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林芝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林芝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雅礱悉補野第七代贊普止貢贊布被洛昂殺害后,其一子夏遲逃至工布建“工域赤那”,統(tǒng)治工布地區(qū)。

后稱為“貢杰噶布”(即工布王)。

7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征服工域赤那。

將工布一帶劃入約茹轄區(qū)。

8世紀末與9世初,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和赤德松贊分別兩次與工布王立誓結盟,承諾和確認工布王世代享有治理工布地區(qū)的特權。

唐咸通十年(869,藏歷土牛年),欽域那布古蘇(今朗縣一帶)爆發(fā)奴隸平民起義。

起義軍攻下工域赤那(今巴宜區(qū)林芝鎮(zhèn)),推翻了工布王的統(tǒng)治。

工布地方陷入分裂割據(jù)局面。

11世紀,工布王的后裔阿杰在工布恰納一帶崛起,重新成為工布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

元朝及薩迦政權時期,今林芝地方隸屬烏思藏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

明代帕木竹巴政權時期,今巴宜區(qū)境大部分地區(qū)屬于烏思藏行都指揮使管轄。

14世紀,噶瑪嘎舉派的首領噶瑪巴長期駐錫工布則拉崗,逐漸成為工布地區(qū)最具有勢力的政教統(tǒng)治者。

明崇禎十五年(1642,藏歷第十一饒迥水馬年),噶丹頗章政權建立后,工布噶瑪噶舉派的勢力不承認其統(tǒng)治地位,并組織軍隊對抗。

噶丹頗章政權沒有將其設于其統(tǒng)治之下。

清康熙二年(1663,藏歷第十一饒迥水兔年),噶丹頗章政權平定盤德寺暴亂后,始設則拉崗宗。

康熙十二年(1673,藏歷第十一饒迥水牛年),清廷調(diào)解了工布噶瑪噶舉派與噶丹頗章政權的對抗。

噶丹頗章政權在林芝境內(nèi)設則拉崗宗、角木宗。

則拉崗宗為大宗。

1931年(藏歷第十六饒迥鐵羊年),西藏地方政府平息波密之亂后設立工基。

則拉崗宗、角木宗歸工基管轄。

1939年(藏歷第十六饒迥土兔年),西康省設立,將林芝地方劃入西康省。

1959年3月,國務院發(fā)布命令,成立林芝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并開展工作。

1959年9月,林芝縣正式成立。

1960年2月,塔工專區(qū)改為林芝專區(qū),林芝縣直屬林芝專區(qū)。

1964年6月,林芝專區(qū)撤銷,林芝縣劃歸拉薩市。

1986年2月,林芝地區(qū)恢復成立,林芝縣復歸林芝地區(qū)。

2015年3月,撤銷林芝縣,設立縣級巴宜區(qū)。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巴宜區(qū)隸屬林芝市。

明崇禎十五年(1642),噶丹頗章政權成立后,進一步完善宗谿行政建置、新設許多宗谿。

到18世紀末,在今工布江達縣境內(nèi)設2個宗,即江達宗(宗治在今工布江達鎮(zhèn))和碩卡宗(又名雪卡,宗治在今巴河鎮(zhèn)雪卡村)。

清朝末期,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在康藏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時,設立工布江達縣。

1912年,民國政府將江達更名為太昭縣。

1928年,民國政府將太昭劃歸西康政務委員會。

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平息波密之亂后,在工布地區(qū)設“工基”,將太昭縣更名為“江達宗”,將“江達宗”“雪卡宗”劃入“工基”轄區(qū)。

1939年,中華民國設西康省,將太昭(江達)劃入西康省。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成立波密分工委,工布江達屬分工委管轄。

1954年,波密分工委撤銷成立塔工分工委,工布江達屬塔工分工委管轄。

1959年8月,廢除宗建制,江達宗改設太昭縣。

1960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江達宗,設置工布江達縣,屬林芝專區(qū)管轄。

1964年撤銷林芝專區(qū),工布江達縣劃歸拉薩市管轄。

1986年,正式恢復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縣復歸林芝地區(qū)管轄。

2015年3月,國務院下達《關于同意西藏自治區(qū)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的批復》(國函〔2015〕51號),設立地級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屬林芝市管轄。

公元1世紀,悉補野部落第七代贊普止貢之子夏赤在工布建立小邦國,成為工噶布王(即工布王),統(tǒng)治包括米林在內(nèi)的工布地區(qū)。

7世紀,吐蕃政權建立后,松贊干布把吐蕃地區(qū)的軍事組織為主的行政地區(qū)劃分成五大翼,即:衛(wèi)茹、約茹、葉茹、茹拉、蘇毗茹,今米林縣屬于約茹管轄。

7世紀至9世紀,吐蕃政權時期,工布王劃地稱王,其轄區(qū)享有相對獨立性。

唐咸通十年(869年,藏歷土雞年),吐蕃發(fā)生奴隸平民起義。

起義首先從今米林縣與朗縣交界處爆發(fā),起義軍推翻工噶布王的統(tǒng)治。

不久,吐蕃政權被推翻,西藏處于分散割據(jù)時期,工布地區(qū)未能形成統(tǒng)一的地方政權,每個地方由當?shù)氐馁F族頭領統(tǒng)治。

11世紀,工噶布王后裔阿杰在工布恰納(米林境內(nèi)羌納村)一帶崛起,成為工布地區(qū)統(tǒng)治者,米林亦屬于工布阿杰王的統(tǒng)轄區(qū)。

13世紀至14世紀中葉,元朝在西藏設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米林縣境大部分屬其轄區(qū)。

14世紀50年代,帕木竹巴政權時期,明朝設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米林縣大部分屬其轄區(qū)。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藏歷第十一饒迥水馬年),甘丹頗章政權派兵征服工布。

清康熙二年(1663年,藏歷第十一繞迥水兔年)新建則拉崗宗。

則拉崗宗轄16個“第巴”(“第巴”是民主改前西藏宗的基層行政機構,相當于鄉(xiāng),既是官名又是行政區(qū)劃單位名稱)。

1921年(藏歷第十五饒迥鐵雞年),民國政府設川邊特別行政區(qū),今米林縣屬川邊特別行政區(qū)管轄。

1939年(藏歷第十六饒迥鐵豬年),西康省正式建立,在江達設太昭局,米林縣納入其行政區(qū)劃,由于當時全國處于抗戰(zhàn)階段,西康省對金沙江以西的縣并沒有實行有效管轄。

1951年6月,波密分工委在昌都組建,7月,正式成立波密分工委。

則拉崗宗隸屬其管轄。

1954年,則拉崗宗屬塔工基巧。

1959年8月,將原則拉崗宗所轄的甲拉、大渡卡、結果、羌納、派多、庫加、臥龍、嘎加、江中、登米、勝布、康沙、扎西繞登13個地方合并,設置米林縣,屬塔工專區(qū)管轄。

1960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則拉崗宗(不含該宗東北部的嘎瑪、俄當2個地方),設置米林縣,隸屬林芝專區(qū)。

1960年2月,塔工專區(qū)公署更名為林芝專區(qū)公署,米林縣歸其管轄。

1964年7月,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準,林芝專區(qū)撤銷,米林縣劃歸拉薩市管轄。

1983年10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恢復林芝地區(qū)行政公署,米林縣歸林芝地區(qū)管轄。

1986年2月,米林縣正式復歸林芝地區(qū)管轄。

2015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米林縣屬林芝市管轄。

原為珞巴人居住的地方。

17世紀中葉,居住在珠隅、門隅一帶的門巴人陸續(xù)東遷至此。

清光緒十四年(1881),波密王嘎朗巴將勢力滲入到白瑪崗地區(qū),在當?shù)卦O地東宗。

1919年,因地東宗治所缺水,宗政府由地東遷到墨脫東布,從此改稱地東宗為墨脫宗。

1931年,噶廈政府將墨脫分封給色拉寺、傾多寺和松宗寺,3寺各自建宗。

1951年11月,昌都地區(qū)人民解放委員會駐波密第二辦事處成立,白瑪桂溪屬波密第二辦事處管轄。

1954年,白瑪桂溪隸屬塔工基巧。

1956年,墨脫宗屬塔工辦事處。

1959年8月,墨脫縣人民政府在米林縣派村成立,隸屬塔工專區(qū)。

1960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白瑪桂溪,設立墨脫縣,屬林芝專區(qū)。

1964年7月,撤銷林芝專區(qū),墨脫縣劃歸拉薩市。

1986年2月,林芝地區(qū)恢復,墨脫縣復歸林芝地區(qū)。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墨脫縣隸屬林芝市。

據(jù)藏文史籍《第吳宗教源流》記載,雅礱悉補野的先祖聶墀贊布從波窩經(jīng)工布到達雅礱河谷,成為悉補野創(chuàng)始人。

其王位傳至第七代止貢贊普時,止貢贊普被大臣洛昂所殺,其一族后裔波杰布逃回波窩,自立為王。

后稱波噶南木第巴。

13世紀中葉,元朝及薩迦政權在衛(wèi)藏、阿里、林芝等地設立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波窩地區(qū)隸屬烏思藏宣慰使司都元帥管轄,但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明崇禎十五年(1642,藏歷第十一饒迥水馬年),噶丹頗章政權建立后,波窩地區(qū)仍處在噶南木第巴的統(tǒng)治下,不受其管轄。

清康熙六十年(1721,藏歷第十二繞迥鐵牛年),出生于工布江達縣的貴族阿爾布巴因抵御準噶爾有功,被康熙帝封為“貝子”,一度管理波窩一帶事務。

道光十三年(1833,藏歷第十四繞迥水蛇年),波窩王大臣唐堆扎布起兵叛亂。

道光十六年(1836,藏歷第十四繞迥火候年),清軍配合西藏地方政府平定叛亂后,仍委任波噶南木第巴為波窩地區(qū)基巧(總管)。

1912年,民國政府設川邊特別行政區(qū),在金沙江以西新設14個縣,其中包括波窩地方。

193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人到波窩,清查戶口,核定稅額,設立駐曲宗的基巧,下設波堆(又稱傾多,上波窩地區(qū))、波麥(又稱易貢,下波窩地區(qū))、曲宗3個宗。

1950年10月,成立昌都地區(qū)人民解放委員會,波堆、波麥、曲宗3個宗歸其管轄。

1951年11月,昌都地區(qū)人民解放委員會駐波密第二辦事處正式成立,轄波堆、波麥、曲宗3個宗及白瑪桂溪(墨脫)一帶。

1954年,波堆宗更名為傾多宗,波麥宗更名為易貢宗。

1959年5月,昌都基巧辦事處所轄的傾多宗、易貢宗、曲宗3個宗劃歸塔工基巧辦事處。

同年7月,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通過《關于西藏地區(qū)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方案》,其中將傾多、易貢、曲宗3個宗合并,設立波密縣,隸屬塔工專區(qū)。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傾多、曲宗和易貢3個宗,合并設立波密縣,隸屬塔工專區(qū)(是年2月,塔工專區(qū)更名為林芝專區(qū))。

1964年7月,林芝專區(qū)撤銷,波密縣劃歸昌都專區(qū)。

1983年10月,恢復林芝地區(qū),波密縣復歸林芝地區(qū)。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波密縣隸屬林芝市。

唐、宋時期察隅地方屬于弱水西悉董王轄區(qū)。

元代察隅地方屬于朵甘思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轄區(qū)。

元末明初察隅屬朵甘衛(wèi)統(tǒng)轄,后改衛(wèi)為行都指揮使司。

明崇禎十五年(1642),噶丹頗章政權在現(xiàn)察隅縣境內(nèi)設桑昂曲宗、雜瑜宗。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將兩地劃歸昌都帕巴拉呼圖克圖。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批準,將桑昂曲、雜瑜地方劃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

宣統(tǒng)三年(1911),在康區(qū)實行改土歸流,將桑昂曲宗改為科麥縣,設治委員;改雜瑜宗為察隅縣,設治委員。

1912年,將科麥縣、察隅縣劃歸昌都府。

1914年,英帝國主義分子麥克馬洪、柏爾等人,背著中國中央政府,勾結藏獨分裂勢力,秘密炮制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將下察隅地方劃入英屬印度。

1928年,民國政府將2縣劃歸西康政務委員會。

1932年,西藏地方政府根據(jù)與西康政務委員會的協(xié)議,在察隅境內(nèi)設桑昂曲宗。

1939年1月,設立西康省,科麥、察隅縣劃歸西康省。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桑昂曲宗隸屬昌都地區(qū)人民解放委員會管轄。

1959年12月,桑昂曲縣人民政府成立。

1960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桑昂曲宗,設立桑昂曲縣,隸屬昌都專區(qū)。

1966年2月,桑昂曲縣更名為察隅縣。

1983年10月,恢復林芝地區(qū),察隅縣劃歸林芝地區(qū)。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察隅縣隸屬林芝市。

早期屬“十二邦”欽域之地。

吐蕃前塔布地區(qū)隸屬欽域那布古蘇。

雅礱悉補野第29代贊普卓年得如(松贊干布的曾祖父)與欽域欽氏族的欽薩魯杰措姆聯(lián)姻。

吐蕃政權建立后,欽域各邦統(tǒng)屬吐蕃,欽氏族的女性多嫁給吐蕃王室。

吐蕃政權時期,欽域隸屬于約茹轄區(qū)的達波東迪,由欽氏家族統(tǒng)治。

唐咸通十年(869,藏歷土牛年),此地爆發(fā)了火把起義,迅速波及塔工地區(qū),塔布和工布均陷入分裂割據(jù)局面。

11世紀,工布王的后裔在工布恰納崛起,統(tǒng)治今朗縣、米林、林芝等地。

13世紀中葉,元朝及薩迦政權時期,塔布地區(qū)基本上隸屬烏思藏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

14世紀50年代,明朝及帕木竹巴政權代替薩迦政權,塔布地區(qū)隸屬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管轄。

17世紀初,古熱巴家族從古熱開始發(fā)跡,成為塔布地區(qū)的實際統(tǒng)治者,其轄境包括今朗縣縣境。

明崇禎十五年(1642,藏歷第一饒迥水馬年),噶丹頗章政權新設眾多宗溪。

至18世紀在塔布地方逐步設立了朗宗和古如朗木杰溪、金東溪。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朗宗和古如朗木杰溪卡、金東溪卡隸屬塔工基巧。

1960年1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朗宗和古如朗木杰溪卡、金東溪卡,合并設立朗縣,隸屬山南專區(qū)。

1979年1月,朗縣扎日區(qū)劃歸隆子縣。

1983年10月,恢復林芝地區(qū),朗縣從山南地區(qū)劃歸林芝地區(qū)。

2015年3月,撤銷林芝地區(qū),設立地級林芝市,朗縣隸屬林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