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1956年,成立華舍鎮(zhèn)第一居委會、第二居委會、第三居委會,1981年1月成立華舍街道(小),負責管理三個居委會,2002年7月,三個居委會合并建成興華社區(qū)居委會。 |
2003年10月撤村建居,2008年6月撤居成立溫瀆社區(qū)。 |
1950年為后馬鄉(xiāng)東周村,1957年為東浦人民公社后馬大隊東周核算單位,1962年為管墅公社東周大隊,1966年為東風大隊,1983年為管墅鄉(xiāng)東周村,1992年為華舍鎮(zhèn)東周村,2001年為華舍街道東周村,2004年10月年至今為華舍街道東周居委會,2012年6月撤銷東周居委會,成立東周社區(qū)居委會,2018年12月29日,調整東周社區(qū)區(qū)域范圍。 |
1949年10月成立西周農會,1950年7月改為后馬鄉(xiāng),1953年5月改西周村,1967年6月為革命生產領導小組,1970年6月改紅星大隊,1980年8月改西周大隊,1983年6月改西周村,2004年10月更名西周居委會,2018年12月29日改成西周社區(qū)居委會。 |
華墟居委會解放前舊名為華墟村,后改名為紹興縣柯橋區(qū)管墅公社紅旗大隊,1981年改名為管墅公社華墟大隊,1983年改為管墅鄉(xiāng)華墟村,1992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改為華舍鎮(zhèn)華墟村,2001年改為華舍街道華墟村,于2004年10月撤村建居改為華舍街道華墟居委會,2018年12月29日撤居建社區(qū)改為華墟社區(qū)居委會。 |
原稱待駕橋,相傳該地為接待皇駕建一橋取名待駕橋,民國時屬禹會西鄉(xiāng),建國后沿用為人民服務對人民有利,故取名人利鄉(xiāng),后為人利互助組、低級社、三聯高社,1961年改為華舍公社人利大隊,1983年建村為人利村,2004年10月城中村改造撤村建居改為人利居委會至今,于2014年12月經紹興縣人民政府同意撤銷人利居委會,成立人利社區(qū)居委會。 |
2005年1月成立紹興縣第一個拆遷安置小區(qū)----興越社區(qū)。 |
2006年12月成立聚賢社區(qū)。 |
2010年4月,經紹興縣人民政府同意成立綢緞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發(fā)文號:紹縣政函[2010]23號。 |
2017年1月20日批準。 |
2018年1月4日批準。 |
2017年12月24日批準并命名。 |
沙地王村原名西扆沙地王,建成距今約550年,民國時期隸屬中川鄉(xiāng),解放后改名為沙地王村,隸屬民生鄉(xiāng),1958年改名為新新大隊,隸屬華舍公社,1983年改名為沙地王村。 2001年8月撤鎮(zhèn)改街道,隸屬華舍街道。 |
1954年10月,成立先鋒低級社;1956年1月成立先鋒高級社;1958年9月成立先鋒大隊;1980年6月,先鋒大隊更名為華舍大隊;1983年5月,政社分設,以隊改村,華舍大隊改名為華舍村。 2001年8月撤鎮(zhèn)改街道。 |
蜀阜村解放前為蜀阜村,1950年改為蜀西鄉(xiāng)東蜀阜村,1956年改為東浦公社華舍大隊東蜀阜核算單位,1967年改為華舍公社紅衛(wèi)大隊,1979年改為華舍公社蜀阜大隊,1983年改為華舍鄉(xiāng)蜀阜村,1986年改為華舍鎮(zhèn)蜀阜村,2001年8月改為華舍街道蜀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