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這里是一片森林,人們遷來伐木定居時,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個大墳園,園旁有未損壞的房舍,就居住在這里,人稱鬼場,后感名不雅,隨諧音改名古城,故名。 |
清末,由于連年戰(zhàn)禍,這里荒無人煙,遍地樹林。人們自山西遷來后只得伐木開荒定居,在伐樹中發(fā)現(xiàn)這里原有三間瓦房,就安居在內,人稱瓦屋人,后約定俗成,定為村名。 |
此村原名三教堂,系以村東頭廟內所供道、佛、儒三教神像而得名,村為蔣、馮二姓所居,后于清康熙年間有一個叫盧君錫的人遷入,日漸富裕,買下了蔣、馮兩家土地。后至盧?讜r當上了地方首事,為顯盧家勢力,隨改三教堂為盧家堂,后訛為盧家臺。2017年更名為盧臺村民委員會。 |
此村二百年前,原為陜西商人落戶的村莊,后來遷回原籍,將村莊賣給傅姓,清末筑起土寨,較厚,故名傅家厚寨。后人們簡稱厚寨,為書寫方便,又把“厚”簡為“后”,故名。 |
因呂姓始居,故名。 |
因人們來此定居時,這里曾有一片葦園,故名。 |
石橋路,因村東西各有一條小河,一遇河水暴漲,人車無法通過,交通受阻,且唐代此村正處東西官馬大道上,便在兩條河上各修石橋一座,故名。 |
明初這里只有一個老君廟,廟側是南陽去魯山的一條經商大道,廟前有四顆大樹,濃蔭蔽日,來往行人多在此歇腳。于是開始有人于此賣茶賣飯,后糧商與販運廣陽大棗客商亦在此集散,隨逐漸形成村落,故名。 |
因賈姓先來定居,始名賈莊,后又遷入栗姓,故名。 |
1945年以前,此莊原叫趙老莊,系趙姓先來此定居,故名。后因村中常性逐漸增多,且有個常豐山當了保長,故在1945年改名常老莊,故名。 |
清初,袁姓先來定居,故名。2017年更名為袁莊村民委員會。 |
清初,這里林木森然,荊棘遍地。張姓自洪洞遷來浮木定居時,發(fā)現(xiàn)林內有一座西北向東南的木制結構樓房,隨居于內,時人稱斜樓門張莊,簡稱張莊。后張姓敗落,莊宅易于何姓,曾改稱何家張莊,但多不習慣,仍簡稱張莊。1989年因重名,加西字以示區(qū)別,故名。 |
清初,一家李姓母子三人由山西洪洞遷來,建村后稱為李莊。后二子長大娶妻生子,人口漸多,即行分居。大兒子原居不動,二兒子在村南300米處另建新村居住。因此即將原李莊稱大李莊,新建之村稱小李莊。 |
清康熙年間由西邊沙溝村(因村建在一條沙溝內,故名。今屬南召縣)張姓分遷于此,故名東沙溝。1919年因年景動亂,村民打了一圈土寨,以防匪患,故又名沙溝寨,今已無寨墻。 |
清初,杜姓自山西洪洞遷來后定居此崗,故名。 |