設新店,故名。
許姓由竹川最早遷此,故名許莊。
明洪武年間,有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汜水城,為始祖,自二世后又陸續(xù)轉(zhuǎn)遷此地定居。按明制,以十四甲為一里,時甲數(shù)不足,故名“小里村”,民國初簡稱“小村”。
清末,村有南、北兩片,分別叫“前大村”、“后大村”。民國初期,并稱“西大里村”(見《重修汜水縣志·建置》),不久又省稱“西大村”。
傳明末山西洪洞縣移民在此建新房居住,成村,得名“新莊”。清咸豐年間,因村北聚居住戶成村,為區(qū)別南、北兩村,稱此村為“前新莊”。
清代以汜水等慈寺稱前殿,此地大悲寺為后殿,故更名為“后殿村”。
據(jù)明萬歷年間火神廟鐘(鐘于“文革”中被毀)鑄文知,此地蔣(蔣全成)姓為會首(頭),蓋因之得名蔣頭。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