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以歸那,當(dāng)?shù)鼐用駷榉涝僭饬麟x,苦修營盤,議定互相協(xié)助,和睦相處,得名“協(xié)和村”,后以“和諧”冠社區(qū)名稱。 |
解放前此地有一口較大的水井,井邊有兩顆大楊柳樹,故名”楊柳井”,村民于此井四周聚居形成自然村落,后改為“楊柳社區(qū)”。 |
很早以前,這個地方文化比其它地方要發(fā)達一些,人們讀書識字的較多,群眾生活較好,相對生活條件環(huán)境比較好,得名“化甲”,后冠以社區(qū)名稱。 |
由“青木村”和“大龍井村”合并,兩村各取一字改為“青龍村”,村民在此聚居形成自然村落。 |
該村以“愛國”命名,取“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之意。 |
村民于一座大山坡的半腰處聚居形成村落,習(xí)稱“半坡”。 |
該村有很多形狀似人的石頭,故稱“石人村”,村民在此聚居形成自然村落。 |
過去,這一帶為搞建筑、燒石灰開采石頭,故稱“石浪廠”。 |
2001年官壩村和順河村合并時,以此地古地名“仡仲”冠以村名。 |
1958年為長興和高峰大隊,1981高峰改為鹽井,2001年兩村合并,以初時村名各取一字“長峰”冠以村名。 |
境內(nèi)有一條較大的山溝,溝兩邊的樹林茂密,樹梢都挨在了一塊,故得名“木攏溝”,后諧音為“木弄溝”。 |
由立新村和新豐村合并改為“新豐村”,村民在此聚居形成自然村落。 |
此地有一片長約一公里的梨樹林而得名“果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