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和溪鎮(zhèn)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和溪鎮(zhèn)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據(jù)傳元末明初,鄭氏由長太縣迂來開基,此系九龍江西溪上游其中有龍巖、漳平、華安等發(fā)源地的四條小溪匯合成一條大溪,因此取名和溪,解放前稱和溪郎和溪保,解放初稱和溪鄉(xiāng),合作化時稱建橋高級社公社化后稱和溪居委會。

1987年改稱為和溪社區(qū)居民委員會。

明初,祖先林氏由龍巖縣適公社象山大隊(duì)遷來開墾定居,人們希望麒麟降臨(神話是吉祥的動物,即是男子的象征)子孫興旺的意思,林氏居住的土地改為“麟埜”。

當(dāng)時人們出門習(xí)慣做客時常提籃子出門取別名籃仔,解放前為和溪鄉(xiāng)麟埜保,解放初期麟坂麟埜合成一組麟埜居中,稱麟中鄉(xiāng),公社化后拆鄉(xiāng)稱麟中大隊(duì),群眾以麟字繁寫,又姓氏為林。

1958年公社化后改為林中大隊(duì),1984年改稱為林中村村民委員會。

清代,改稱“祿土”屬居仁里和溪總,民國諧稱“樂土”保;1950年后與麟中、麟坂合稱麟中鄉(xiāng);1961年分設(shè)樂土大隊(duì);1984年改稱樂土村委會。

明初,林氏祖先從龍巖適中象山遷來,約有500多年歷史,始名麟埜,別名藍(lán)仔社和林中村合并一個麟中鄉(xiāng)。

1954年分開取“麟”字,又取坂洋村的“坂”字,叫麟坂高級社。

1958年公社化,稱麟坂耕作區(qū)。

1961年后,人們認(rèn)為“麟”字繁寫改為同方言音,即姓氏“林”字,稱林坂大隊(duì)。

1984年改為林坂村委會。

清代屬居仁里和溪總,民國為坂場保,1958年為坂場耕作區(qū),1961年改為坂場大隊(duì),1984年改稱坂場村委會。

明朝末期,祖先陳氏從漳平永福遷來于于梅溪村和下堀盂兩處建村。

清代屬居仁里和溪總,民國屬和溪鄉(xiāng)月水保,1950年屬和溪區(qū)龍鳳鄉(xiāng),1955年梅樹林與下堀盂分開,下堀盂稱“月星高級社”,原月水大隊(duì)1958年公社化時分兩個大隊(duì),月星(月明)命名,月星隊(duì)址在下堀盂圩,1958年并入月水耕作區(qū),1961年分為月星大隊(duì),1984年改稱為月星村委會。

1716年由永福遷徙至今300年,民國時期為月水保,解放初期為龍鳳鄉(xiāng),1955年建高級社時與月星分開,取名“月明”,1958年合并為月水耕作區(qū),1961年分開各建大隊(duì),1984年改稱月明村委會。

1958年公社化為迎新大隊(duì),1984年改稱為迎新村村民委員會。

明代屬龍溪縣轄,在此設(shè)迎富堡;清代,與迎新等村合稱迎富社;民國華安建縣后,隸稱迎富鄉(xiāng);1960年劃歸南靖縣轄,稱迎富大隊(duì);1984年改稱迎富村村民委員會。

清代屬居仁里金山總,后改屬和溪總。

民國后期稱云石保;1958年為斗米大隊(duì);1984年改為村委會。

解放前為和溪鄉(xiāng)和溪保,解放初屬和溪鄉(xiāng),合作化時為建橋高級社,公社化時稱和溪大隊(duì),1984年改為和溪村委會。

民國時屬茶山保,1956年大橋頭、高山、左坪、下村、青石嶺5個自然村和茶山村合并為一個合作社,后因地方太大領(lǐng)導(dǎo)不方便,1957年與茶山分開,稱聯(lián)橋高級社;1962年改為聯(lián)橋大隊(duì);1984年改今稱聯(lián)橋村委會。

解放初茶山與大橋頭合并屬橋山鄉(xiāng)、1955年初級社茶山取名南橋社。

1958年稱南橋大隊(duì)。

1984年改為南橋村委會。

清初期劉氏夫妻從龍海登福宮至金山鎮(zhèn)都美村,因生活難以維持,另尋生路。

夫妻商定行李多挑一旦,綁行李的繩子在什么地方斷了,就在什么地方定居,于是上路,走到此處妻子看到丈夫走不動了,變從后面割斷繩子,便在此定居稱為后割村,1954年初級社后命名為英勇,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為英勇大隊(duì),1984年改稱為英勇村村民委員會。

明末清初,劉氏夫妻在山頭開基,第二代遷出到該地山頭建村,取名“山頭”,后改為就“吉山”后雅化而來,稱為“吉春”,1958年改稱吉春大隊(duì),1984年改稱吉春村村民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